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為什麼既要讀有字之書,又要讀無字之書?

朱八戒CC


這個問題倒是很有意思。值得大家去思考。

文明和文化都是積累出來的。從大的說,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文明,是隨著他的歷史發展不斷沉積才形成的。對比而言,每一個個體的人,要有文化就要不斷的積累。而這種積累除了在書本上之外,還有社會經歷。書本上獲得的,這個是有字的書。這是理論層面上的。但並不是說書讀多了就一定有文化。沒有實踐經歷,很多文化知識都是空談。或者沒有實踐經歷過,很多內容也無法真正理解。社會經歷這是無字的書。有多少經歷獲得多少經驗。大家都知道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就是生動的描繪了讀書與經歷,或者說與實踐的關係。讀書要靠實踐來驗證。實踐要靠讀書來指導。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成就一個真正有文化,有內涵的人。

社會上經常會有人說讀書無用。這是沒把書讀明白,或者說這是無字的書沒讀明白。多讀書永遠都會有用。重要的是你讀過書要反思。不思考不反思,讀再多的書,經歷再多也沒有用。也就是說,讀書與經歷之間還有一個反思的結合過程。很也有這樣一些人,書讀得也很多,經歷的也很多。可是就是不明白書與經歷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舉一個不一定恰當的例子。佛教修行,一邊要看佛經,一邊要身體力行。看佛經和身體力行就是讀書和實踐之間的關係。但是有很多的和尚也讀了很多經,也有很多刻苦的實踐修行。可是還是沒有悟出來很多道理。原因就是這個中間的反思與結合沒有溝通好。所以,讀書既要讀有字的書,也要讀無字的書。而且有字和無字之間怎麼轉換,也要反覆思考。





地下文物看歷史


有字書是人認識事物後,所形成的對事物的理解。它的優點在於,觀點的易於傳播,及讓不瞭解的人,有一個先期的印象。缺點是,凡是認識都有傾向,不完整。

無字書則是事物本身。在事物本身的運作過程中,驗證有字書對事物本身的瞭解程度。以此較正有字書與事物本身間的差異。

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不完整的。因此就要在不斷的觀察中,修正自己的認識。

如果把有字書作為理論,無字書就是驗證理論的實證。

讀書為了明理,但最重要的是驗證理是不是有謬誤。以達到這個理是不是真的那麼明的認識。

(盡信書,不如無書。)


手機用戶65279297145


讀書僅僅是傳播交流形式,關鍵是效果:體悟(無字之書)!否則白忙活(無用),甚至是揹負(反而自限)!


全乙枝


有字之書指的是書面形式,無字之書指的是精神上的


不懂裝機的裝機小助手


文化和休養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