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紫花地丁的奧秘”一文在頭條發佈之後,短時間內即成爆文,引來各路人馬討伐,本磚家左支右絀,顧此失彼,未能逐條回懟,甚為遺憾。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一: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

這些被捅了窩的馬蜂們,基本上“不滿”都集中在紫花地丁的名稱上。有人說,這怎麼能叫紫花地丁?我們叫野茄子(你不如叫它野漢子)。還有些人說,這是山黃瓜、二月蘭、紫花菜、犁頭草,哦,還有叫丁香花、紫雲英的......等等。這些因“同物異名”引起的爭議並不重要,純屬認錯的如紫雲英之流更是不值一提。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二: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俗名不一很正常,但我們討論問題必須遵循同一個規範,否則永遠說不到一起去。生物學界以拉丁文學名為物種的唯一身份標識,漢語中一般應以《中國植物誌》中的“正名”為確論。比如“紫花地丁”,《中志》中以此為正名的就是上圖中的堇菜科堇菜屬植物,當我提到紫花地丁時,指的就是這種,至於你的家鄉叫它什麼都無所謂。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三: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Boriss.

除了“同物異名”,還有“異物同名”,畢竟你可以叫姬無命,我也可以叫姬無命。在今日某條的“質疑”中,此類情況佔了一定的比例。很多評論者正義凜然地指責道:不要誤導,這根本不是紫花地丁,用藥用錯了你負責?我當然不負責,反正也吃不死人。那麼在這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紫花地丁又該是什麼呢?大部分人應該是指豆科米口袋屬的米口袋,如上圖。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四

米口袋在膠東一帶有分佈,《中國植物誌》收錄了它的其它別名”地丁紫花地丁”,並指出“在我國東北、華北全草做為紫花地丁入藥”。我倒是覺得,“地丁”甚至“紫花地丁”可能最早就是指米口袋。圖四中的米口袋是前不久同事拍了讓我“鑑定”的,其主根呈典型的圓錐狀,宛如紮在地裡的釘子。地丁之名,蓋源於此,《中志》欽定的紫花地丁並無如此鮮明的特徵。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五: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也許米口袋的味道“有點甜”,它也被叫做“甜地丁”,與之對應的還有“苦地丁”,即罌粟科紫堇屬的地丁草,《中志》亦收錄其別名“苦丁苦地丁紫花地丁”。今日某條的的多數質疑者拿出的“紫花地丁”是米口袋,但也有個別人用地丁草的照片來diss。這些說辭都不能一棒子打死,人家並不是沒依據,這東西確實也叫“紫花地丁”,也有歷史淵源,只不過沒被《中志》採用為正式名稱罷了。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五:陽芋/Solanum tuberosum L.

《中國植物誌》對植物的定名遵循“優先權”原則,即優先採用權威著作中的定名,很多常見植物的正名均來源於《植物名實圖考》等古籍,有時候過於機械,讓人難以接受。比如土豆,我起初在《中志》電子版查詢,用“土豆”為關鍵詞無果,改成“馬鈴薯”也是枉然,最後才知道土豆的正名居然是陽芋!誰知道陽芋是什麼鬼?這個詞就首見於《植物名實圖考》。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圖六:沙灘黃芩/Scutellaria strigillosa Hemsl.

據考證,紫花地丁之名最早見於《千金方》,地丁亦散見於各種方書,但所指物種很難確證。《本草衍義》中的“地丁”為蒲公英的別名,與《本草綱目》同時代的《滇南本草》則以遠志科植物苦遠志為紫花地丁,還有些典籍認為紫花地丁是豆科黃芩屬植物,總之是一筆糊塗賬。《本草綱目》首次單列“紫花地丁”條目,曰“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果,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中志》的“紫花地丁”即來源於此,其實以描述來看,也不好說到底是啥。

如果“紫花地丁”的合理解釋是“花色紫,地下根如釘”,那麼最符合的還是米口袋,堇菜屬植物的根並不太像釘子。但《中志》既然已經這麼定了,將錯就錯就是最好的選擇,拉丁學名之外的名相皆屬虛妄,不用太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