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盛期佛罗伦萨三巨匠之达芬奇

(读书这玩艺,还是读过就撸一下最好;昨天来不及,今天就费功夫。)

文艺复兴盛期佛罗伦萨三巨匠分别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三人出道都很早。达·芬奇11岁就师从著名的画家、雕刻家安德烈阿;米开朗基罗10岁就跟师著名画家多米尼哥;拉斐尔父亲是皇家御用画师,从小就耳濡目染。看来成大师要趁早。

一、达·芬奇

文艺复兴盛期佛罗伦萨三巨匠之达芬奇

达·芬奇我原来以为是真名,后来一书友跑去意大利一趟,回来告诉我们:错了,真实名字是李奥纳多,因为 Da 是在的意思,Vinci是小镇的名字,全名的意思是住在芬奇的李奥纳多,所以意大利他的雕像上只写了Leonardo......,中国的译名一开始错了,后来就一直错下去了。

(所以名字仅仅是一种帮助记忆与联想的符号,一切文字也只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达芬奇的代表作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他的绘画有两个特点(自己为了好记):

一、解剖写实法。

这个人真正是好研究、好思考、好探索,通过研究画画,他能把其他东西(科目)都顺便搞明白了,再用到绘画上;因为这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互通互融的。

他学画画时,腰带上总是系着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各种人的面孔、躯干、动植物的速写,也写满了寓言、哲学、科学和文学札记,实际上也就是他画画时想到的心得、感想。

为了画好最真实的人体,达芬奇解剖了近30具尸体(常常偷墓),记录了成百上千页的笔记。人的头骨选的头骨是怎样的?身体肌肉的运动对于人体行动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嘴部肌肉对于表情的影响等等。

文艺复兴盛期佛罗伦萨三巨匠之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是米兰一座修道院餐厅的壁画,是达芬奇应米兰大公斯福查的委托而作。画面一共描绘了十三个人,以耶稣为中心,左右各六人。刻画耶稣的门徒在听到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的时候瞬间所表露出来的不同的心理反应。

过去从没有哪一个画家能够表现这样一个复杂的场面,同时还要处理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惊慌失措、迷惑不解、难以置信、交头接耳、互相询听、......)。

为什么这样逼真?最大原因在于,达芬奇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外在形态,还在于他详尽地研究了人体的真实构造。对人物表情、人体机理、肌肉运动的等等原理,都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

另外,为了画《最后的晚餐》,表现人物的复杂的表情与心理,绘画期间,他每天都在居住着小偷、妓女等三教九流、名声不佳的胡同里转悠;以及其他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以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

这幅壁画从创作到完工花了三年时间(慢工出细活、冰山理论,完美透视法),成功不容易。

二、明暗渐隐法

这是达芬奇独创的。达·芬奇认为,画家必须给观众留下猜想的余地,如果轮廓画得不那么明确,如果形状有些模糊,仿佛消失在阴影之中,那么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避免,这种模糊不清的轮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个形状融人另一个形状之中,“唤醒了好似禁锢在画布中的一个个僵直的形象。
文艺复兴盛期佛罗伦萨三巨匠之达芬奇

《蒙娜丽莎》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画中主角是以当时佛罗伦萨的富豪弗兰切斯科的妻子丽莎为原型,因为称呼上流社会的夫人要加

尊称“蒙娜”,于是就成了“蒙娜丽莎”。

“明暗渐隐”使人像的轮廓和阴影显得模糊而柔和,像烟雾一样朦胧生动。这就使蒙娜丽莎的表情看起来非常的神秘,塑造出一丝若有似无的微笑,使人浮想联翩,遐思不已。

另外,精通透视学的达·芬奇偏偏给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妇创造了一个透视不一致的背景——左边的地平线低,而右边的地平线高(真是艺高人胆大,什么都敢来)。当观者注视画面左边时,觉得背景下降而人物上升;注视右边时,感到背景上升而人物下降,使她的面部两侧也随之变化不定。

“明暗渐隐”加上背景透视的高低不一,使蒙娜丽莎换一个角度就会有一种不同的精神与视觉感受,充满了神秘感。

1904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