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紫花地丁的奥秘”一文在头条发布之后,短时间内即成爆文,引来各路人马讨伐,本砖家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未能逐条回怼,甚为遗憾。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一: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

这些被捅了窝的马蜂们,基本上“不满”都集中在紫花地丁的名称上。有人说,这怎么能叫紫花地丁?我们叫野茄子(你不如叫它野汉子)。还有些人说,这是山黄瓜、二月兰、紫花菜、犁头草,哦,还有叫丁香花、紫云英的......等等。这些因“同物异名”引起的争议并不重要,纯属认错的如紫云英之流更是不值一提。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二: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 Cav.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俗名不一很正常,但我们讨论问题必须遵循同一个规范,否则永远说不到一起去。生物学界以拉丁文学名为物种的唯一身份标识,汉语中一般应以《中国植物志》中的“正名”为确论。比如“紫花地丁”,《中志》中以此为正名的就是上图中的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当我提到紫花地丁时,指的就是这种,至于你的家乡叫它什么都无所谓。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三: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Boriss.

除了“同物异名”,还有“异物同名”,毕竟你可以叫姬无命,我也可以叫姬无命。在今日某条的“质疑”中,此类情况占了一定的比例。很多评论者正义凛然地指责道:不要误导,这根本不是紫花地丁,用药用错了你负责?我当然不负责,反正也吃不死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紫花地丁又该是什么呢?大部分人应该是指豆科米口袋属的米口袋,如上图。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四

米口袋在胶东一带有分布,《中国植物志》收录了它的其它别名”地丁紫花地丁”,并指出“在我国东北、华北全草做为紫花地丁入药”。我倒是觉得,“地丁”甚至“紫花地丁”可能最早就是指米口袋。图四中的米口袋是前不久同事拍了让我“鉴定”的,其主根呈典型的圆锥状,宛如扎在地里的钉子。地丁之名,盖源于此,《中志》钦定的紫花地丁并无如此鲜明的特征。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五: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也许米口袋的味道“有点甜”,它也被叫做“甜地丁”,与之对应的还有“苦地丁”,即罂粟科紫堇属的地丁草,《中志》亦收录其别名“苦丁苦地丁紫花地丁”。今日某条的的多数质疑者拿出的“紫花地丁”是米口袋,但也有个别人用地丁草的照片来diss。这些说辞都不能一棒子打死,人家并不是没依据,这东西确实也叫“紫花地丁”,也有历史渊源,只不过没被《中志》采用为正式名称罢了。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五:阳芋/Solanum tuberosum L.

《中国植物志》对植物的定名遵循“优先权”原则,即优先采用权威著作中的定名,很多常见植物的正名均来源于《植物名实图考》等古籍,有时候过于机械,让人难以接受。比如土豆,我起初在《中志》电子版查询,用“土豆”为关键词无果,改成“马铃薯”也是枉然,最后才知道土豆的正名居然是阳芋!谁知道阳芋是什么鬼?这个词就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

甜地丁、苦地丁、紫花地丁,傻傻分不清?

图六:沙滩黄芩/Scutellaria strigillosa Hemsl.

据考证,紫花地丁之名最早见于《千金方》,地丁亦散见于各种方书,但所指物种很难确证。《本草衍义》中的“地丁”为蒲公英的别名,与《本草纲目》同时代的《滇南本草》则以远志科植物苦远志为紫花地丁,还有些典籍认为紫花地丁是豆科黄芩属植物,总之是一笔糊涂账。《本草纲目》首次单列“紫花地丁”条目,曰“其叶似柳而微细,夏开紫花结果,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中志》的“紫花地丁”即来源于此,其实以描述来看,也不好说到底是啥。

如果“紫花地丁”的合理解释是“花色紫,地下根如钉”,那么最符合的还是米口袋,堇菜属植物的根并不太像钉子。但《中志》既然已经这么定了,将错就错就是最好的选择,拉丁学名之外的名相皆属虚妄,不用太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