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存麵粉廠,賣時隨行就市:泰安兄弟倆開“糧食銀行”

在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鎮有一對兄弟,一個叫王長義,一個叫王長信,他們開著麵粉廠辦著“糧食銀行”。農民爭相把種出的糧食交給他們,因為他倆一諾千金,讓人信賴。

糧食存到麵粉廠

不擔心缺斤少兩

一大早,麵粉廠的糧倉內,金燦燦的麥子堆積如山,送糧多年的張學平熟練地將車開上3米寬的地磅,檢測水分、上磅稱重、過篩、去雜質等一個個步驟完成,通過微機結算,4038斤小麥,每斤1.24元,20分鐘後,張學平領到5007元現金。

不遠處,還有20多輛三輪車、小四輪一溜排開正等著過磅。他們中有的會像張學平一樣現結,但更多的,卻會在清算好重量後選擇將糧食存在麵粉廠裡,然後等著以後需要錢的時候再按照當日的糧食價格將錢取出來,種糧的鄉親們管這個叫“糧食銀行”。

存糧的農民信得過王家兄弟,核對好數目後在自己的“糧本”上記一下就回家了,沒有辦其他手續,也絲毫不擔心王家兄弟到時候少了自己的錢。

這種互信的關係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可真不容易。做到“被農民信賴”,兄弟倆用了幾十年。“1983年,我退伍返鄉,和大哥湊了300塊錢買了輛三輪車,開始起早摸黑走村串戶地收購糧食,因為從不少秤,就慢慢攢起了信譽。”王長信說。在兄弟倆剛開始收糧的時候,“糧販子”坑農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對上門收購的糧販極不信任,就是在那種環境下,兄弟倆依然堅持足斤足秤、實在買賣的原則,這成為兄弟倆被人信賴的起點。

“老王寧可自己虧點兒,也不會給俺少一兩,價格上還比別人貴一分,秤桿子實誠。”山後村村民張秀良表示。誠信的口碑換來了農民的信賴,王長信翻看著泛黃的記賬本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倆每天收購1000斤,後來,我們每天能收1.5噸。”

憑糧本隨時提取

可按當天市價折現

“糧食銀行”的想法在王家兄弟的腦海裡由來已久,因為倆人收糧的信譽有口皆碑,農民們都很信任他倆,在兄弟倆週轉資金不足的時候,還會有農民自願把糧食賒給他們。1997年,兄弟二人的生意出現資金短缺,汶上縣白石村種糧大戶於秀文聽說後,直接把家裡價值6萬元的糧食賒給了王長信,連張欠條都沒收。王長信也沒讓於秀文失望,當年臘月廿九晚上,他冒著寒風給於秀文送去了糧食錢,完成了承諾。

由此,王家兄弟產生了開“糧食銀行”的主意。王家兄弟的老大王長義向農民承諾:“存上糧食,隨用隨取,不用考慮糧食損耗,而且賣的時候保證價格‘隨行就市’!”意思就是老百姓把麥子免費存到麵粉廠裡,可憑“糧本”隨時提取,不想提取也能折現,保證價格跟當日的市場價一樣。

“糧食銀行”的生意,不只對王家兄弟有好處,對農民來說更是個利好。因為儲糧一直是農民的“心病”,糧食保存有講究,夏要防潮、秋要防蟲、冬要防鼠,一不小心就會出現變質的問題,到時候再賣就會吃虧。除了儲糧問題,糧食價格對農民也很重要。農民儲糧,除了自用,還因為秋糧賤而春糧貴,剛收糧就賣很不合算,王家兄弟的“隨行就市”原則就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