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先生曾如是说。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在创作方式上异于前人小说,亦将前人小说中“诗只是点缀”的窠臼突破了。在《红楼梦》里,诗不再是于小说微不足道的点缀,而是深深融合其中。作者以如椽之笔恣情挥洒,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同情景,依照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与心境,独创近百首诗篇,如珠似玉镶嵌其中,诗歌与小说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凭添了几多神韵。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早在上古时代,我国的先民便有了“诗言志,歌永言”的认识。《红楼梦》中人物所作的诗皆由曹雪芹根据各人各自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才情深浅量体裁衣而成,模拟得传神如见,合情合理,越发凸显他运用自如的深厚功底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他的笔下,情节为诗之所依,诗为情节之所发,相辅相成,独运匠心,妙极。

在《红楼梦》中,上至贵族少妇、大家小姐,下至侍妾、丫鬟,似乎都会作诗,书中处处透出诗情的韵雅气质,时时散发着诗词的异致芬芳。浸淫深宫多年的元春韵心不减,编起大观园题咏诗集;不识字的凤姐的一句“一夜北风紧”,开启芦雪庵连句;便是常伴俗人薛蟠的香菱,亦在难得入园时请黛玉教诗……其人其事,都是胜景。而这些闺阁诗人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堪受推崇。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黛玉分明是李易安一般的天才少女,却因幼年失亲,寄人篱下,情志郁结,以致屡作哀音。想那李易安在妙龄时,多是“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的情境,少女奋桨,鸥鹭惊飞,不外乎是活泼而热情的,焉得不叫人“常记”?。而黛玉呢?虽也是一般少女年纪,却只做出《葬花吟》、《桃花行》这等颓丧之作来。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葬花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饱含着血与泪,交织着爱与恨,抒发着优与愤;“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以花喻人,以不愿落花被污,将其“孤标微世”的品性示之众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呼喊,更将其气质、激情敏感、灵性和才气都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与曹雪芹同时代的诗人明义在“题红楼梦”诗中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所言甚是。《葬花吟》是黛玉自作的诗谶,暗示了黛玉悲惨的结局。

第四十五回,林黛玉病卧潇湘馆,因对秋风秋雨有感而作《秋窗风雨夕》,从窗外的秋花到秋草,自秋灯见秋夜,透过秋窗感秋风,听着秋雨入秋梦,感秋情,窥秋屏,这秋天特有的萧瑟凄凉景色,全然融合看自己的愁绪情思。

耿耿秋灯秋夜长”、“那堪风雨助凄凉”低沉而无助,“残漏声催秋雨急”“不知风雨几时休”愁苦而苍凉;作者通过黛玉对秋天肃杀凄苦景象的吟咏,显露了她孤寂悲愁的伤感。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桃花行》是黛玉的又一力作。 虽然有“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来赞美花红叶绿,极写桃花之盛,然而“花之颜色人之泪”、“泪干春尽花憔悴”又将花与人对比,花的艳丽,人的哀愁相形之下,更觉忧伤。“一声杜宇春归尽”,用纯洁优美的桃花,象征着黛玉的红颜薄命的命运,渲染了她清洁的品格和悲惨的结局。怎怨得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而这一切如其所言:“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的愁,黛玉的悲,黛玉的丧,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宝钗博学多记,经多见广,很多时候为黛玉所不及,饶是如此,作者仍偏爱的将其塑造成一位诗才与黛玉不分伯仲的商家少女。然正因出身商家,难免沾染些许俗气,她胸有城府,善于与各种人物周旋,这样的女子,自是谈不上诗人气质的,更别提诗人该有的激情。

如此,宝钗的诗虽不少,却极少有一首是自己有感而发,激越昂扬的。她准备邀诗社一时就打算,“头一个诗题《咏》,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一语将其以理入诗的思想暴露在姐妹面前,当然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只得作罢。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赏菊吟诗是湘云与宝钗先想了12个题目,各自作自己高兴的题,李纨以黛玉三首诗“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评为一、二、三。

在宝、黛“螃蟹诗”后,宝钗的“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的“螃蟹诗”算是她的代表作。虽是借咏螃蟹而发,却写了宝钗立身、为人、做事的标准。因此大家听她念完诗,“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宝钗的思想性格,宝钗的大德大才,集中体现在“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这领联之中。“经纬”是全诗的灵魂,按照宝钗的意思,这“经纬”首先是仕途经济,其次是做人规,最,后是处世原则。以孔子《论语》为经典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做人”。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宝钗深受这种熏陶,不仅在实践上有赵姨娘称赞她“会做人”,而且在认识上,她通过做诗确立了“做人”的标准。这看似毫不经意的诗句,写的是时令美味大螃蟹,实际则深刻地将宝钗的人生观念等深层次的思想,生动形象地,显示出来。咏螃蟹是全书中宝黛钗三人唯一一次共咏一题,令读者看出了他们思想上的差距和志趣上的不投。宝钗精通世故人情,为人随分从时,心机敏锐尖深,都从这诗的字里行间中传达出来,螃蟹一诗使其形象更丰满,性格更突出。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湘云所作之诗,虽少于黛、钗两位,但其在“白海棠和韵”中技压群芳,把她的诗才气质酣畅地表达出来了。通过作诗,她开朗豪爽的性情,也明显凸现出来。探春起白海棠诗社时,并未告诉湘云。她一知道起诗社就“急的了不得”。一到大观园,“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而且别人只作一首,她却“依韵和了两首

”。可见湘云她有急才,有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众人看一句,惊讶一句,看到了,赞到了”,可见湘云的诗能服众人。“自是霜娥偏爱拎”写得豪情跌宕,“种得蓝田玉一盆”写得兴会淋漓。后来者和两首诗,把湘云的“英豪阔大宽宏量”性格和盘托了出来。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芦雪庵即景联句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诗歌活动。景致美、人数多、热情高是突出的特点。湘云烧了鹿肉吃了酒,兴致高昂不肯让人,以至激得宝钗、黛玉、宝琴三人共同与湘云相抢,当日“三英战吕布”怕也不过如此罢。在12人共作35联之中,仅湘云一人就联了18句,是联句最多的人。芦雪庵联句是即景、即兴随口吟成之作,虽然相互争抢,却也切景切情,典故纷呈,文采斐然。湘云自己所说“我也不是作诗,竟是抢命呢”,把她的激情表达出来了,使她又一次成为诗会的中心人物。

第七十六回中秋节时,寄寓贾府的黛玉和湘云在凹晶溪馆赏月联诗,是湘云最后一次作诗。明月轻风造就了她们的诗心,神清气净带给她们灵感。两位孤寂的少女,团圆之夜不得团圆, 一边联诗一边品评,两人说“倒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寒塘渡鹤影,玲月葬花魂”这样凄清奇谲的句子,虽是实景所启发,却是她俩人生命的呼喊,从而将联句推向最高潮,并成为她们最富有诗意的自我写照。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红楼梦》中的诗,体式多样,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亦不乏乐府、歌行、骚体;内容广泛,有抒怀,咏物、怀古、即景,亦有即事、题赠、祭悼、参禅、谜语;作法更是各异,要么限题、限韵,要么同题分咏、分题合咏;无不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新。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抒发感情、表现心理,这些诗不仅毫无累赘多余之感,而且使小说的文字更加紧凑,语言更加生动,情节更加动人。它鲜明而深刻地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审美情趣。

曹雪芹是如何通过诗词勾勒人物形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