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州城南莲花庄春日白蘋洲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州城南莲花庄夏日白蘋洲

柳恽在吴兴太守任上创作的《江南曲》是他诗作中最富才华,也是对后世诗坛影响最大的作品,也为湖州创造了传唱千古的最美诗歌意象——白蘋洲。《江南曲》只有短短的五言八句:“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诗的开头两句由写汀洲采蘋而带出江南明媚的春色,笔墨寥寥而江南水乡风物宛然可想。这两句借采蘋起兴写相思之情,使读者由芳草而想起美人,而江南如画的春色无疑也给思妇和她的相思平添了一段风情。接下去两句说有“归客”从洞庭回来,带来了“故人”的消息,只以一个“逢”字点出,写得特别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余地。诗的后半首以一个问句开头,直接表达了相思的迫切之情。结尾两句说“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行路远”因而见出相思的渺茫与深长。这首诗写女子相思之情,辞意婉转,又与比兴相结合,更显得含蓄而富于风情。诗借乐府旧题写闺怨,自然朴素,深挚含蓄,在风格上非常具有江南水乡清丽风雅的情致。

清初大诗人吴梅村为湖州城南岘山上的九贤祠作记,首句便是“吴兴多贤守”。三国东吴宝鼎元年(266)分吴、丹阳两郡始置吴兴郡,“吴兴”名取“吴国兴盛”之义,为湖州立郡之始,“吴兴”之称也由此而来。六朝时期很多风流人物都曾在吴兴郡为官,尤其是王谢家族。王羲之、王献之和王僧庆祖孙三代先后任吴兴郡太守,琅琊王氏任吴兴郡太守的还有王胡之、王韶之、王昙生,王昙生其父王弘之也曾任乌程县令;太原王氏代表人物王坦之、王蕴也先后任吴兴郡太守;“太保谢公,东晋咸和中以吴兴山水清远,求典此郡”,从东晋升平年间到南朝梁代初约150多年间,谢安及谢氏一门5代中有九人先后担任吴兴郡太守。众多六朝名家贤守在吴兴留下遗迹和故事,谢安在城西新开了谢塘,王羲之在城东留下了升山事。但他们的影响都不如两度为吴兴太守,被时人和后人称为柳吴兴的柳恽。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州城南莲花庄秋日白蘋洲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州城南莲花庄冬日白蘋洲

柳恽(456—517),字文畅,南朝齐梁时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柳恽从小受父、兄影响,勤奋好学,少有志向,才华出众,远近闻名。柳恽年轻时就以擅长赋诗闻名,少年时曾写有一篇流传久远的《捣衣》诗,其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最为时人赞赏。晚年在吴兴任上创作的名篇《江南曲》,被视为五言律诗的滥觞。柳恽少时学琴,琴技精湛,天下闻名。善于推陈出新,吴兴诗人丘迟知道柳恽爱琴,且又在自己家乡当“父母官”,于是从数百里外送给他一段琴材,并题了《题琴材奉柳吴兴》诗以相寄,留下一段佳话。柳恽善下围棋,是著名棋手,入梁后,梁武帝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恽为第二。柳恽还是博射高手,他“发必命中”。柳恽还精医术,通晓医学精妙之道。还擅长占卜,著有《卜杖龟经》。柳恽以多才多艺著称天下,梁武帝也曾赞叹道:“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两次出任吴兴太守,并且任职长达十一年之久,确实是吴兴之幸。

柳恽于梁天监二年(503),首次出任吴兴太守,后曾迁广州刺史等职,天监八年(509)“再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吴兴东西苕溪交汇是太湖流域的水利重地,湖州西部常有山洪暴发,河道不畅,柳恽任吴兴太守后就“发民千人”“重修青塘”,《嘉泰吴兴志》载:“青塘,在县北三里迎禧门外,吴时开。梁太守柳恽重浚,亦名柳塘,又名法华塘,自城入法华山寺路也。”为缅怀他的治水功绩,该塘被称为“柳塘”、又名“柳公塘”。柳恽“为政清静”,体恤百姓,爱惜民力,持法公平,兴利除作弊,深得百姓爱戴。天监十六年(517)柳恽“于郡感疾,自陈解任。父老千余人拜表陈请,事未施行,卒。”柳恽卒于吴兴太守任上时年只有五十三。据传,出殡那天,湖州民吏万余或沿街哭泣,或扶棺送行。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州东街白蘋洲旧址牌坊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曾经的五亭胜景融化在繁华都市里了

柳恽,为人清廉好学,曾在毗山上筑毗山亭、建读书台。明朝大水利学家潘季驯,隆庆五年(1571)罢黜南归返乡,因仰慕先贤柳恽,特意选择离其故居西南3公里处的毗山和柳恽原读书台的旧址,仿效杜甫修筑了一座草堂,将其读书的一室取名为“芝林馆”取《孔子家语在厄》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之意。在家赋闲的四年多时间里,潘季驯在毗山博览群书,在毗山山顶普宁教寺边修建了一座家庙,除供奉潘氏祖先外,还专门供奉柳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潘季驯对柳恽为政清廉,才质秀美,一心为民的崇敬。

湖州为吴越旧地,素有习武风尚,两汉时期还以尚武好勇见称于时。吴兴大族如沈氏等都曾是显赫东晋南朝的江东“武力强宗”。吴兴尚文风气的形成,风雅多才柳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吴兴尚文的代表人物,一是与柳恽共同制定新律的沈约,二是被柳恽聘为主簿并常常诗文唱和的吴均,由此发轫,崇文、尚文成为吴兴的文化传统。柳恽出任吴兴太守,“慕吴均文名”,即征聘吴均为主簿,迎至城内,“日引与赋诗”,相得甚欢。吴均曾有多首诗赠酬,传世就有十三首,如《迎柳吴兴道中》:“团团日西靡,仓客已蹉跎。长风倒危叶,轻丽网寒波。白云光采丽,青松意气多。所言饱恩德,忘我北山萝。”柳恽也有许多诗赠、和吴均。如《赠吴均》:“寒云晦沧州,奔潮溢南浦。相思白露亭,未望秋风渚。心知别路长,税谓若燕楚。关侯日辽鲍,如何拊行旅。愿作野鸟飞,飘然自轻举。”这些诗情景交融,通过周围景物抒发深沉的情感,以及超脱 尘世的抱负与思想境界。同时,也表达了柳恽与吴均的情谊。两人相与唱和,相得益彰。吴均这才有条件继承魏晋清美的诗风,扫除齐梁轻艳浮靡之习气,形成清新峭拔之“吴均体”。“均尝不得意,赠恽诗而去,久之复来,恽遇之如故,弗之憾也。荐之临川靖惠王,王称之于武帝,即日召入赋诗,悦焉。待诏着作,累迁奉朝请。”柳恽毫不介意,诗文如故,两人情深意笃,传为当时佳话。柳恽卒时,吴均痛哭失声,悲痛吟道:“檐端水禽息,窗上野萤飞。君随绿波远,我连清风归。”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飞英公园内西亭飘雪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飞英公园内西亭雪晴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飞英公园内西亭和霅溪馆

柳恽吴均公余之暇,或毗山赠答,或西亭赋诗,抒离别情,勉励友情,开了吴兴郡守宾客雅集风尚的先声。颜真卿著《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中备述西亭雅集之事:“湖州乌程县南水亭,即梁吴兴太守柳恽之西亭也。缭以远峰,浮于清流,包括气象之妙,宾资游宴之美。观夫构宏材,披广榭,豁达其外,睽罛其中。云轩水阁,当亭无暑,信为仁智之所创制。原乎其始,则柳吴兴恽西亭之旧所焉。世增崇之,不易其地。按吴均《入东记》云:‘恽为郡,起西亭毗山二亭,悉有诗。’今处士陆羽《图记》云:‘西亭城西南二里,乌程县南六十步,跨苕溪为之。昔柳恽文畅再典吴兴,以天监十六年正月所起,以其在吴兴郡理西,故名焉。文畅尝与郡主簿吴均同赋西亭五韵之作,由是此亭胜事弥著。’”《嘉泰吴兴志》载:“柳恽为吴兴,召(吴均)补主簿,日引与赋诗毘山亭。旧经云:在毘山,梁太守柳恽所创,恽与郡主簿吴均,有毘山诗赠答,吴均有《同柳吴兴毘山集诗》曰:平湖旷复远,高木峻而危,状其景也,柳恽尝建亭其上。”

柳吴唱和之西亭毗山二亭作为文事的见证地,数百年后其本身也具有了人文信息,成为特定的文化遗产,成为之后一批批吴兴太守们追寻前贤,欲继风雅的绝佳之地。郡守公务之暇,往往携嘉宾良朋登临以游,常常在这些亭堂楼台集饮赋诗,亭堂楼台触处见山,触处可以引溪流,都是山水清远、景致幽雅之所。颜真卿也曾与众嘉宾的会聚西亭,其上承晋宋以来的郡守宾客唱和遗风,下启赵宋的郡牧文豪集会风气。《嘉泰吴兴志》还记载:“(西亭)后尝名霅水堂,唐隋州刺史刘长卿有题《乌程李明府霅水堂》诗,又名水楼监察御史皇甫曾有《乌程水楼留别》诗,本朝天圣中县令方仲弓重修以亭临苕溪水来自浮玉山故易今名(浮玉亭),判官郑戬为记。”吴兴历代郡守修造、雅集的亭堂楼台为集会场所,以宴游饯别和人文旨趣为集会主题和格调,毗山、岘山、杼山都因郡守宾客雅集唱和名噪一时,充分展现了湖州雅集风尚,积淀并最终完成了湖州闲雅尚文的文化形象的塑造,对湖州文化品格建构贡献巨大,同时对明清湖州的文会兴盛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城东毗山雪晴日出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城东毗山慈云寺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风雅毗山碑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毗山半山腰的和章亭

白蘋既是自然界里的一种美好植物,也因为柳恽的《江南曲》成为一个最美的诗歌意象。此诗吟咏起来,也是婉约柔和,余韵袅袅,此诗一出,后代诗词名家都会有意无意地追羡仿效。唐温庭筠《梦江南》词云:“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一看便知是化用了柳恽的用语和用意。唐朝诗人李贺读后大为赞叹,遂写了一首诗追和诗:“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其中颈联诗人李贺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我们检索《全唐诗》后发现,“蘋”、“白蘋”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有几百首之多,“白蘋”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诗歌的重要意象了,李白《渌水曲》有“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杜甫《寄薛三郎中据》有“君山可避暑,况足采白蘋”。

早在唐宋时代,湖州城内霅溪东南岸因契合柳恽《江南曲》的意境,因而名之为白蘋洲,那里风光旖旎,为一郡之胜。在历代诗文中,白蘋洲也是一处文人墨客歌咏得最多的湖州人文景观。唐代记述白蘋洲碑刻文章,至少有三通:白居易撰《白蘋洲五亭记》,李直方撰《白蘋亭记》,孙储撰《白蘋洲记》,皆刻石而立。唐大历十一年(776)颜真卿对白蘋洲进行修整,清淤导流,作八角亭和茅亭,并书柳恽《江南曲》于亭中。贞元十五年(799)刺史李锜增设大小两亭,名曰“白蘋”。开成三年(838)刺史杨汉公又在白苹洲上疏浚四渠、二池,筑成三园,修建白蘋、集芳、山光、朝霞和碧波五亭,白蘋洲掩藏在水光山色之间,成为湖州一处不可多得的人间胜境。白居易根据杨汉公送去的五亭图洋洋洒洒写下了著名的《白蘋洲五亭记》,开篇就说:“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扺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梁呉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描述了当年白苹洲水光山色、“卉木荷竹”、“舟桥廊室”之胜景。白居易最后感慨道:“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盖是境也,实栁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缋索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岂偶然哉!”《嘉泰吴兴志》记载之后白蘋洲的变迁,“杜牧之有题白蘋洲诗,至中和五年五亭二沼不复存,刺史孙储又因蘋建亭,鬋茅、作室、浚渠、疏沼,光启中刺史李师悦始即其地增土筑仓,惟余白苹一亭”。到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已经是,“白蘋洲……今惟地名、故址存焉”。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白居易白蘋洲五亭记碑刻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东街采蘋桥及五亭浮雕

古代北方离别往往是灞桥折柳,江南水乡离别则为汀洲采白蘋了。具有美妙意象的“白蘋洲”早已泛化为古代水路送别之地在诗坛声名大振,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千古风雅之地。张籍在《霅溪西亭晚望》中写到的“吴兴耆旧尽,空见白蘋洲”之句,以及顾况的《白蘋洲送客》,皎然的《白蘋洲送洛阳李丞使还》、《同杨使君白蘋洲送陆侍御士佳入朝》等都是湖州白蘋洲的实景。但更多的“白蘋洲”或“白蘋”积淀为虚指的诗词意象,如:陈子昂《送客》中“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温庭筠《西江上送渔父》中的“白蘋风起楼船暮,江燕双双五两斜”,刘长卿《送李侍御贬郴州》中的“忆想汀洲畔,伤心向白蘋”,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中的“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钱起《送褚大落第东归》中的“昨梦芳洲采白蘋,归期且喜故园春”,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中的“赠君青竹杖,送尔白蘋洲”……

白蘋洲入诗,柳恽以下至宋元,不下数百首,而明清更甚,数量早已逾千。正如王安石《送王介学士知湖州》中所说,“呉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遥想郡人迎下檐,白蘋洲渚正沧波”。据费在山先生考证,在东街原县衙对面有座“蘋洲古址”石牌坊,靠近骆驼桥东堍有一座采蘋桥,桥西端还有“蘋洲草堂”,古代白蘋洲的范围是非常大的。漫步在东街闹市区的古白苹洲原址上,再怎么发思古之幽情,也无法体会汀洲水光山色的风韵了。但白蘋依旧笑春风,在湖州这处千古风雅之地,山水清远仍在,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恢复水边汀洲的诗意丰彩。

柳恽汀洲采白蘋|湖州人文地理之三

湖城城南莲花庄白蘋洲雪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