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中國不再以普通話為通用話,進行投票你會選哪個語言當官方語言?

勿念五號


假如真的不用普通話了,我支持“西南官話”作為中國官方語言。從目前來看,除了普通話,就是“西南官話”覆蓋面積最大。而且西南官話也是我國所有方言中最好學的方言,並且還能從西南官話中找到明代的官方語言。

很多語言學者研究表明,在宋代以前,國人的標準語言都是按《切韻》(廣韻)發音。也就是說,在宋代以前,讀書人還是會說各朝代的“普通話”的,只是那時被稱為“雅言”。但到了明朝,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農民,語言多為民間白話,於是,在江淮地區流行起了“江淮官話”。江淮官話也就成為了明代的官方語言。

按很多學者的分析,明代的江淮官話和今天的江淮官話是有區別的,但是,可以肯定,今天以“四川話”為代表的“西南官話”就是明代“江淮官話”的同源兄弟,而且覆蓋十分廣泛,包括雲貴川渝四省市、湖北大部、湖南西部、陝西南部、廣西北部,在江西贛州還有西南官話方言島。

西南官話在廣西被稱為“軍話”,原因是那裡的西南官話是明朝駐軍帶過去的。貴州安順的一帶的少數民族把“西南官話”稱為“明話”,意思是明朝人說的話,而安順恰恰就是明朝屯墾駐軍的地方。從廣西和貴州對西南官話的稱呼看,西南官話與明代的官方語言“江淮官話”有著密切關係。

作為代表西南官話的“四川話”,主要以清朝“湖廣填四川”移民所帶入,而湖廣填四川移民中,主要以湖北籍貫為主,而湖北東部到安徽都是江淮官話的範圍。特別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中,很多人家家譜記載來自湖北麻城孝感鄉,而麻城恰恰又在湖北東部與安徽六安、合肥和江蘇南京幾乎同在一條線上,是名副其實的江淮地區,是大明王朝的鄉土故地。因此,說四川話來自於江淮官話,並無一點虛假。如果將“西南官話”作為國家官方語言,就等於恢復了明朝官方語言,也算是純正漢語的迴歸。


若愚趣談


我說普通話,但是,我接觸過的人中,有說四川話,廣西桂柳話,湖南話,湖北話,安徽話,河南話,河北話,東北話,我覺得以上都是接近普通話變個音調,初一聽不懂,相處一陣聽多幾遍就懂了,不懂的是他們語言中參的當地方言,比如四川話,他是個棒子,懂聽他是個,但是棒子就要解釋,不是理解為木棍,木棒,而棒子,應該是我們邊叫浪仔,有的地方叫地痞流氓,有的地方叫混混。

所以,這些話裡除了參插本地方言不懂,大多和普通話一樣只是音調變了。那要是重選國語,就沒必要選這些,或是當地叫做官話,軍話。什麼話才是中國的古官方語言,我覺得一定是客家話,客家話的古發源地,應該在西安那一帶,但是為什麼現在客家話在南方,而不在西北,這些跟古代北方胡人侵入有關,客家話做為官方語言,也是豪族語言,是北方胡人政權過來消滅的對像,能跑的,那都拖族帶口跑來南方,跑不了的,要麼被消滅,要麼被語言同化了。歷史上中原有幾次可以說是千里無人煙的戰亂,現在的中原人,要麼是後來者入主,要麼是留下一些被同化了的人。

而廣東廣西粵語和閩南語,古時候就是百越人的後代。

那麼客家人是從中原移民而來,客家話在古代,是不是官方語言呢。

我們來看一下唐詩,如果你會說客家話,你就會覺得,唐詩用客家話來唸,比用普通話念更押韻。這裡我找一首大家都知道的唐朝李白寫的詩給大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首先,這首詩用客家話念,比普通還要順,還有韻味。說明了唐朝說的官方語言是客家話,李白同學也是用客家話做的詩。再看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後人可能解釋為,床前被月亮的光亮照明亮了。也可能李白寫的是這個意思,但是,客家話裡,月光也是月亮的稱呼,月亮照的光亮,也光月光。比如客家人說,今晚有月光,可以說是有月亮的意思,也可以說是今晚月亮的光亮很好的意思,統稱有月光。那麼除了客家話,沒有語言把月亮或月亮的光亮,叫做月光。所以,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也可以說是床前看見月亮,也可以說是床前有月亮的光亮,因為他說客家話,按客家話寫詩,他肯定寫床前明月光,不寫床前明月亮,或床前月明亮。

我推斷的也不知道真假,客家話在唐朝是否官方語言。但是客家話一定是中原過來南方的,因為,本來是沒有客家人客家話一話,北方人逃到了南方,屬於客,來人多了,安家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的本地人,就把北方逃來這些人叫客人,客家人,他們說的話,自然是客家話了。客家人因為祖上就是逃,生存不易,所以他們到了一個地方以後,特別團結,因為到了一個地方,本土人和他們起爭端,客家人為了站住腳跟,勇敢的抗爭,比如一個客家人的村和本地人的村械鬥,客家人是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動,青壯年衝鋒,老幼婦女在後吶喊,以壯聲威。在解放前,客家人很少和別族或本地人通婚。所以客家話因為這樣,基本保留純正,在廣東梅州講的客家話,到了廣西貴港,交流沒有一點難度,廣西的客家人,到了海南的儋州客家交流也沒有難度,聽了那麼多地方的客家話,只有廣東信宜的像客家又參土白話。而海南話在海南各縣市幾百年裡,就分出了一縣一口音,不是經常跟每個縣市講海南話的接觸,一下子還無法交流。

客家話的詞字語裡,有很多發音跟普通相似相近,客家話的音調也接近普通話,也是語言裡最容易學會的話語,放一個一點不會客家話的孩子到客家人的孩子堆裡,用不了一個月,他就可能用客家話交流。如果有一個不會說普通話,只會客家話的老人和說普通話的人住一個地方,用不了一年半載,他說的客家話,大家都會聽。

如果中國要是重新選國語,那麼我選的一定是客家話。


黎家第一湯


粵語難度太大,從語言技術上而言,太複雜。而且它流派很多。自身不統一,所以我不主張粵語候選普通話。閩南語的難度和粵語一樣,基本上屬於鳥語,有音無字。所以也不能為普通話之候選者。四川話倒是不難,但是不適合作為普通話來推廣。老實說,如今的在北方語系的基礎上產生的普通話並不科學。當今的經濟大勢,南方遠遠領先於北方,進一步說,歷史上的南方經濟,特別是長三角一帶就是皇家錢糧銀子出肇的地方,如今千分之一的國土,誕生了十分之一的GDP,也是吳語地區。問曰:錢糧銀子與語言有關係嗎?!答曰:有的!而且非常密切。不信,請看同屬江南的鎮江,因為說的是江淮話,它的經濟在江蘇只能倒數末位。而同屬吳語系統的安徽部分地區都比江淮語系的經濟上發展得好。當然是個無聊的話題,要是重新確定普通話的話,個人以為以吳語為國語即普通話候選為好。笑笑,遊戲之言,不喜勿噴。


一般般的過客


這世界沒有假如的問題。其實還是普通話無可替代,因為普通話字正腔圓,抑揚頓挫,語速快慢適中,發音清晰響亮,聽起來確實是一種享受,尤其是標準的普通話,絕大多數人都聽得懂,又簡單好學。正規場合,比如開會,說普通話會顯得莊重,如果用其他方言要麼聽不太懂,要麼很土很怪,要麼很搞笑。還有方言作為口語說說還是可以的,但是作為書面語方言太碎了,而且有很多字都寫不出來。當然非要選地方方言來代替普通話,個人感覺四川話、東北話和粵語比較不錯。四川話簡單,好聽好懂,不像南方方言那麼難懂,使用的人很多。東北話更是全國人民都聽得懂,而且是中國最有感染力的方言。粵語好聽,尤其是唱歌特別好聽有韻味,而且粵語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方言,所以粵語是最有資格的。


夜聽蕭聲


如果不以普通話那就以東北話或者北京話之類的,因為這樣成本最低,至於粵語什麼,四川話拉倒吧,那樣成本太高了,對北方兄弟太不友好了,而且會給廣東四川區域帶來優越感,現在的普通話是以河北一個小地方的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和北京話,東北話比較類似但是卻不同,這樣選擇是最好的,如果不以普通話也是以東北話,北京話或者接近原先普通話的為優先選擇,目前選什麼四川話,粵語都是搞笑的,再怎麼輪也輪不到啊,國語是不會選擇一種很多人使用的當地方言為普通話進行全國推廣的。只會選擇一種接近且學習成本不高的,所以就算不是普通話,也還是會選接近普通話的,如果非要選一個實用比較多的,也是東北話,北京話之類的,因為很普通話差不多學習起來成本不高,北京話沒東北話感染性強,如果非得選一種使用人口比較多的方言,那還是東北話排第一,感染性強學習成本低,和原先普通話區別不大。這就是優勢,雖然我是南方人,也會說粵語和四川之類的但是從實用角度來說,非得選東北話排第一,粵語四川話什麼靠邊站,更別說什麼潮州話,客家話什麼了,完全是痴人說夢。

但是現實點的話,絕對是選一種使用人不多但是和目前普通話相似的進行改良。


好多魚同志


漢族有以下幾大方言系,四川話代表雲貴川藏族陝西廣西部份地區,陝西話代表陝甘寧青海新疆內蒙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東北話代表黑遼吉河北內蒙北京部分地區,豫魯楚皖話代表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河北部分地區,客家話代表江西大部分地區廣東福建湖南湖北浙江廣西部分地區,江淮話江蘇安徽湖北上海部份地區,吳越話浙江福建江蘇上海部分地區,閩南語福建臺灣及南洋,粵語(白話,潮汕話)廣東廣西海南部分地區,香港澳門及南洋,普通話(漢語代表)是京津冀等地方官話發展起來的,中國大的少數民數語,壯語(沒文字),維吾爾語,藏語,蒙語,東巴語(沒文字),國際通用大的語言除漢語外,還有英語,法語,徳語,西班牙語,俄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越語,韓語,土耳其語(類似維吾爾語),印度語,日語,各有千秋,不管用什麼為國語,方言也是一種文化,必須傳承!


千里之行鞋店


從2000多年前周朝開始,中國的古文明就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的,一直到戰國時期,那個時候各國文明頭腦風爆已經發揮到極致了,就算現在來看最具代表的孫子兵法,也會感慨古人智慧。但那時候除了中原一代,往北,往西往南的地方雖然有人,但都還沒進入真正的文明社會,直到秦朝不斷開疆擴土,才把大不分地方納入管轄。所以語言文字也是從那個時候有北向南傳遞。到後來歷朝,政權中心都是以北方為主,北方話一直都是官話。因此長江以北的話,大都和普通非常相近。所以就算廢除普通話,全國大不部分地區說的話 還是會和普通話相近。


獨角獸嗷


首先,不管用那種方言,不具現實操作性,所以,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就不要基於那種方言受眾面更廣為前提。如果單純從語言發音美感角度看,那麼普通話確實不具美感,很生硬,粵語,客家話,上海話,四川話等都比普通話悅耳動聽。大家可以試一下,無論是古詩詞,還是流行歌曲,用以上方言顯然都比普通話更舒緩悅耳。。不光是普通話的問題,其實簡化字也存在問題。提出簡化字的歷史背景我們不深入討論,這畢竟關乎政治,但簡化字的設計過程確實有些急功近利,有些草率粗暴,很多字的設計都極度缺乏美感,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佛系小錦鯉


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要拿出來提問?況且這個問題本身也沒有任何意義。

普通話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就已經開始推廣,至今已經八十年左右,在國家與社會應用和文化的各個角落早已生根茁壯,如果此時廢除現有普通話,重新進行選擇的話,社會成本將極其巨大。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大概相當於你的父母把你殺了,然後重生一個孩子。

其實我明白,這個問題背後是方言保守主義的抬頭,這很正常,任何事物在消亡之前,都會有一次抵死的反撲,但絕對是徒勞的。在普及普通話的浪潮之前,任何保守主義都是螳臂擋車,只要未來我國社會保持穩定,再需要一代到兩代人,方言就將在使用層面徹底消失,我國也不再因語言而有地域之分,暫時除少數民族外,全部融合為密不可分的一家人。


Story言他


西南官話人口多,但是其實本質還是跟普通話相差不大,現在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已經很高了,要說發展第二種全國通用語言。還真的很難找出來那種合適。自隋唐以來到清朝康熙年間讀書人一直都是以參考切韻廣韻的讀書音。以南京讀書音為標準音,清末民國初年全國已經形成了幾大方言文化流派:北京白話區,中州白話區,南京白話區,廣州白話區。其實每個地區的方言文化固然不同。民國時確定的國語和新中國的普通話,其實相差都不大。非要確定第二種語言的話,最好還是恢復廣韻讀書音。現在科技發達,學習語言的條件這麼優越。不是什麼問題。廣韻讀書音的學習對於全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包括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方的人,應該難度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