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点半”难题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

近年来,“三点半”现象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大部分地区,小学生下午三点半放学,而年轻的父母还在上班,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又不方面,成为许多家庭的一大难题,这一现象称为“三点半”难题(也有些地方下午放学时间为四点半,被称为“四点半”难题)。从深层次来讲,“三点半”难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破解“三点半”难题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

“三点半”现象早在推行素质教育初期,便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如何破解,各地也曾经进行了许多探索,可以说并不是什么新的话题。早在2003-2005年,许多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同意下,举办过“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有偿服务”的延时服务,如江西赣州的“四点半”俱乐部,当年还得到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关注,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先进典型报道。之后,类似课后服务大多因学校职责与权限、服务乏力等原因取消,随之而来的是学校周边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为切实解决“三点半”难题,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各类资源和需求,努力形成课后服务工作合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破解“三点半”难题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

经过一年多新一轮的探索,各地对破解“三点半”难题进行了有效地探索,较为典型的做法有:

北京模式——下午3点至5点是课后服务时间,主要服务的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位学生每年会有700~900元的补助金,教师自愿参与,获得一定服务费。

上海模式——服务时间是下午3至5点,将放学后看护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足额安排,确保参与服务人员的劳务所得。

江苏南京模式——采取弹性离校时间的措施,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作出安排进行托管。

山东济南模式——校内自愿服务活动解决服务活动人员问题,对暂不离校的学生,由志愿者进行作业辅导、专题讲座、科普知识培训,以及开展图书阅览、科学实验、文体健身等教育娱乐活动;对活动开展好、家长满意的学校,年终教育局一次性奖励20万元。

不难看出,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得好的大多为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城市,这与各当地强大的财力支持有很大关系。

破解“三点半”难题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

“三点半”现象是一个社会难题,学校是解决“三点半”难题重要平台,教师参与是其中的关键,但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仅靠学校是难于长久维系和彻底破解,从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用不同形式抵制课后服务就能看出问题。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其固有规律。学校的职责是保证教师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开展教育活动,确保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课后服务是为了满足部分家长接送难问题开展的一项服务,学校有余力才能组织起、服务好。学校的义务不能随意扩大,如果把学校的当作“万油精”或“无限责任公司”,学校的职能就会本末倒置,把学校办成服务中心谁会同意?

二是教师的业务成长有固有规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需要花许多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交流合作,正如“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社会上有些不了解教师的人,认为教师一天就两三节课,一年还有两个假,是很舒服的职业,孰不知教师在课后除了批改作业,还要开展许多教研活动、业务学习,并不是三点半后就没事做了。显然,不合理的课后服务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影响教师的正常业务成长。

三是课后服务需解决相关费用。学校没有收费的权力,仅靠教师开展无偿志愿服务也是不现实的。需要当地政府像上海市一样,将服务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从根本上解决经费问题,但目前很多地方难于做到。

破解“三点半”难题不能让学校唱独角戏

解决“ 三点半”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出力,一方面需要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广开思路,从当地实际出发,盘活当地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活动室等资源,切实解决好学校管理、服务经费、人员配备等问题,找准路子,找出对策;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广大家长,特别是年轻的父母要切实承担起家庭责任,不把家庭问题推向学校,灵活解决接送难问题,为孩子提供良好成长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