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有座彩虹橋 古樸大氣堅固耐用 歷經八百多年仍保存完好


江西婺源縣清華鎮,有一座建於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的古橋。古橋造型優美,做工古樸大氣,歷經數百年來的洪水衝擊,至今仍完好無損。這座古橋就是彩虹橋。

彩虹橋,取唐代大詩人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中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意而得名。彩虹橋長140米,寬3.5米,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可以休閒喝茶,還可遮風擋雨,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之一”、“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彩虹橋的的設計,深深地體現了古代婺源人的智慧。彩虹橋建在最寬的河面,橋面多采用木質。這在當時來說,是最經濟的最實用的。粗看橋面,我們會發現,橋面結構相當簡單,做工雖不是精雕細琢,但結實耐用。這說明,造橋時對木匠的技藝要求水平不高,彩虹橋是普通木匠所建。為什麼會這樣呢?


婺源屬於古徽州地區,徽州人多經商,當地的經濟水平很不錯,有錢人很多。很多婺源商人家的房子、祠堂,都建得非常高貴氣派、精雕細琢,花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但時間久遠,找到維修的能工巧匠都是一件難事,只能隨著歷史而消逝。

但造橋不能這樣,世世代代的子孫們都要行走。因此彩虹橋建得簡單大氣古樸結實。這樣做,其優點在於橋壞了,能用最低的價錢,隨時能找到維修的木匠。因為越簡單實用的工藝越容易傳承、延續。整座橋,為了便於維修,化整為零,每個亭廊都是獨立的,不會因為一處壞而影響到整座橋。正因為彩虹橋的建造者如此苦心積慮,雖已歷經八百多年的風霜雨雪,但依然完整、古樸、厚重、積澱感強。

彩虹橋榫頭之間的牢固不用鐵釘,全部用木釘。使用木釘,成本低,便於加工。鐵釘用在建橋上,容易生鏽,與木頭結合在一起,人在橋上行走,橋體會發生振動,鐵釘會把木頭磨損,橋就容易鬆動。用木釘牢固,木頭是同一屬性,在振動中,伸縮相同,幾十年過去了,榫頭之間依然緊密牢固。橋面的木質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橋歷代都維修過。最近的一次維修是在1985年。


彩虹橋的奇妙之處在於它的四個巨大橋墩,橋墩為半個船形,前端豐銳,呈鋒銳尖斧狀,當地人稱為“燕嘴”,可以化解洪水對橋墩的衝擊力。後端平整,厚實篤定,以增加穩定性。當地史書上曾有記載,最大水位接近橋面,洪水洶湧,假如墩頭是平面的,橋早已被洪水沖毀。

四個橋墩之間的距離並不相等。橋墩的跨度很有講究,最大跨度為12.8米,最小的為9.8米。這種設計,是根據汛期洪水的走向確定的。主流量經過的地方墩距較大,有利於行洪,橋墩受到的衝擊也小;水流平緩的地方,墩距較小,受到洪水的衝擊力相對小些。

每個橋墩條石之間砌法也相當講究。橋墩是用長短大小不一的青石疊砌在一起,縫隙小,結合得非常牢固。這是因為橋墩內部是用砂石填充的,一旦條石出現縫隙,長年被洪水衝擊,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橋墩就會倒塌。要修復一個橋墩難度大,僅排水一項,要用十多臺農用水車,晝夜不停抽水,方能清到岩石砌條石。因此,當初的建造者,把橋墩做得非常結實耐用,做到一勞永逸。


建造彩虹橋的工匠還在下游的河面安置了100多個石墩,連接了兩岸,供人行走。石墩橫貫河中,畫了漂亮的一道弧,與彩虹橋遙相呼應。這也是橋,原始的那種擱石過水的做法,親水得很。前來觀賞的遊客大多都是從廊橋上過河,從石墩上回來。廊橋上縱目四望,美景如畫;石墩上翼翼小心,一步一墩。

近些年來,彩虹橋一帶秀美的風光,吸引了不少影視劇組前來取景。《閃閃的紅星》、《魂牽柳橋鎮》、《鄉村女教師》、《丁香》、《我心永遠》、《星火》、《來的都是客》、《夢迴青河》等影視作品都曾在此拍攝。不僅如此,每年還有大批的畫家、美術愛好者、攝影家前來找尋靈感,進行創作。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