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真的是趙括無能嗎?

姚文龍74885310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有兩個人要負主要責任。在政略戰略層面,趙王要負責;在戰役層面,起括要負責。趙王負責:1.用人不當,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把正與敵對峙的廉頗換下來,比臨陣換將還糟糕,直接影響就是軍心不穩。2.後勤供應跟不上,尤其是不能保證糧道的安全。四十多萬大軍,一旦缺糧,還打什麼仗?讓前線作戰部隊自己去保障後方安全和供應,何況面對的是六十萬秦軍,怎麼抽得開兵力?3.首戰即決戰,把全部兵力壓在第一線,僅靠一位主帥統領,孤注一擲,風險太大。由於千萬繫於一身,主帥的選擇成為勝敗的關鍵。選擇錯了,仗未打先敗。主帥趙括要承擔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1.上任伊始,把防禦部署改為進攻部署。這一戰略性的改變是完全錯誤的。本來兵力就是敵多己少,秦軍挾攻打韓魏取勝之威勢,銳不可當。廉頗的戰役指導方針是據險守要,煞敵一鼓作氣之威勢,待敵三鼓而竭,再尋機反擊。我去過長平古戰場,這是一個狹長的谷地,兩側是起伏的丘陵地,丘陵之間低處都是谷地,間或有村莊。很多村莊兩千年來未曾改名,都與軍陣有關,什麼營、口、倉、道之類。這個地方地形狹窄,隘口眾多,展開不了多少兵力,易守難攻。只要把相關高地設為營寨,互為犄角,控制通道,進攻方很難打進來。反之亦然。趙軍主動轉守為攻,已是未戰先敗之勢。2.隨意否定廉頗的作戰指導。廉頗是本土作戰,總體上是以逸待勞。秦軍六十萬大軍越過韓魏,供應線拉長,供應鏈薄弱,隨時可斷。廉頗堅守不出,耗死秦軍。或採取心理戰,派小股斥候襲擾,讓秦軍急燥,暴出露洞,精準擊之。或派出精銳騎兵繞過秦軍正面,襲擊其糧道糧倉,斷其供應。六十萬大軍斷糧,結果比趙軍還更慘。就如抗戰時毛澤東的持久戰,強敵如日本,八年後不也疲了嗎?3.當大規模會戰失利,不能驚慌失措。要冷靜分析形勢,盡力找到敵之薄弱環節。敵也消耗了二十萬人,約總兵力的三分之一。趙的剩餘兵力不比秦的少多少。問題是態勢極端不利,士氣低落,後勤供應不上,亟需後撤以接續糧草。找準問題,應對之策就有了。從後來看,秦對邯鄲進攻失敗,說明趙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趙括在處理危局時,驚慌失措,不能及時和正確地應對,說明趙括確實太嫩,不宜充當大任,害國害己。知子莫若母啊!


大小王攬天下


王夫之曾經評價趙國長平之戰:有良將而不用,趙黜廉頗而亡!

雖然肯定了廉頗的作戰能力,實際上卻並非公允,長平之戰作為中國古代早期最大規模的殲滅戰,這麼大的鍋不是哪一個人就能背得動的,全怪趙括顯然是高估了趙括。

五國伐齊之後,秦國獨霸戰爭時期,唯一能夠和秦國匹敵的國家就是經過胡服騎射的趙國,當時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勸說下,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攻打身邊弱小的韓國。

公元前262年,秦國大將白起攻佔韓國野王,將韓國的上黨郡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切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只能被迫求和,將上黨割讓給秦國,然而隨後上黨郡守率領上黨百姓投降給趙國。

韓國本身是中原小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韓國君主擅長詭詐,通過陰謀來對外交流。此舉明顯是在自己無法與秦國對抗的情況下將趙國拉下水,藉助趙國的力量與秦國相爭。

當時平陽君趙豹認為“韓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

趙孝成王以“今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決定接受上黨。

如果趙國以援助上黨的方式來進行此戰,一定會獲得道義上的支持,然而平原君趙勝卻認為秦趙之間必有一戰,不如接受上黨,趙勝親自去上黨接收,平原君趙勝的策略就是趙國變成劫掠鄰國的國家,反而遭到了各國的一致反感。

可以說,在一開始,趙國就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已經失敗了一半。

此舉,最終爆發長平之戰,實際上當時秦國能夠聯合他國完全可以瓜分趙國,但是秦昭襄王見識比較差,選擇了下下策,與趙國硬剛,長平之戰因此爆發。

長平之戰爆發後,秦趙之間互相加碼,最終成為雙方誰都輸不起的戰役,而趙國名將廉頗在初期對秦作戰的過程中失利,所以採取了堅守的策略。

在秦趙長期對峙的情況趙國發生糧荒,不得已的情況下,秦國統治者急於與秦國決戰,而廉頗卻不願進行決戰,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才決定換將,換句話說,廉頗要是行,趙國要換將嘛?固然這裡面秦國的間諜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以說,廉頗在長平初期屢戰不勝,才最終導致趙國換將。

當然,要說趙國失敗,主將趙括沒有責任是說不過去的,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戰國時期各國又有幾個將領跟白起比起來算是作戰有經驗。

趙孝成王並不是傻子,即使趙孝成王是傻子,平原君趙勝也不是傻子,可以說換下廉頗應該是趙國統治階層都認定的。

能夠選擇趙括去接替廉頗,說明趙括並非只是紙上談兵,春秋戰國時期,沒有大事就沒有記錄,關於趙括的很多資料,大家也都不清楚,最後只是根據長平之戰失敗後來評價的。

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實際上,我們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

趙括上任後迅速改變了廉頗時的作戰策略,而是與秦軍尋求決戰,在趙括率軍進攻秦國的時候,白起讓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趁勝追擊,最終導致被秦軍包圍。

趙括率領趙軍主力在斷糧46天的情況下,因為始終無法突圍,趙括在突圍過程中戰死,最終導致趙軍戰敗。

如果,趙括能夠穩紮穩打,不冒險突進,即使失敗,也是兩敗俱傷。

總結起來,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趙軍佔領上黨而不是援助上黨就從道義上失敗了;其次,廉頗為將時未能擊潰秦軍,反而是被壓著打,這也是失敗的因素;最後趙括在決戰的時候急於求勝,陷入埋伏,最終導致失敗。

我只總結了這麼多,大家有補充的可以在評論中打出哦!


史論縱橫


一場戰爭的勝負,從來都不是隻靠戰場本身決定的。長平之戰打的其實是秦趙兩國的國力,由這一點可知,秦國最終一定會戰勝趙國。

長平之戰是一場消耗戰,曠日持久。趙括之前的主將廉頗,採用以守為主的方式。他認為,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硬拼起來肯定落於下風。因此他希望通過固守的方式讓秦國知難而退。這種想法當然沒有錯。但問題在於,白起和秦莊襄王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也不怕消耗。其實就這種方式而言,秦國依然佔有優勢。秦國在之前已經佔領了巴蜀,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地區。並且開始興修水利,獲得了一個大糧倉。趙國相比秦國而言,本來在糧食產出上就有劣勢,正常年景都需要向其他國家購買糧食。在戰爭時期,採購糧食的成本又迅速上漲,所以趙國更難支持下去。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方面因為國力不濟不得不率先進行戰略調整。很多人認為趙王愚蠢而趙括善於誇誇其談,所以才將廉頗替換下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趙王意識到了,就算按照廉頗的方式,也不可能贏下這場戰爭,秦國不會主動撤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趙括提出主動出擊,爭取一線生機的辦法,就被趙王採納了。

對於趙括個人能力的討論,其實不會影響到整個戰局的結果。無論是採取固守還是主動進攻的方式,由於都是依託國力而進行的大規模戰爭,趙國先天的國力缺陷就決定了不可能取勝,所以,無論是聰明的廉頗還是愚蠢的趙括,都不會影響整個戰局的結果。當然話又說回來,恰恰是因為趙括孤軍深入,最後導致趙軍在此戰當中損失了數十萬兵員。如果採取廉頗固守的模式,損失很有可能沒有這麼大。換句話說,聰明與否不會影響勝負結果,但是對於具體的傷亡數量來說是有影響的。有部分人士為趙括翻案,認為他其實還是很有能力的,只是時運不濟。我個人不認可這種觀點。戰略判斷能力本來就是軍事將領的一個基本素質,不能夠判斷長平之戰背後的國力之爭,貿然的主動進攻導致了慘敗,這本身就反映了其軍事能力素養的不足。

長平之戰奠定了秦國在之後統一六國的基礎。趙國作為秦國在軍事上最大的一個對手,經過長平之戰之後,再也沒有能力對抗,其他國家也就失去了最主要的一道軍事屏障。之後,雖然通過六國協力,在短期內迫使秦國處於守勢,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長平之戰本身也消耗了秦國很大的國力,所以需要恢復。在經過二三十年的休養之後,秦國國力恢復,東方六國再也沒有辦法阻止秦國的對外征戰步伐。統一大幕正式拉開。


zyb38537240


長平之敗的原因有二:

一是趙括初出茅廬,實戰經驗不足,遠不及白起;這一點世所公認,毋庸置疑。

二是雙方君主對戰爭支持力度大有不同:即使白起水平遠超趙括,但在冷兵器時代,要以其三十萬人全殲四十五萬趙軍也是不可能的。關鍵是秦昭襄王親赴河內,下令徵發黃河兩岸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開赴前線,把趙軍圍得鐵桶一般,這才決定了趙括最終失敗的命運!

這時,若是趙王下令全國總動員,起碼還可組織十五萬以上的兵力(從後來邯鄲堅持抗戰,沒有陷落來看,這點兵力還是有的),由廉頗統率前去援救,長平也不會敗得如此之慘!

所以,長平之敗,趙王的責任一點不比趙括小!


阿斌270202161


打仗就是拼後勤,沒有糧草補給,就算是有800萬大軍,那也只是個笑話,斷糧46日,40萬人軍隊都沒有譁變,還能奮勇殺敵,光憑這一點,趙括就算是能算是名將,軍事家了!韓信之所以成功,他的背後有蕭何!曹操能成功,他背後有荀彧!楊堅能成功,他背後有高潁!李世民能成功,他背後有杜如晦房玄齡!朱元璋能成功他背後有李善長!趙括背後有什麼,只有一個自顧不暇得國家,和40萬堅守幾年,嗷嗷待哺的士兵!如果要是白起跟趙括互換個位置,白起也將會落得個紙上談兵的下場!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出了多少名將,但又出了幾個名相!古人云三軍易得,良將難求,但是事實良將易得,名相難求!


石坤387


長平戰爭開打2年半後,趙括因此一戰斷送己方40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戰國策》亦說長平之戰使得秦“國虛民飢”,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雖然有人指出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后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戰爭中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然而考慮秦國於此戰初期攻勢受阻,以及第3、4階段動員全國男丁,再加上呂氏春秋、戰國策的記錄,秦國於此戰中、尤其是後半段的傷亡有相當的毀滅性、若此時六國合攻,秦即必亡。


晨光百科


(一)很多人說趙括其實很有代兵之才'他只有一戰'也是唯一一戰'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分析這個人了'

(二)簡單概括一下'兵法雲十圍一'趙括既然被白起一圍一''40多萬趙兵全死球'

(三)白起詐敗'引趙軍40幾萬追殺''最後趙軍進入埋伏圈''戰死20幾萬'投降20萬被坑殺

(四)想了幾天也找不到這個人會帶兵的理由''真是趙括紙上談兵'一戰害死60萬人''殺神這個稱號應該給趙括



野外逸夫


我是孫老師,我來回答。

評價趙括不能簡單的從一場戰爭來斷定其是否無能,我們要理性客觀的去評判一個人。

我們對趙括的瞭解基本上就是長平之戰那個只會紙上談兵趙國將領。再回頭看看歷史上的長平之戰: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又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使得秦國成為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國家。長平之戰前期,趙國主將廉頗也看到了兩國之間的差距,所以採取了防守的策略。秦國投入兵力60萬,趙國45萬。這麼多的成年男子投入到雙方長達兩年的對峙中,必然導致農業生產的下降,秦國還好,而趙國則有點吃不消。趙國不得不採取冒險的行動。於是趙括取代了廉頗的主將位置。

也許有人認為,趙括繼續採取防守的策略不就好了,但是如果趙括繼續防守,那麼趙國君主換廉頗這個主將幹嘛呢?趙括奔赴前線的時候,秦國也換上了戰神白起。白起,一生未嘗敗績,不得不說,趙括人生的第一場正式戰鬥就直接對上了史詩級boss,時也命也!

縱觀整場戰鬥中,趙括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被秦軍包圍多次組織突圍,士兵也沒有發生內亂;即使是被秦軍長達40多天的圍困,缺衣少食的情況下,也能穩住軍心。從這兩點看,趙括軍事能力還是不錯的。

只是可惜趙括碰到的是一個綜合實力完全超過自己的秦國,還有一個軍事指揮經驗極其豐富的白起,自己也就淪為了紙上談兵的笑談。

謝謝你的閱讀,有不同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孫老師愛歷史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部隊沒有崩潰之前被敵人擊斃的三軍統帥,這本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本事真不小。


老劉雜談2017


政治上的完敗,拖著軍事的後腿,這是趙國的頑疾。個人認為趙括的確是個大才,沒經過戰爭的洗禮就直接指揮了傾國大戰,能得到廟堂權利者的肯定就已經是成功了,也正因為由於實戰經驗的缺失而敗的太徹底,才掛著紙上談兵的惡名。其實無能真談不上,碰上百戰戰神,不給成長髮育時間,直接秒殺,還能說什麼呢,當權者的失誤更多,扼殺了成為戰神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