中國古代有沒有那種很懶惰、沉迷酒色、每天工作時間很短但國家卻很富強的皇帝?

談文論史


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企鵝君就打算來給大家講解一下,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到底有沒有很懶惰,沉迷酒色,但是國家還是很富強的皇帝!答案當然是有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企鵝君,要給大家先講清楚的一點是:古時候的皇帝,也是需要工作的,雖然他們是天下的霸主,但是皇帝也是需要上早朝的,據《學治述略》記載,清朝的早朝時間春天、冬天為6:00,夏天與秋天為5:30。也就是說,皇帝也是不能睡懶覺的,而且平時還要批改奏摺,處理國家大事,皇帝,可不是那麼好當的!

當然了,皇帝之中,也是有貪圖美色的,也很懶,國家大事,都是丟給文武百官處理,自己整天就是吃喝玩樂,這樣的皇帝,歷史上還不少,比如說:曾經強大的秦國,到了秦二世的手上,因為秦二世的無能,秦國很快就滅亡了。當然,也有一些能力強大的,即使吃喝玩樂,國家依然很富強!

這個皇帝就是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是明朝的第十三個皇帝,他就是這麼個奇葩,沉迷於酒色,但是卻把明朝帶向了一個巔峰時期!當然了,明朝的奇葩皇帝也多,什麼煉丹皇帝、木匠皇帝、戀母皇帝等等。明神宗,還是比較正常的一位!隆慶六年(1572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的輔佐下,懵懵懂懂地朱翊鈞就此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他好不容易在一幫老臣的拉扯下長大了,但是據記載,萬曆十四年後,明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他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中。每年不僅進行選美,還好營建,經常大興土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就開始籌建自己的陵園,(這麼年輕,就想著身後事了,也是人才)接下來就開始了各種玩,但是為何他多年不上朝呢?其實他在位期間,透過東林黨爭和國本之爭兩件大事,已經發現君主想做點事情,就會被文官不厭其煩進行阻撓阻擋,故而他不得不萌生一種“君願不能遂,還要受人擺佈”的悲觀情緒,逐漸喪失了年少時候對治國的熱情、對社稷的關注。

但是,雖然皇帝不管國家大事,群臣也是嗎?當然不是,當時大理寺一個官員曾經上書指著萬曆皇帝的鼻子罵起好色、昏庸、懶惰!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明朝,還是有一些大臣是忠心為國的!而且,當然萬曆皇帝,手下還有著一位能臣,這位能臣就是張居正!他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要知道,在明神宗年幼的時候,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決定的,他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為國家穩定發展,並且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將領,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國家在這位大臣的管理下,也是繁榮發展的,而且通過史實研究,萬曆皇帝雖然不問朝政,但是在其中後期依然牢牢把握著政權,繼續治理國家,讓明朝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個高峰。所以說,明神宗,不上朝,沉迷酒色,但是在有能臣的輔助下,再加上自己的把控,國家還是繁榮穩定了下來!


小企鵝談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就是正德皇帝了。

這小子執政十多年,吃喝玩樂,喜歡美女,四處旅遊。

不過,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資料中這麼寫:他處事剛毅果斷,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大敗蒙古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這些都是正德年間大事。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

正德皇帝信任劉瑾,而劉瑾確實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他利用劉瑾平衡和權臣的關係,作為緩衝。

一旦發現劉瑾不可靠,正德皇帝就迅速除掉劉瑾。

其實,這是國家制度問題。

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整日忙碌,睡得少吃得少,事無鉅細都自己做。

司馬懿當時就笑了,認為諸葛亮活不多久,認為蜀國國力空虛。

為啥?

其實一個國家,皇帝過於勞累並非好事。

在二戰中,比較成熟的列強部隊,最高指揮官其實並不忙碌。

比如侵華日軍最強大的11軍(相當於中國的大軍區)司令官橫山勇。

這小子平時只是負責制定11軍大的戰略,以及作戰的大體綱要,其餘一切都放下去讓部下處理。

即便開戰了,橫山勇也只是每天開一次短會,瞭解戰場的具體情況,一般並不干涉。如果在靠近前線的指揮部,他每天回去高地觀看一到二次戰況。

其餘時間,哪怕前線打的再激烈,橫山勇一樣自己在辦公室閱讀戰史書籍或者練字。

在今天看來,橫山勇這王八是消極怠工啊,應該槍斃!

其實,這是橫山勇高明的地方。

因為日軍的指揮系統很成熟,11軍下達的戰略命令,會由各個師團(類似於中國的軍)具體執行。每個師團都有自己成熟的指揮班子,不需要橫山勇干涉具體如何作戰。

所以,橫山勇只是負責戰略規劃以及協調師團的關係,根本不干涉具體的指揮工作。

他認為自己不在第一線,隨便干涉只會造成前線軍隊無所適從,錯失戰機。


並非橫山勇一人如此,岡村寧次也是這樣。

即便打仗非常激烈的時候,岡村寧次也能在白天去釣魚。

可以這麼說,一個高級指揮官或者皇帝工作比較輕鬆,只是決定重大戰略問題,就說明他的政府是高效的,有組織的。

這套政府制度才是真正合理的。

相反,皇帝或者指揮官整天累的賊死,未必是好事,恰恰說明整個制度有問題,本來應該下面處理的事情都交給最上層處理。

就說諸葛亮吧,如果下面有很好的幫手,有一整套高效的班子,他能連軍中屁大的小事都管嗎?

這裡就要說說明明代皇帝和清代皇帝的區別。

大家知道,雍正幾乎是活活累死的。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光是批覆這些奏摺所使用的的文字就多達幾千萬字,平均下來每天就有接近上萬字。不要說用毛筆寫字。就算我們每天用鍵盤敲上萬字,也都得累半死。

雍正每天一早起來工作,到深夜才能入睡,每天睡眠不足6個小時,軍情緊急時期更是隻有二三個小時。

相反,明朝很多皇帝都沒有雍正這麼誇張,甚至還有多年不上朝的,但國家仍然穩定,為啥?

滿清是高度集權的制度,國家大事小事都要由皇帝決定,這樣權力全部在皇帝手上,大臣們只是負責執行的。

明朝的權力則比較分散,首輔和秉筆太監等制度,實際上大大減輕了皇帝的負擔,成為精英治國。因為首輔都是國家的精英,都是有才能的人。

相反,滿清的這套制度就高度依賴皇帝本人的能力。如果是康熙、雍正,國家管理就會不錯。如果是道光、咸豐,那就。。。


薩沙


接近這個表述的皇帝,只有一位,就是明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他曾經三十年不上朝,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懶的皇帝。但萬曆皇帝不上朝,是他善於用人的結果,朝政並未荒廢。萬曆主政前期,他將內政交給馮保,“大柄委以張居正”,也就是宰相當家。而張居正是一個明朝的賢相,張居正改革在歷史上和王安石變法齊名,正是萬曆年間進行的。張居正改革讓明朝一度出現國富民強的局面,明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國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親政,但親政後的萬曆帝竟然三十年不上朝,雖然不上朝,但此時無宦官之亂,無外戚干政,無奸臣當道,萬曆三大徵都取得了軍事上的重大勝利,堪稱奇蹟。萬曆時的制度建設,是許多史家研究的對象。


陸棄


不得不再次提名“十全老人”乾隆。沒事兒就微服出巡去浪,把雍正爸爸留下來的充盈國庫,揮霍的差不多了。

可以說只幹了一件正事,就是平定了準格爾之亂。

有人可能要說《四庫全書》,這書修出了多少文字獄,據不完全統計,光是因為編纂這本書,就折騰出了130多起,是其餘歷代文字獄總和的兩倍。

正經事不幹,估計都用來寫詩了。總計四萬多首詩可不是吹牛的,只不過,這個詩的水準就很有問題。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我覺得我們現在發的朋友圈,都比這個文藝多了。

國庫裡面都沒啥錢了,但是他的印章卻多達1000多個,有點兒閒錢幹啥不好。

而且吏治也很差,最有名氣的就是攢了和珅這麼一個巨大的貪官。

閉關鎖國更是在乾隆這裡,達到前無古人的境界。

而且到了六十多歲不捨得退位,還搞出了一個太上皇來。


在下三十三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懶惰卻又最幸運的皇帝,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位老兄;以下是這位老兄的簡介:


明神宗朱翊鈞,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三代龍頭,掌管著全天下的生殺大權。他在自己的父皇,大明王朝第十二任掌權人明穆宗朱載垕壽終正寢之後,年幼無知,年僅十歲的朱翊鈞小朋友懵懵懂懂地從他父皇的手中接過權杖,在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的輔佐下,就此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終其一生,在他執政前期,他任用張居正為大明王朝的內閣首輔,大刀闊斧地對大明朝由內而外進行改革。促使原本百廢待興的社稷重新步入軌道,煥發生機。這是大明王朝最後一段國富民強,堪稱盛世的時期。史學家稱之為“萬曆中興”。



在他執政中期,他的老師,那位真正享受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待遇的一代權臣;那位被人戲稱“當朝可不取皇帝,但不得不取張首輔”的張居正驟然離場。使這位原本叛逆的青年,剛剛執政十年的朱翊鈞開始放縱自我,逐漸沉迷酒色,日夜笙歌。本來就身體不適的他更是創下了千古唯一的帝王記錄,“二十餘年不上朝”。


在他執政的後期,雖然有著“萬曆三大徵”的豐功偉績,鞏固了漢家疆土,維護了大明王朝最後的顏面。但朱翊鈞開始反覆無常,荒唐處理政事;致使朝廷日漸腐敗,國家幾乎無法週轉。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他要負很大的責任。

總的來說,在萬曆皇帝的執政時期,中國的經濟地位仍處於主導地位,甚至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而人文方面開始出現了“西學東漸”,例如利瑪竇來華傳學,還親自覲見過萬曆皇帝。明朝社會也在萬曆時期開始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解放個人天性的精神文化層面,堪比先秦以及民國時期的文化活躍面貌。


寄壹安


說起這樣的皇帝,號稱 “六味帝皇丸”的李顯就是合適的人選。

其實仔細想想,不單是李顯自己,他爹李治,他弟李旦都差不多達標。不過他爹好歹抓了十年的權,相比之下,李顯就是個混日子的貨。

李顯是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本來輪不到他當皇帝的,只是他兩個哥哥都被武則天或殺或廢,他才撿到個皇帝噹噹。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死,李顯繼位。可他庸弱無能,不是當皇帝的料,就尊他媽武則天為皇太后,國家大事小事都武則天做主。

可他還想自己單幹,組織自己的一套班子,結果把武則天搞火了,當了五十五天皇帝就被廢,皇位由弟弟李旦接替。 李顯被武則天趕到了湖北房州。

武則天:

在這期間,武則天自己稱帝登基。當時很多唐王朝的宗室和臣子起兵反抗,也有不少是打著要李顯復位的旗號的。李顯不但不敢聲援,反而被嚇得要死,惶惶不安,常常晚上被噩夢驚醒。

聖歷三年(698年)十月,在外漂泊了十幾年的李顯被接到長安立為太子。他到了長安就一心巴結武家人,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武崇訓和武延基,想借此保住自己的地位。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李多祚等人發動了政變,把李顯捧上帝位。李顯上臺後把朝政全交給韋后,重用韋玄貞等外戚,但韋氏還不滿意。

李顯和韋后: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李顯被韋皇后下毒暴斃。 雖然李顯沒什麼本事,但當時唐朝在武則天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國家強盛。李顯本人沒別的本事,就是喜歡打馬球和打馬吊(麻將)。

有一次他下朝回來,見到武三思和自己老婆韋后,兩人在床上衣衫不整的賭錢,李顯見二人賭得正嗨,他也興致勃勃地幫人家數籌碼。不一會,安樂公主來了,這下不再三缺一了,四個人越發賭得快樂盡興。這個綠帽子王,真讓人無語。

李顯在打馬球上還為國爭過光。景龍三年(709年),唐朝和吐蕃結束了長期的戰爭。為了表示兩國交好,吐蕃提出在長安打一場馬球友誼賽。最後唐朝隊以四對十,大獲全勝,打出了國威。

打出國威後的坐姿:


上場的四名選手中,兩個是李顯女婿,還有一個侄子,就是後來的玄宗。 所以說,當一個讓國家富強的皇帝,僅靠自己努力是不夠的。

崇禎那麼努力還是亡了國,李顯混混日子,國家還是強盛,這可能是他命好的原因吧!


剛日讀史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懶惰卻又最幸運的皇帝,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位老兄;以下是這位老兄的簡介: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這位皇帝很是幸運,他遇到他的老師張居正,這位爺有大才,剛剛擁有了權力,就對明朝大刀闊斧的改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明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如果這麼發展下去,明朝也許也會是另一個盛世,不過張居正卻是累得病倒了,張居正一到,萬曆皇帝就像放飛自我的少年,一發不可收拾,沉迷於酒色,夜夜笙歌。

他接連創下了皇帝生涯的記錄,30年不上朝,致使朝廷日漸腐敗,國家幾乎無法週轉。大明王朝逐漸走向衰亡。

萬曆皇帝貪財,為了掠奪錢財,強行開徵礦稅,四處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了極大的民憤,引起了社會矛盾。

由於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愛屋及烏喜歡鄭貴妃之子、福王朱常洵,從而遲遲不肯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和群臣鬥爭了幾十年,極大的消耗了大明王朝的國力。

五由於萬曆皇帝用人失敗,所以造成了努爾哈赤起兵成功,並且在薩爾滸之戰中明軍戰敗,從而敲響了明朝滅亡的喪鐘。

但即使是這樣明朝的實力依舊居於世界前列,在他執政的後期,還打贏了日本人的進攻,鞏固了漢家疆土,維護了大明王朝最後的顏面。


今天有些小事


大宋皇帝好幾個都是

一國老大,忙於政事,哪有多少個人時間?可大宋的皇帝,幾乎各個都有極高的文學造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層出不窮,還大都能在文學領域中佔一席之地

說王羲之字好,人家為練把池塘都染黑了;說吳道子畫好,人家就是靠畫畫為生的;說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人家打小玩的就是刻字……

這些技能,都是時間堆的啊

皇帝是什麼?政通人和、國富民強才是他的主職。成為這個家那個家,他還有多少時間去處理國事呢?每天又能工作多長時間?

有宋一朝,才子配佳人是主旋律

留戀青樓,名人換妾為時尚,連蘇東坡都不能免俗。風氣如此,作為一國老大,說不沉迷酒色,誰信。那個宋徽宗,還玩養成呢,打小培養李師師,還弄周邦彥當她老師……有大臣上書勸解皇帝莫要沉迷女色,內宮太監說,那些個大臣一升官就添妾慶祝,怎還有臉說皇帝

宋朝皇帝,玩書法、玩文章、玩鑑賞、沉迷酒色,他們在其位又不全身心投入,算是懶惰吧。從這朝代裡找個題主要求的皇帝,應該不難

就選宋仁宗趙禎吧

老趙皇帝當了四十二年,親政三十一年。在位期間,雖然軍事上進攻沒怎麼贏過,但被人打也算沒怎麼敗過吧。對外基本和平,死後,遼國皇帝還垂淚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至於經濟政治文化,用秦檜的話說:慶曆、嘉佑之治上參唐虞,下軼商周,何其盛哉!

大宋仁宗期,當得上國富民強,仁宗皇帝自己擅長書法詩詞,稱得上某某家,又沉迷美色,每天工作必定很短,很符合題主要求

以上


靈石蘊珠寶


中國的上下五千年歷史裡要說裡光皇帝就有好幾百個,這其中要說每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玩物喪志的那些皇帝可以說最起碼有差不多一大半左右,所以歷史上才會出現那麼多朝代更換的事情。

但是要說某些皇帝每天懶到晚睡晚起,不理朝政,每天對於自己的皇帝這份本職業工作幾乎沒有多大貢獻的那些皇帝,並且整個國家還相當的富強,這樣的皇帝可以就不多了,但是總是有的。

比如漢朝時期的劉啟,也就是漢景帝,他即位之時正是歷史上出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場面,可以說劉啟在位時期國家一步步的開始變強,但是真要說劉啟幹過什麼大事,就不太好說了。

劉啟當上皇帝之後,實行的就是黃老的無為而治,所謂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說白了就是對於治下不去強硬的管理,放其自行發展的這種行為就叫無為而治,用另一句話來說就是放養。

但是不得不說就是這種看起來如同放養一般的政策,卻極大的刺激了百姓的發展,說實話在古代的時候,每當皇帝們發出一道指令,下面的官員總是會曲解這種命令,然後受苦的大多數還是那些老老實實的百姓們,可是劉啟這種對百姓的放養政策卻是無形中沒有增加百姓的負擔,對於百姓的休身養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聽起來相當的不可意義吧,但是很多時候實情就是這麼讓人莫名其妙,雖說漢景帝還實行過削藩這種政策,但是說實話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由他的重臣晁錯來實行,自己大多數的時候都是處於安心享受的狀態之中。

歷史上說景帝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所以在對匈奴的戰鬥中並沒有過多的反攻,大多數時候都是以積極的防禦,而且正是因為這種防禦模式,所以出現了像李廣這種射箭水平相當高的將領。

這件事說明了什麼問題,那就是景帝根本就不想去開動戰鬥,沒事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開心心的喝著小酒、看著宮女們跳個小舞多好,為什麼要拿著國庫裡的錢財去打什麼匈奴人。

在削藩上是晁錯出的力,在經濟上是用著放養的政策,在對外上是一味防守,說實話景帝真的是在安心的做好他的皇帝這份本職工作嗎?不會是一路放水吧。

當時的文景盛世可能就是上一任皇帝劉恆打下來的基礎,然後劉啟就安心的坐享其成而已,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他不去過多的約束那些官員們,讓他們自行發展,所以才會把文帝之前所留下來的大好基礎可以再一次實行下去。

很多人都說景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一個皇帝,自從他當上皇帝后,那是每天兢兢業業,一心撲在了國家大事上,並且為人謙和,並且還平定了當時的七國反叛事件。

這件事說實話從一開始就是劉啟的鍋,只是一直沒有暴發出來而已。

想當年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就因為與他下個棋,結果兩人就發生了爭鬥,結果劉賢就這樣被劉啟用棋盤直接給打死了。

雖然當時的說法是劉賢的師傅是楚人,所以在教導劉賢的時候,會讓其學到一些張狂的行事,但是劉賢再傻也知道對面所坐的人是漢朝的太子呀,不是自己家這個小門小戶可以相提並論的。

而且比較搞笑的是行事張狂的劉賢被打死了,可是身為乖寶寶的劉啟就是行兇者,事後被證明對方言語有些過激才會動手,聽起來相當的不可意義。這算什麼事,一個壞人只是說了兩句難聽話,所以身為一個好人直接就打死了對方,而且還是正義的一方,這個解釋相當的蒼白無力。

從小就是這種性格的劉啟居然是一代明君,是不是反差有點大了,而且當時的七國反叛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劉賢身上,自從劉賢被打死後,他的父親劉濞就開始聯合當時的幾個國家一起反叛,這其實就是被劉啟給逼出來的,自己的兒子被打死了不說,之後還擔心自己會報復,所以對方就先行出手,直接開始削自己的藩,劉濞表示自己很無辜。

如果不是晁錯極力的打壓並平叛這些七國的反叛,很有可能當時的皇帝就換人了,但是很多事雖然從一開始的腳步是歪的,但是歪打正著這種事還是有機會發生的,比如說正是因為這次的反叛,才會讓漢朝再一次削弱了那些藩王們的實力,無形中又一次加強了漢朝的統治,也不能說一點好處也沒有,就是這個起因實在是讓人沒法看。

從小就是紈絝子弟的劉啟,一言不合就拿棋盤打別人的頭,這樣的人成為皇帝后,也沒有時候去多過的關心朝政,並且把朝中的大權扔到了晁錯等人的手中,就連國家的政策也是實行的放養政策,居然最後的結果是盛世。

這種事找誰說理去,說白了劉啟就是每天不務正業,但是卻讓國家一點一點的強起來,只能說劉啟的父親已經把整個漢朝的腳步推上了正規,而劉啟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要隨意的更改這個正在前進的步伐,而劉啟也相當的給力,每天遊山玩水,吃喝玩樂就讓國家在強盛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虎頭山小妖


誠邀,如題。明朝中後的那幾位天子不都這樣嗎?
比如小編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劇照

明武宗朱厚照,就是最近熱播的“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中主人公楊凌的好兄弟,史書記載武宗在位時,荒淫無道,不理國事,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居然自己改名後,給自己加官進爵,這是要體驗一把人民的生活嗎?然後又下令不讓民間吃豬肉,人民就不高興了,硬是扛著皇威,然後該吃吃該喝喝,不過武宗也不在意,繼續我行我素。

據說一天早朝的時候,武宗居然弄了頭大老虎,一群猴子一隻狗,看到老虎受到驚嚇的猴子和狗,四處逃散,把首輔大臣劉健、英國公張懋氣得差點見了上帝。

那麼此時的大明如何呢?

史料記載,武宗在位時期,外交上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人口總數也從正德元年的9151773戶上升到正德十五年的9399979戶,增加了24萬戶近百萬人,經濟總量也是大有增加,總的來說明朝這時候還是很富強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素材來自網絡,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