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滅亡最值得同情?

傳正談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禁想到了當年竇建德建立的那個短命的夏朝。

曉得有竇建德這個人,其實緣於小時候看的《隋唐演義》,裡面有個義勇公主,模糊記得她是竇建德的女兒,和花木蘭兩人一起聊到女兒家心事,曾擲地有聲地說了一句:天下可為之事多矣,何必屑屑於枕蓆之間!

對這句話印象深刻,對與她有關的人物也頗為留意,關於竇建德及其夏朝之滅亡,也很是同情。

大一些後,接觸了更多的史料,對於竇建德其人,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這些認識,讓我對他事業的殞落更是嘆息。

竇建德雖出身田間,然而為人仗義,又肯舍財。

竇建德在鄉間種田時,鄰居死了父母無錢安葬,他雖自身也是農人,卻慨然拿出錢財助鄰居下葬父母。因為他的慷慨,自己的父親去世後,來弔唁的人有一千多個,來賓奉上的財禮,竇建德一概不受。

竇建德不僅輕財,還很重義,同縣人孫安祖因不願服兵役殺死了縣令,逃到竇建德這裡,竇不顧風險,收留藏匿了他。

竇建德的仗義輕財很得人心,在隋末很快聚攏了起義力量。在征戰中,竇建德往往身先士卒,吃苦耐勞,且經常把身上所有的財物拿出來接濟士卒。

竇建德建立夏朝後,依然不貪錢財,每有財物,必分發獎賞給各位,日常用飯,連肉都不吃,只吃蔬菜、粟米飯而已。

竇建德講原則,尚節操,有仁義。

滑州刺史王軌被其奴僕殺死,奴僕帶著他的首級來找竇建德。竇建德向眾人說道:“奴僕殺主,大逆不道,這個人我不能留。”殺了奴僕,並將王軌的的首級送回去。滑州百姓感佩不已,自發投降。

竇建德雖起義,初衷是除奸佞,當聽說楊廣被殺後,對和他一起傷悼隋亡的王琮心生敬服。手下勸他煮死王琮,因為他長時間抵抗夏軍。但竇建德拒絕了,他認為王琮是一位有節操的人,不僅不能殺他,還要提拔重用他,以便鼓勵忠心於國家的人。對於背棄他逃回李唐的李世勣,他也沒有聽從別人的建議殺掉其父,在他看來,李世勣的逃,只是回到了他原來的地方而已,這樣一個忠誠人的父親,沒有理由要殺。

也許這從某些方面看來,他似乎有作秀的嫌疑,但不管是不是作秀,他的做法是明智的。

在隋末風起雲湧的英雄潮中,竇建德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的功績,不是來自殺戮,而是來自於義勇、仁德,他的征戰生涯中,沒有屠城,沒有縱情於聲色,也沒有魚肉百姓。

也許正是這樣一位深得軍心、民心的夏王,讓李世民心生忌憚,他寧願放著王世充不殺,也要殺了竇建德,斷了他的事業。

可惜這樣一位有謀略的傑出人物,遇上李世民這個勁敵,夏之滅亡,乃大不幸也,竇之殞身,甚為可惜。好在他的仁義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今人仍在紀念他。


錢多多讀文史


明朝!

雖然在不少人眼裡,明朝多半時間是黑暗的、腐敗的。但是剛明的骨風,還是值得我們後世欽佩。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蒙元,開創大明,恢復我漢家天下。隨後,明王師一舉驅逐蒙元,收復燕雲故地,讓漢族得以再次雄立於世界。無論是開國的難度,還是開國的意義,大明朝都是歷代當中,最值得敬仰的。隨後,永樂定都北京,四徵殘元,七下西洋,把明的國力推上了頂峰。



即便到後期,大明仍遠征朝鮮,擊敗倭寇於國門之外。明末面對火器明顯優於自己的西方人,明軍還是頑強的應戰。

當然,說大明最值得同情,不僅是因為它重開了我漢家天下這份功績。更在於明末亡國之際所遭逢的劫難,和那些民族英雄捨身取義、共赴國難的感人事蹟。

明亡不僅是因為政權腐敗,還在於天災。災荒、瘟疫、外患時刻在給明王朝放血。而崇禎皇帝,雖不是曠世明君,但已為自己的國家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最後以身殉國,其亡國讓人同情。



滿清入關後,荼毒天下,華夏之劫難不亞於蒙元滅宋。南明朝廷雖然不爭氣,但是李定國、鄭成功這些民族英雄,在自己國家的危難時刻,前赴後繼,抗爭到底,其實已經無愧於自己的民族了!

最後,之所以同情明朝,其實也是在傷懷我們漢人。明朝好不容易恢復了漢家天下,最後卻還是被滿清取代。前明時漢人還是大明的臣民,到滿清那就成了奴才。



漢人的表文化被滿清消滅殆盡。削髮易服、形如猿猴,既可悲也可嘆。在滿清的統治下,中國更加落後。儘管洋務派的漢族大臣都曾為改變國運努力,無奈滿清始終是沐猴而冠,根本沒有這個視野和魄力。而慈禧更是“寧贈友邦,莫惠家奴”,喪權辱國至此,實在是讓後世子孫蒙羞。


這些歷史要讀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朝代變遷更是家常便飯。一般來說,都是先進文明戰勝落後文明,而中國則恰好相反,通常是較落後但驍勇善戰的一方戰勝較先進但戰鬥力孱弱的一方。那麼,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滅亡得最可惜呢?筆者覺得是唐朝和宋朝,具體緣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朝代更迭是正常的歷史演變,但落後打敗先進,導致歷史退步,新政權重新建立社會制度,社會恢復發展所花的時間,是本應該用來發展生產力和文化藝術的時間。這樣看來,筆者認為,凡落後文明徵服先進文明,導致先進文明的科學文化成果被毀,引起中華民族總體發展滯後的,那麼先進文明所創造的朝代的滅亡就可惜。

首屈一指的就是唐朝。唐朝被公認為是中華文明的頂峰之一,它不但幅員遼闊,與各鄰邦睦鄰友好,還創造了許多先進生產力工具,如筒車、曲轅犁等,這些先進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應用為唐朝的繁榮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助力。這段歷史時期,唐朝的地位幾乎是空前絕後。

這一時期,不但以往常常襲擾中原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被唐朝用軍事手段分裂,一部分逃亡,一部分內附。唐朝極富魅力而又自由開放、兼容幷包的文化廣泛傳播,東至日本,西至中東,各國紛紛遣使結交,一如王維詩中所描述的: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除此之外,外部環境的相對和平也保障了唐的穩定進步,這樣繁榮的朝代,倘若一直髮展下去,當然是好的,不過天有不測風雲,唐末統治者昏庸,戰爭不斷,民變四起。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於是唐朝被眾多割據勢力瓜分,歷史進入五代十國的動盪時期。

這一時期,原本就因唐末動亂而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被切割撕碎。割據政權統治者為了爭霸,大多都壓榨人民,而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和壯大,原本在中原佔領領導地位的漢人被壓迫剝削,喪失社會地位。而漢人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也就更無從談發展了。

這一局面結束於宋朝的建立。漢人王朝的恢復,使得先進文明重回領導地位。《清明上河圖》眾所周知,上面所繪的東京汴梁的市井模樣,富有生機,先進而和諧。雖然由於政策和統治者的原因,導致“冗官、冗兵、冗費”這三冗問題的日益加劇,對外戰爭則因為重文輕武的國家方針多有不利,但不可否認的是,按照宋朝的生產力水平,官員冗雜造成的鉅額俸祿和每年對外繳納的歲幣,都在其承受範圍內。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生活的巔峰,這一時期,市井生活、通俗演義代替了陽春白雪,成為人們追捧的主流。這一時期經商較為自由,海運通暢,經濟飛速發展。然而經濟再怎麼發達,也無法用錢財和貨物抵擋鐵蹄。蒙古鐵騎踏碎了錦繡河山,先進文明的創造者淪為下等人。

代替宋的元朝雖然多少吸取了宋的統治方法,然而遊牧民族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讓他們並不對治理國家感興趣,最終,橫掃世界的蒙古騎兵在中原大地的統治還沒有到一百年,就被推翻。

落後文明能一時推翻先進文明,但終究會因為自身落後於時代而被歷史拋棄。唐、宋的滅亡都很可惜,不過如果說唐的滅亡和統治者自身有不小的干係,那麼宋的滅亡就更多的是因為蒙古的軍事實力難以招架。這樣看來,外因佔比更大的宋的滅亡,似乎更顯得可惜。


鄧海春


毫無疑問,必須是秦朝!

秦國的創業史,無比艱難!

賈誼在《過秦論》寫道,“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從秦孝公遷都咸陽、啟用商鞅變法,並制定統一中國的目標,到秦王嬴政東出函谷、橫掃六合,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中間用了整整140年的時間!如果從秦襄公被周平王封為諸侯算起,秦國從建立到最終統一全國,用了500多年時間!幾十代人的接續奮鬥,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時間跨度之大,面臨對手之強,翻遍歷史書,再也找不出第二個。

秦朝面臨的問題,無先例可循!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的目的,在於“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意思是,以往事作為借鑑,對於現今治理國家提供參考。縱觀中國歷史,各強盛朝代在定國之初,都會參考前朝得失。漢朝成立之初對民眾輕徭薄賦,採用無為而治的黃老學,就是汲取了秦朝滅亡的經驗;明朝創立者朱元璋,充分總結歷朝得失,在內政、軍事、外交、民族政策上,都制定了一系列具體可操作的措施,確保了政權的延續。但是,秦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中央王朝,它面臨的各種問題,歷史上沒有任何經驗可作參考。上天並未眷顧秦朝,沒有給它“摸著石頭過河”的機會。

秦朝制度設計超前,影響千秋萬代!

毛澤東同志稱,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肯定他是與時俱進、富有創新精神的專家。秦始皇的業績:廢封國,立郡縣,結束了分封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便利國內經濟交流;統一文字,增強了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車同軌,便利國內交通。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推動了中華文明的進程。但在當時,這些先進的制度,卻成在秦末各地起義中嚴重削弱了秦朝的實力,並最終使它滅亡。

秦朝留下的遺產,是世界的遺產!

秦始皇兵馬俑。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萬里長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後築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蜿蜒一萬餘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築長城之後,始有萬里長城之稱。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秦朝留下的兩大遺產,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秦始皇突然死亡,帝國失去主心骨!

嬴政擁有了最強大的帝國,掌控了最強大的軍隊,建設了最龐大的宮殿,築造了宏偉的陵墓,還有可以隨他在另一個世界征戰的兵馬俑軍隊。他在思考,帝國下一步,到底該去向何方?也許,他覺得方士徐福一定能夠求得仙丹,為自己延年益壽;也許,他的某些開創新的想法仍在醞釀;也許,他認為公子扶蘇還有待考察。可來不及了,他擁有以及打造的一切,都隨著沙丘宮而煙消雲散。沙丘政變後,帝國落入了趙高胡亥之手,隨著大澤鄉起義,短短數年間,這個建國數百年的秦國,這個統治中國疆域14年的秦朝,便轟然瓦解了。


韜韜說


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滅亡值得同情,翻看24史,任何一個朝代滅亡前,整個社會風氣、整個體制都已經爛透了!末代上層精英花樣作死,下層百姓醉生夢死或麻木不仁,不作死就不會死!

即使說的明朝、宋朝,你也會看到那種花樣作死的節奏!

以明朝和宋朝為例!明朝在萬曆十五年從中興到衰落,張居正一死,所有新法遭到廢除,剛剛中興的明朝又走上了作死的套路!魏忠賢時期,還用一點張居正的新法,到了崇禎年間,東林黨把持朝政,殺死逼反明朝最後幾個救命稻草——熊廷弼、孫傳庭、祖大壽、洪承籌、袁崇煥、毛文龍!後金(清)屢次請和,崇禎和東林黨不許,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請求崇禎封為西北王,崇禎不準;對後金打不過、對農民稅收無以復加(東林黨不允許收工商稅,把征戰的費用全都加在農民頭上),對農民軍也打不過,老百姓又吃不飽,對前線將領極不信任,對自己剛愎自用,不滅亡真沒天理!明粉估計會噴!

北宋滅的更不值得同情,大家百度一下靖康之變就知道了。北宋滅亡前,整體社會風氣奢靡,全民愛鮮肉,女的天天想的是怎麼梳妝打扮,到處釣凱子,男的挖空心思討好女的,整個社會風氣女性化!像岳飛這種武將在北宋早期被女的認為不懂風情,傻逼男人!風流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很受女性愛,可是北宋滅亡了!靖康之變後,被金國兩個將軍押解皇帝妃嬪宗室大臣等十萬人北上,有個宮女說:你沒本事保護我,憑什麼要我殉國!北宋除了一個皇后受辱後自殺殉國,其他沒有一個人殉國,沒有骨氣到如此地步,不亡國沒天理!達爾文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解釋了,一個社會女性的腐化是怎麼導致一個種群滅亡的!

南宋的時候,出來了岳飛!可惜,趙構不是李世民,所以南宋一直偏安一隅!如果岳飛碰到的是李世民,那麼宋朝會再現盛世!可惜碰到了趙構,所以,大家選領導要選能聽進去真話的人,李世民不是怕魏徵,而是他能克服情緒,知道魏徵對她好!所以他開闢盛唐!

到宋理宗的時候,南宋末年!宋理宗喜歡賈妃,賈妃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弟弟賈似道!宋理宗任用了賈似道,把一個潑皮當丞相、身無寸功封候!結果襄陽血戰,戰報送到賈似道丞相府,賈似道置之不理,也不支援襄陽,在家玩蛐蛐!

任何朝代,末代或許死的很慘,但是看他們活著時做的事,只能評價一句:該!當雪崩發生的時候,任何一粒雪花都說自己是無辜的,但是雪崩了!


嘟嘟讀讀


大秦二世而亡,讓人痛心疾首!秦始皇嬴政雄才大略,英雄一生,不曾想眾多子女中無一雄主,盡皆平庸之輩,白白斷送了大秦江山!

假使扶蘇有嬴政十分之一的膽魄,那麼他完全可以起兵勤王,只要起兵勤王那麼他就能當讓皇帝。扶蘇當皇帝,儘管才能不及秦始皇十分之一,但是隻要他輕徭役,重民生,那麼大秦百世不亡矣!蒙恬可以擊敗六國餘孽!



假使胡亥有嬴政百分之一的能力,能在篡位後善待嬴氏宗親,帝國元勳,再重用李斯,貶去趙高,輕徭役,重民生,則大秦亦可百世方亡!李斯與章邯可以聯手擊敗六國餘孽!


假使子嬰有嬴政的能力,亦可在最後關頭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救母國於將亡。招安劉邦,大赦天下,重用韓信,則大秦亦可延續四百年!

漢代秦,標誌著我國古典精英貴族政治的消亡,標誌著黃帝的直系血親失去了統治權,取而代之的是平民英雄政治!


大秦鐵鷹劍士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的滅亡最值得同情?

每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很多種原因結合後造成的必然結果。用古人們的話來說,這就是天命到了,就是到了改朝換代的時間。從古至今,我國經歷過這麼多個朝代,要說哪一個朝代的滅亡是最為讓人同情的話,我個人會選擇大漢朝。因為我覺得大漢朝的末代皇帝很可憐,非常值得讓人同情,再者來說,大漢朝的滅亡的確是不能夠怪他,他也算是逼不得已。下面我就給出3點我認為大漢朝滅亡最能引人同情的原因。



第1點原因,漢獻帝作為天子,卻要向大臣討要食物。自從發生了董卓之亂,漢獻帝就真的變成了傀儡。在他15歲的時候,董卓已經死了,但是他的部下們還有很多一直手握大軍。漢獻帝也是一個心善之人,他看到一些一直擁護他的大臣們被折磨得面黃肌瘦,覺得心有不忍。於是他就開口就向董卓的一些部下們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們能多給一點米飯。沒想到這些人卻直接諷刺他們,說才吃了又要吃,最後還給了一些腐爛的食物給他們。漢獻帝覺得相當憤怒,立刻就想要發火,但大臣們阻止了他,讓他務必忍氣吞聲,要以大局為重。



第2點原因,面對危機也臨危不亂。說起來,漢獻帝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當年他母親懷了他的時候,因為怕被人暗害,怕生下這個孩子也保不下來。故而還曾經偷偷吃過的打胎的藥,但他也是個命大之人,即使如此他也活了下來。他生下來以後,他母親就被皇后命人殺掉了。而到九歲之時,董卓發生叛亂,他14歲的哥哥漢少帝又被殺。在這危難關頭,才9歲的他卻臨危不亂,鎮定不已,在董卓面前爭得了一絲生機,最後被董卓立為了傀儡帝王。



第3點原因,重情重義。漢獻帝也是夠倒黴的,逃過了董卓之後,又來了一個曹操。曾經他在逃脫董卓追殺的時候,面對保護他的人,他相當重情重義,表明會和大家一同共進共退,絕不一人獨自偷生。也是因為他這番表態,所以後來收服了一大片人。在他被曹操控制時,他就曾經多次想要刺殺曹操,背地裡就有著忠心之人的幫助。但是很遺憾,他幾次刺殺都失敗了,最後心灰意冷的他,再也沒有想要奪回大漢天下的想法了。

所以綜上3點來看,大漢會被滅亡,不是因為他這位末代皇帝自己毀了江山,而是時機不對,即使有能力,沒有機會能夠發揮能力。


漠外孤舟


在中國歷史上,王莽的新朝及金哀宗完顏守緒的金朝滅亡最讓人同情。

王莽建立的新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由文人通過和平手段建立的王朝。王莽是西漢外戚,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王莽的女兒王嬿是漢平帝的皇后。

王莽是通過慷慨大方樂善好施贏得人心而取代西漢王朝的,在王公貴族及平民百姓的一致擁戴下登上新朝皇帝的寶座。

王莽建立新朝以後,為了恢復天下大同人人平等的儒家理想社會,王莽進行改革,廢除了奴隸,將土地收歸國有,可惜王莽志大才疏,他的改革願望很好,但落實很差導致效果也很差,不但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無論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由支持王莽變成反對王莽,加上王莽急於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

最終兢兢業業勤政愛民的新朝開國皇帝王莽死於亂民之手,變成身敗名裂的亡國之君。

金朝的金哀宗完顏守緒是中國歷史上最無辜的一位亡國之君,他勵精圖治,節儉自律,打擊貪官,重用賢臣,也沒有像明朝崇禎帝朱由檢那樣殺害忠臣自毀長城。

完顏守緒成為亡國之君的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自己失誤,而是因為對手蒙古首領窩闊臺拖雷等過於強大狡猾,三峰山大戰二十多萬金軍主力被拖雷的四萬多蒙古軍打得慘敗,很多金朝名將戰死損失慘重,金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無力迴天的金哀宗完顏守緒最終自殺殉國。


厚德載物49847


最值得同情的是漢朝,早在晉朝時期就有人心思漢想象。

漢朝經歷了4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之一。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走出東亞,擁抱世界的朝代。

(西漢疆域)

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節和商人就絡繹不絕的來到中亞甚至西亞一帶。他們讓世界瞭解了中國,也讓中國開始瞭解世界。

(與西方互通有無的漢朝人)

今天常見的很多蔬菜水果都是那個時候傳到中國的,比如核桃、葡萄、黃瓜、茄子、石榴等,而中國的絲綢也隨之傳入了西方。可以說,漢朝對西域的開拓讓世界第一次進入全球化時代!

到了東漢末年天災人禍頻繁,群雄並起,這個時候漢朝迎來了再一次浴火重生,上一次發生在王莽篡漢時期,劉秀建立的東漢讓漢朝又興盛了100多年。

這一次,扛起復興大旗的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備。如果不是因為北方的曹操瞎攪和,劉備奪得漢中後,北上佔領關中,出函谷關平定山東各地,再南下一舉吞併東吳。漢朝將會迎來再一次中興。

(劉備)

如果這樣,中國可以避免慘絕人寰的三國時期,避免進入混亂的西晉時期等。這對中原的各族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可惜,曹操家族過於強悍,將劉備中興漢室的計劃扼殺,這直接導致三國時期人口大減。到三國結束時,全國在編人口僅剩700多萬了。不僅如此,司馬家族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後,一系列錯誤的政策導致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等事件發生。給本來就衰弱不堪的中原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連續幾百年的戰爭讓中原地區受害嚴重)

直到南北朝末期這一切才改變過來,不過那已經是幾百年以後了。


歷史風暴


我覺得漢朝最值得同情,當然還有明朝?但是,明朝末期貪汙腐敗尤其嚴重,從明末大量的農民起義來看,老百姓並不太同情他。但是,歷史上的漢朝卻不一樣,很多老百姓同情他。以至於西漢滅亡,東漢還能復國,且後來還有一個蜀漢,統治者都是劉邦的後人。漢朝能一次又一次的復甦,肯定是百姓擁戴才能這樣。我們被稱為“漢人”說明很多人懷念漢朝,所以最值得同情的是漢朝。

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都不是衰亡,也不是亡於昏君之手。他們一個亡於外戚,一個亡於權臣,國家是被權臣搞亂的非皇帝本人。先說西漢,西漢的皇帝大多還是有些作為的,只是漢宣帝以後的皇帝有些奇葩,但是並不是多麼昏庸。漢元帝以後,由於他的老婆王政君壽命太長,這個人改變了整個西漢王朝的走向。王莽就是漢元帝老婆王政君的侄子,就是因為她的關係,導致王莽篡位。

漢元帝駕崩以後,兒子漢成帝劉驁繼位。這個皇帝最大的特點就是好色,最後死於趙合德的溫柔鄉。漢成帝駕崩以後,他的侄子劉欣繼位,即漢哀帝。漢哀帝繼位以後,曾剝奪了王莽的權力。但是漢哀帝也很奇葩,他不好女色,好男色。他做了7年的皇帝,就駕崩了,可以說英年早逝。他駕崩以後,把玉璽和符節都給了自己的男寵董賢。董賢雖然掌握大權,但是不懂利用權力,王莽藉助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義除掉了。所以,王莽掌握西漢權力,並另立漢平帝為帝。漢平帝繼位的時候才9歲太小,估計是王莽看見他漸漸長大懂事了,沒做幾年皇帝就被王莽毒死。漢平帝一死,王莽完全掌控西漢政權,立了一個傀儡,自己做代理皇帝。在位置上太久,按耐不住激動的心,後來乾脆自己做皇帝。王莽建立新朝不到幾年,各地叛亂不斷。最後被劉邦後裔劉秀取代,相當於復國,只是都城在洛陽。

劉秀能夠復國,說明西漢的國運沒有燃盡。所以,東漢又延續了195年。但是,東漢最大的缺點是皇帝繼位年齡太小。尤其是漢章帝劉炟之後,皇帝年齡不僅僅小,且壽命很短,所以皇權把握並不牢固。在漢和帝時,外戚竇憲已經出現專權的情況,漢和帝最後靠宦官之手才將其除掉。外戚被除掉以後,宦官的地位開始提升。所以,東漢大權不是落在外戚手裡就是宦官手裡。尤其是漢靈帝去世以後,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進行火併,最後兩敗俱傷,都被對方剷除。東漢大權最後落入藩鎮軍閥權臣之手,所以軍閥專權,又成為東漢的一大特色。董卓、袁紹、曹操就是典型的軍閥權臣,東漢的大權完全被這些人掌控。東漢最後的一個皇帝——漢獻帝都是權臣董卓立的,後來獻帝逃出長安,但是又落入曹操之手。漢獻帝不想淪為傀儡,本想幹一番大事。曾計劃誅殺曹操,結果計劃被暴露,兩個兒子被殺,宗族百餘人被處死。因為權臣曹操,漢獻帝卻始終無法翻身。曹操死後,曹丕篡位,漢獻帝迫於壓力,將帝位禪位給曹丕,東漢滅亡。

所以,東漢不是被老百姓推翻的,不像明朝被李自成的農民軍推翻,而是被權臣篡位。西漢如此,東漢易如此。東漢滅亡的根源在於皇帝繼位年齡小,加上皇帝的壽命也短,導致大權旁落,皇權被架空。所以,不像一些朝代,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皇帝還能掌控政局。但是東漢不一樣,不是被外戚專權,就是被宦官把持。漢章帝以後,皇帝的繼位都是靠外戚和宦官,沒有一個是順利繼位的。所以,東漢被權臣玩於股掌之上,真的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