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山東發現的古墓中,古人身高能超過兩米?

剪影大歷史


長時間以來,大家形成了一個特殊的觀念,就是現代人比古人要高。

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比古時候要好,加上科學的觀念和規律的鍛鍊,促進了人們的身體發育,自然也長得更高。

不過要說古人矮,那麼也應該有一個具體的概念。

矮是多矮?是1.6,1.5還是更低?和現代人相差多少?這幾個問題在下面我們細說。

但是關於古人比現在的人們要矮這個問題,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

之前,在山東省發現了一個古人陵墓,裡面有一具完整的人體骨架。

而經過專業技術手法測量和還原後,你猜這個人的身高有多高?他的身體長度接近兩米,即使在人們身體素質更好的今天,也是一個絕對的“高人”。


那麼,這個墓主人的身高在古代是普通類型,還是偶然才會出現?接下來我們就來仔細談談。 古人的身高相比現代人是更高還是更低?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把特例和普通分開來看。誠然,古人史籍中記載過許多身材偉岸的人,而且這些史書裡面不乏權威書籍,因此我個人相信這其中部分“高人”真實存在。但是,論平均身高,古人比不過現代人。

古時候的度量單位一般是“尺”,但是不同時期這個單位表示的距離也不同。古時候男子正常的身高應該是七這種單位,也就是所謂的七尺。在這個說法起源的漢朝,這個高度約為1.67米。之後隨著朝代的變遷,這個高度也有所浮動。唐朝時這個標準有所下降,宋朝持續降低,和漢時將近有5-6釐米的差距。

因此,在這個標準上來說,古人的身高比現代人矮。

去年時山東地區的平均身高為175.44,為國內最高。其餘大部分地區也都在1.7米以上。 那麼,有哪些身高異於常人的古人呢?

上面說過,古人中有一些身高很高的。而這些人中第一個要說的,就是霸王項羽。

他可以說是高大健壯的代表,不僅本領過人,那一身的力氣,相必今天的一些健美冠軍也比不上。

《漢書》中有關於他身高的詳細記述,為八尺二寸。而漢時一尺為0.23米,十寸為一尺。按照這個標準算下來,他的身高為1.89,近1.9米。在今天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高的身材,何況他還那樣有力氣。古時就是一個標準的高大威猛之人。

第二個要說的,就是孔子。和第一位相比,這位更高,據記載孔子的身高為九尺還多,超過兩米。被當時的人視為長人,走路都帶風。這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高人。


隋唐時的秦瓊也是身長八尺,和項羽相近。並且很多小說中,一提到山東來的人物,基本上標配就是身材高大。儘管小說中不可全信,但這能表明有歷史依據。

那麼,山東人為何那麼高呢? 為什麼山東人給人的印象是身材高大,這背後有什麼歷史原因嗎?

大家都知道,身高除了後天營養的補充和適當的運動外,遺傳的因素是是很重要的。而山東人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會高於常人。

古時候,山東人有一批是商朝人的後代。孔夫子的祖先就是宋國人,宋是紂王兄弟的封地。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商朝人是出名的高。他們的祖先是東夷人,是上古時期一群身高很高的人,從“夷”這個字的結構上就能體現出來。


這個字在造的時候它的含義就是身材高大的人拿著射殺獵物的弓。因此,在基因作用下,儘管演變了很長時期,但是山東人的身高一直是獨樹一幟,並且偶有高人。久而久之,山東大漢這個形象就在人們心中紮根了。


歷來現實


80年代,安徽的一條淮河支流拓寬挖出來很多墳塋,棺材都已徹底腐爛,只有骨頭和少許陪葬,骨架普遍很大,不少身高都在180以上!聽老人說以前的大個子很多,身體素質也很好,我爺爺清末出生,成年後一夥人挑糧食販賣,一擔一兩百斤,一天能趕幾十里路(身體素質很恐怖了),按照老人說的,我推算我們的身高降低應該從清末開始到八幾年以後開始好轉,別的地方什麼情況不清楚,下降最嚴重的是中間的那個階段,具體時間大家可以自己估算(瘋狂的年代),主要原因是營養不良,大家看看現在的初中孩子,一米八的很普遍!


259995


1、不奇怪。但是,一兩個大個子只能說明過去有大個,不能說明其他問題,更不能說明那時人都那麼高。

2、據說我家族是大個子,但是爺輩之上個子多大我不知。我父輩大多出生於上世紀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都是一米八幾大個,姑姑都是一米七幾。可由於母親們僅一米六上下,我們這一代都是一米七幾,姐妹大多一米六幾。我們的下一代大多為一米七幾,也有一米八、一米九、一米六的。

3、我一米七五。八十年代走到四川基本上是俯視,走到山東基本上是仰視和平視,走到上海基本上是仰視。現在的年輕人普遍較高。

4、我觀察一個人的高度與父母及其家族遺傳有很大關係,也與青少年兒童時期的生活環境有關。


魚磊衛靜


2017年考古最新發現的山東焦家遺址,出土的部族首領大墓,墓主身高竟然將近2米,大大超出了人們過去對古人身高的認知。


雖然山東人個子高,是國人的共同認可,“山東大漢”這個詞也沒有人有異議,爭專利,可是2米高的高個是個較普遍現象,這一點還是大大出乎人們的想象。

對史書記載的山東大漢孔子的身高,《史記》記載孔子九尺六寸,換算到今天也有220釐米,和姚明差不多了,歷來有諸多討論,隨著遺址考古的發現,這一討論可以休止了。

這個發現,還解決了人們的一個疑問:兵馬俑高度都在2米左右,是秦兵的真實高度嗎?就在不久前,在四川的一個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秦人屍骨,竟有1.85米,有人就提出了這種疑問,但是專家們予以否定。專家們的解釋卻五花八門,不能自圓其說。



(有個專家竟然說,那是因為秦軍打仗都挑些大個子??)這次的發現,是不是對秦人的高度,也會有一個側面的肯定?畢竟,秦人是山東人的一支西遷而來的。

還有一個歷年來困惑後人的問題,就是看起來瘦小的黃色人種,為什麼在冷兵器時代能輕易戰勝高大威猛的白色人種?現在這個問題似乎也好解答了。也許,我們的祖先原來在體型上並不輸白色人種。


可是,為什麼那時的古人能長那麼高,後來的我們竟然越長越矮了呢?

即使今天的山東,走在街上,動不動就看到一個兩米左右的大漢?那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知道,人的個子高矮,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重要的是,三個因素:遺傳、飲食營養、生活習慣。

據專家們推斷,除了遺傳因素,發現遺址的古人生活的時期為農耕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廣泛種植穀物和飼養家畜,飲食結構中,穀物、肉類已經十分豐富。人們飲食營養充足,自然就會長大高大。這些墓主人生前在部落中等級均比較高,吃的食物自然營養充足,長大特別高大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這個時期的古人,勞作,打獵,相當於現代人的堅持運動。生活也很規律,這一點也是不可忽視的。

為什麼我們比古人矮了?我想,和白色人種集中的歐洲相比,我們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戰爭太過頻繁。中國的歷史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合合分分殘酷的戰爭過後,生產凋敝,人們往往連基本的生活物質都難以保證,更不要說對營養的要求了,這樣,就導致了我們整個人身體素質的普遍下降,直到今天,個子比古人矮了許多。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和日本人的橫向比較。咱中國人古時把日本人稱為“倭”,“倭“就是矮個子的意思。直到抗戰時,我們還習慣稱之為“小日本”,可見日本人個子一定不高。但是在上個世紀短短的幾十年裡,日本人,特別是青少年的個子都不比我們矮。原因就是在我們的人民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時候,日本人已經注重飲食的營養了。


山東古代高個子古人的發現,能給我們解決許多歷史疑難問題,同時,也給了我們現代人深刻的啟示:只有讓人民過上衣食無憂,幸福安康的好日子,這個民族才有可能越來越高大,才能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為煙花三月09原創文章,轉發請註明出處。不勝感謝。


煙花三月09


這是六年前的老新聞了。

六年前,濟南供電公司曹範變電站在章丘市於家埠村施工的過程中,發現了一處古代墓葬,其中兩座是清墓,另外十五座是漢墓。

在其中一座漢墓中,考古工作隊發現了一具男性成年人的人體遺骸,骨骼保存相對完整,經過實際測量和理論推算,該男子活著時身高將近兩米——注意,是將近兩米,並非題主所云“超過兩米”。

古人都這麼高嗎?

當然不是。

文獻中記載的身高之所以顯得很高,主要是因為尺度太小。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過商代的骨尺,一尺只有十五釐米長,還不到現代尺度的一半。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過周朝的銅尺,一尺只有十七釐米長,照此標準計算,周文王的一丈身高也就等於一米七而已,放到現代中國成年男子的世界裡,那是很普通的個頭。

從商周到明清,尺度不斷變化,其基本趨勢是越來越大。例如商代一尺有十五釐米,西周一尺有十七釐米,秦朝一尺有二十釐米,東漢一尺有二十三釐米,南北朝時一尺在二十三釐米到三十釐米之間,此後唐宋元明清的尺度絕大多數都在三十釐米以上。按照現代考古學界和經濟史領域的主流觀點,尺度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大,是因為官府對百姓剩餘生產力的榨取力度越來越大。比如說歷代官府都要徵收布匹,前一個朝代每戶每人徵收一匹,後一個朝代想多徵,又怕人民罵娘,只好繼續按照每人一匹的標準徵收,可是卻把量布的尺子改大了,這樣就能在實際上多徵幾尺布。

尺度越來越大,反映出來的身高數字也就越來越小。《孟子·滕文公上》將未成年人的身高定為五尺:“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當時一尺是二十釐米,五尺才一米,所以是未成年。而現代臺灣人民形容青壯年男子時則說:“堂堂五尺以上的查甫子(臺語,意思是小夥子)。”臺尺跟大陸尺差不多,都是三十多釐米,五尺將近一米七,所以指成年。戰國思想家荀子說:“文王長,周公短。”周公身高八尺,即使按戰國一尺二十釐米計算,才一米六,所以荀子認為周公偏矮。可是明朝那位暴走神驢徐霞客老師身高六尺,就已經被朋友認為是異於常人的奇男子了,因為現在出土的明朝營造尺在三十二釐米左右,裁衣尺在三十三釐米左右,無論按當時哪種尺度去量,徐霞客的身高都接近兩米。

從迄今出土的骨骸和屍體上看,古人的身高並不出奇,甚至還可能會比我們矮一些。例如大名鼎鼎的海昏侯劉賀身高在一米七到一米七五之間。另一位大名鼎鼎的馬王堆女屍辛追夫人身高是一米五四,如果考慮到縮水因素再給她復原一下,最高也不會超過一米六。1994年湖北荊門市紀山鎮郭家崗出土過一具戰國女屍,復原後身高是一米六。1979年南京市隨車鄉橋岡村出土了明代商人華偉夫婦的屍體,男屍身高一米六四,女屍身高一米五二。2006年北京八寶山東側出土了一具清代男屍,復原後身高是一米七。

生物學上有一個“軀體增大定律”,即動物軀體在漫長的進化中會慢慢變大。例如大象是由五千萬年的始祖象進化而來的,而始祖象就跟現在的豬一樣大;馬是由四千五百萬前的始祖馬進化而來的,而始祖馬就跟現在的狗一樣大。我們人類在進化中也表現出了同樣的規律:一千萬年的遠祖古猿身高不到一米,三百萬年那位來自非洲的“人類老祖母”露西身高剛滿一米,到了中國原始社會的半坡文明與河姆渡文明時代, 成年男子身高已經達到一米六左右了。

過去有學者根據原始人的骨骼化石推算出他們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八左右,進而得出結論說原始人比現代人還要高,其實這個結論已經被現代考古學家與人類學家共同推翻:當初推算原始人身高所用的公式是歐美學者根據西方人的人體比例模擬出來的,並不適用於中國人。

當然,我們絕不排除這樣的可能:無論在原始社會還是在古代中國,都曾經出現極少數特別高的個體。例如宋朝有一位武士名叫戴興,按宋朝裁衣尺去量是七尺多,摺合現代尺度在兩米三左右。戴興曾經給宋太宗當御馬左直,即站在御馬左側當儀仗,讓太宗感到很威風,可是太宗卻找不到合適的御馬右直了——誰的身高都比戴興矮一截子。後來終於找到一個,每當太宗駐馬橫刀向天下臣民擺POSE時,那御馬右直還得在腳底下墊個墩兒呢!


開周說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能不能不要聽這些野史!

地方歷史研究部門,能不能正兒八經寫點文章。網上寫野史的太多了,你們就別添亂了。

大家隨便用腦殼想一想。

大概就在幾十年前的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平均身高還不到1米7。

薩沙外公是江蘇人,身高1米8,在今天來說就是略高的普通人,但那個年代他的外號就是大個子。

說起來,幾十年前的醫療和飲食不可能比古代要差,至於遺傳因素都是漢人後代,又沒有像印度那樣黃人被白人混血,怎麼可能古人很高,現代人反而矮呢?

實際上,所謂的古人高,完全是漠視古代和近代度量衡的胡說八道。

北京的考古研究者做過長時間研究,通過在北京附近挖出了近百具人骨標本,推算古人身高。其中漢代43例,北朝16例,明清15例,還有其他。

依據股骨的長度推算該地區3個時期古代人群的身高,


結果顯示:北京地區漢代組、北朝組和明清組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別為

165.34(漢代)、163.79(北朝組)和165.32 (明清)cm;女性居民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59.18(漢代)、162.97(北朝組)和158.57 (明清)cm。

客觀數據在此,而眾所周知北方人的身高比南方漢人要高一些。

可見這組身高比古人全國平均身高要高。

全國其他地方的研究也都是類似。

目前全中國發現很多古代墓葬,有大量遺骨甚至乾屍,數量成千上萬。

事實證明,大個子屈指可數。

海昏侯劉賀1米7,馬王堆辛追夫人1米6,明清的遺骨更多,但男性基本都是1米6幾到7幾,沒有發現很高的。

大體上說中國漢代到明清,男人平均身高不到1米7。

這並不稀奇。

在清末甲午戰爭中,精選出來的日本兵(已經是國內身高比較高的人,當年日本男人平均身高只有1米50幾),平均身高也只有1米65,沒有清軍士兵高。

東亞都是這樣,朝鮮人也不高。

甚至白人也不算高。

美國建國之前,曾經測量過成年男人(基本都是白人)的平均身高,結果只有1米68,還不到1米7。

至於胡說的古人個子高,都是換算錯誤而已。

商代的一尺,還不到今天的一半,一尺只有15釐米;

周代的一尺,也只有17釐米;

秦朝的一尺,20釐米;

東漢為23釐米,直到唐宋元明清才大體和今天差不多,打倒30釐米。

古書《孟子》中說周文王身高10尺,按照今天標準就是3米多,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最高的人,寫入吉尼斯紀錄的是羅伯特·潘興·瓦德羅,身高2.72。

那麼,如果正確換算,周文王身高其實也就1米7,在當年算是高個子,但今天來說也就是普通。

至於孔子,身高9尺6寸,按照今天標準也不到1米7,哪裡是什麼高個子。



另外,還有些考古人員認為古人高,那是以前考古水平低下,胡亂套用洋人的身高算法去推測中國人的身高,結果推算出來的比實際要高得多。早在幾十年前,這種推算方法已經被廢除。

自然,一樣米養百樣人,以中國人口基數之大,偶爾出現幾個巨人並不稀奇。

王莽麾下的大將巨毋霸,就是所謂的奇人,身高2米多。

項羽身高8尺多,其實為1米89,在當年已經是異人了。

清末還有個安徽異人叫做詹世釵,身高2.48米,曾經長期在歐洲巡迴演出,留下很多照片。

至於其他的,主要是因為各種疾病導致身高暴增。這種人的身高是病態的,往往會導致各種嚴重疾病和早亡。

大過年的,這方面就不說了。

其實山東人本來個子就高,古代偶爾穿選幾個身高超過常人的,也不稀奇。

目前山東省,也是全國平均身高最高的身份。

據2015年的一項全國普查,中國男性平均身高是169.7cm,其中的山東男性身高排第一,平均為175.44cm;其次是北京、黑龍江。

另據2016年山東省衛計委的普查,山東18歲男生平均身高為175.3cm,女生163.2cm。分別超過上一年度全國平均3.3cm、3.8cm,依然是全國第一。


薩沙


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局、濟南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在國博開幕。

一位5000年前的“山東大漢”來到國博,以近2米的身高似乎在告訴你,史書裡“身長九尺六寸”的孔子在古代絕非特例。那麼,為什麼在山東發現的古墓中,古人身高能超過兩米比現代人還高?

1、孔子身高確實超過2米

《史記》中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因為孔子的身高是九尺六寸,當時人們稱他“長人”,認為他與常人不一樣。那麼,這裡的九尺六寸是多少呢?

根據漢制一尺約合現代的21釐米至23釐米計算,答案是:孔子身高2.04米至2.28米。

這樣的身高不要說在春秋時代,在當今也是罕見的“高人”。眾所周知,孔子出生在魯國,用現代話講是“地地道道的山東人”。

孔子的身高對於古代山東人來說,絕非一個特例。“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無論是隋唐好漢還是梁山好漢,無論是秦瓊秦叔寶還是行者武松,說到底他們全是——山東大漢。而山東大漢的主要標誌之一就是身材要高大。

2、山東大漢的身高傳統來自商人、東夷人

還是從孔子說起。史載,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宋國的來歷是什麼?

在西周初年,周公旦輔佐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在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也就是說,宋國人有商朝人的基因,與先朝的商人同出一脈。

那麼問題來了:商朝人的身材很高嗎?答案是:非常高!

據研究證明,商朝人來源於上古時期的東夷人,而東夷人以身材高大著稱。《說文》解釋: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會意,弓所持也。“夷”字本意就是:身材高大的人持弓而立。

由此可知,所謂東夷人就是身材高大、擅長使弓、生活在東方的人。而“夷有九種”,商朝人是九夷之一。

3、山東大漢的身高優勢保持至今

山東人自古身材高大,史料中、古典小說中所稱道的“七尺男兒”,多數情況下是形容山東人的,或者形容如同山東人那樣的大漢。

2015年,一份全國性的身高普查顯示,中國男性平均身高是169.7釐米,竟然低於170釐米?是的,沒錯!確實如此。如果這個平均身高的人是生活在山東(也確實有山東人的身高低於170釐米),會在民間被俗稱為“二等殘廢”。為什麼可以這樣說?

因為這份調查同時顯示,山東大漢的身高平均是175.44釐米,全國排名第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北京人、黑龍江人,平均身高分別為175.32釐米和175.24釐米。而排名在後三名的分別是貴州、雲南、湖南,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70釐米以下。

正是來自遠古的基因,在山東人的體內留下了一個鮮明的特徵:身材高大。並且,這個特徵保持至今。


指動濟南


因為5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4000年的這位山東大漢,很可能比後世的大多數人吃得更好。


從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被認為是人類從狩獵採集社會向農牧社會的轉變過程,在這幾千年裡,人類開始馴化小麥,山羊,豌豆,馬,葡萄,稻米,豬等等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多數物種。到公元前3500年後,人類從獵人轉變成了農民。


在這個過程裡,人類的種群數量擴大,建立起城市,發明了文字,有了宗教和王權,但是也付出了代價。


其中一個代價,就是食物開始變的單調。(上圖是大汶口文化村落復原圖)


在狩獵社會,人類是徹底的雜食動物,在食物充裕的時候,男人在外打獵,女人則邊照看孩子邊採摘野果,回到家就是豐盛的一餐,大多數情況下,狩獵社會人類數量較小,每天不需要長期勞作,實際生活得比後世輕鬆得多。食物中蛋白質也較多。



而因為沒有大規模馴養牲畜,於是傳染病也很少(歷史上的大多數傳染病最早都是從動物身上傳來的)所以當時的人,如果沒有遇到意外,比如被老虎吃了的話,正常情況生命的長度和質量很可能比後世辛苦的農民要高得多。


而這位身高近2年的大漢,屬於距今6500年-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時期,處於新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部落及部落聯盟構成了社會組織的主要形式,因此,集體狩獵、集體進行大規模的祭天活動已成為那時的社會常態。


正處於狩獵採集社會,向農耕社會的轉變當中。在當時的部落中,地位較高的人,應該既可以享受狩獵採集社會的豐富食物,又可以享受農耕帶來的先進文明成果,難怪活的這麼滋潤。



所以當時的人比後世,特別是明清民國時期要高,並沒有什麼奇怪:由於人口規模要少得多,當時中國也許只有幾十到幾百萬人,完全靠豐富的生態資源過的很好。


以上觀點來自一本前幾天轟動一時的書: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


有人說,你騙我,這怎麼可能,有證據嗎?


還真有,因為在非洲有些狩獵民族,一直到19-20世紀初還保持著原始的生活方式。

(馬賽族的傳統房屋,是不是和大汶口文化挺像?)


馬賽族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他們生活在東非的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草原地帶,以遊牧和打獵為生。2009年統計人口約84萬,大部分人仍處於半遊牧半狩獵生活狀態中。


這個民族的男性身材修長,平均身高接近2米,面貌英俊,身披紅綠絢爛的馬賽花布,露出纖細長腿。

日本人曾測試過他們的視力,超過5.0的比比皆是(一般日本人在2.0以下),其中最優秀的甚至到了人類無法想象的8.0,這意味著他們能在10公里以外的大草原上識別出一頭獅子。

前幾年中央臺有個電視節目也邀請過他們中的佼佼者來北京測試視力,結果成績是5.0。

傳統上他們吃生牛肉,喝牛血,不吃熟食,1935年英國人曾經對他們進行過體檢,結果發現他們健康得讓人難以想象:幾乎連齲齒都沒有。大自然已經幫他們完成了自然挑選。


把他們和近代生活在純農耕文明下的日本農民(平均身高不超過150)對比一下,結果很明白了。


閉家鎖的紅楓


古人的身高能超過兩米?

古人的身高當然能超過兩米,現代人的身高也能超過兩米。但你不能因為姚明身高超過了兩米,就說現代人的身高“差不多都”超過兩米。山東古墓中出土的大漢,身高接近兩米,是一米九幾的樣子,證明先秦、先周時代的人,也有超過一米九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超過一米九。

我們說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有人按照現在的度量衡換算成220cm,這就換算錯了,因為那時候魯國的一尺比現在的一尺短不少,孔子的真實身高大略為195cm。當然這已經非常高了,所以孔子才被稱作“長人”,就是“很高很高的人”的意思。他被稱作“長人”,那證明普通人的身高,的確是要矮很多的。

古人的普遍身高是多少?來自考古的證據!

中國國內出土過許多古代聚落,其中古人體質研究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古人身高。證明山東古代男女平均身高的確高於其他地域,但也只不過是男173左右,女164左右。

南方,珠三角地區西樵山文化(約5000年前),男性平均身高166cm,女性平均身高154cm。

山東,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500—4500年),男性平均身高172.26cm。

這是遠古,我們再看秦朝以後的證據:

可以看出:

從5000年前,一直到現代,中國地域的人,男性身高普遍為166cm左右,女性身高普遍為156cm左右。

山東地區從古至今,男性身高普遍為173cm左右,女性普遍身高為164cm左右。山東地區男女身高較其他較矮地區高出5~8cm,這是因為山東地區遠古為東夷聚集區,東夷族是有名的高大民族。至於說超過兩米的,那只是特例。超過一米八的很常見,超過一米九的就被稱作“大高個(長人)”,超過兩米,會被稱作“巨人”。


總而言之:古人的身高和今人的身高是差不多的(今人因為營養關係可能會更高一點),發現一個超過兩米身高的古人遺骸,不代表古人的身高都超過兩米。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


豆子人民藝術家


一千年以後,有一支考古隊伍,挖掘出了瓷房子,於是他們也發文“為什麼21世紀的古人住在瓷房子裡面?”這個問題和今天網友們問“為什麼在山東發現的古墓中,古人身高能超過兩米?”是一樣的。

第一、不能以偏概全

其實,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身高超過兩米的雖然不是特別多,但絕不會沒有,任何一個時代要是全力挖掘,都必然能找出“巨人”的身影。如果我們只看到一個小的點的話,就會陷入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果後人只看NBA球員的身高數據的話,或許會驚訝的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都有兩米以上,而像我這種一米七不到,反而成了侏儒。

第二、巨人在古代一直都是很突出很稀有的

我們讀史書或者一些歷史人物傳記史,經常會看到對主人公身高的描寫,動不動身長八尺,或九尺,為何會這樣寫呢?當然有文學上更加形象生動的需要,但無意間也表明,這種“巨人”其實是稀缺的,不常見的,突出的。


第三,人類平均身高一直在變化

影響人類身高的元素其實非常複雜,有基因,有土壤,有營養,有運動量,有飲食結構,也有疾病,還有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性,所以,我們沒辦法拿現在來和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來對比,並且說出個高矮來,只能更為有針對性,更精準的進行對比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