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大戰,趙國全軍覆沒,為何秦國還要花三十年滅亡趙國?

wazglimizg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話用在長平之戰後的趙國身上再恰當不過!



誠然,長平一戰,趙國損失慘重,四十五萬青壯全軍覆沒。武安君白起更是想攜長平之戰餘威,長驅直入,一舉滅亡趙國!

然而,趙國並沒有因此而亡,反而是繼續堅持了三十幾年,於公元222年為秦國所滅!

至於趙國為何能堅持這麼久,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秦國自身實力不夠!長平之戰,秦國勝了,但也是慘勝,這場傾全國之力的大戰,耗去了秦國的大半元氣。而且經此一役,趙國霸業已逝,重新迴歸到六國陣營,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三晉大地,勢必會成為抗秦的最激烈之地!

所以無論是兵員糧草還是當時的國際形式,都不足以支持秦國展開一場針對趙國滅國戰爭!除非秦昭王敢冒著被魏楚等國趁虛而入的危險,硬打這一仗!

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秦國被群起而攻之,後來信陵君竊符救趙,合縱攻秦,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出於這樣的考慮,秦昭王見好就收,沒有同意白起繼續攻趙,準備好好消化下勝利果實!

當然後來秦國還是攻趙了,因為趙王出爾反爾,答應割讓的地盤突然又不給了。

但是,此次攻趙並不順利,雖然秦軍已經兵臨邯鄲城下,但面對喪父喪子的趙國哀兵,面對散盡家財背水一戰的平原君,面對老將軍廉頗,面對比長平之戰更長的補給線,秦國久久不能勝之!



這是一個連白起都無法扭轉的劣勢!最終信陵君竊符救趙,盡二十萬魏楚聯軍的加入,使勝利的天平向趙國傾斜,最終秦軍打敗。不僅沒能攻下邯鄲城,且河東之地盡喪,被趕回了老家。

自此,秦國滅趙只能暫緩,從長計議!

而在這以後,趙國雖然不復當年之強盛,但也是東方六國的佼佼者!李牧一度打得燕國生活不能自理。這就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最厲害的是,趙國名將龐煖還統率趙、楚、魏、燕之銳師五十萬攻秦,數度敗秦,連大將軍蒙驁(蒙恬他爺爺),也被射殺!



所以,趙國並不是那麼容易滅掉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當初秦國成功攻破了邯鄲,但也不一定能滅亡趙國,因為趙國邯鄲不是第一次被攻破了!

因為趙國是一個非常有底蘊的大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開始,趙國開始走向強盛,北滅中山,西定林胡,拓地千里,國力為關東六國之首,敢於秦國爭天下!

在這期間,趙國建立一個以晉陽,邯鄲,代郡三地為中心的統治結構!這給趙國的生命力帶來了極大的加持!



即使邯鄲被破,晉陽還在,那是趙國起家之地,根基最為深厚!除此之外,趙國還有代郡,那可是一個近乎獨立的王國,趙國騎兵精銳之所在。

當年秦始皇滅趙,早早的就攻破了邯鄲,但趙太子依然在代郡堅持了數年之久。

總結來看,趙國之所以沒在長平之戰後滅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合縱抗秦的大環境,一是其自身強大的國力!


白話歷史君


長平之戰後,當時趙國舉國震恐,趙王大恐、群臣驚悚!趙國上下,父哭其子、子哭其父、妻哭其夫、弟哭其兄……

然前方又傳來消息,說武安君白起已定上黨,復親率大軍直逼邯鄲!揚言要月餘克趙。

這就有點趁你病要你命,把人往死了整的意思了。趙國危在旦夕,三十六計咱都互相玩的溜溜的,誰不會用?此時也使用了反間計,說客對范雎進行離間,成功讓秦王退兵。錯失一舉殲滅趙國的良機。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國也需要修養生息。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此後趙國又起用廉頗,在邯鄲之戰時以割地給齊國,楚國及魏國為代價(本是長平之戰割地求和給秦國,背約引發邯鄲之戰)聯合伐秦,大敗秦軍,又贏得一絲喘息的機會。此外還攻伐魏國,打燕國,諸侯國之間互相攻伐,雖然意識到來自秦國的威脅,也確實被打怕了,秦國的實力在那裡,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從趙孝成王四年利令智昏接受上黨郡,到六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歷經趙悼襄王,趙幽繆王,趙幽繆王八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率秦軍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正式嗝屁了。






電子鑄造9353


這個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秦趙長平大戰是當時兩個超級大國的生死決戰,這一戰直接關係到了天下的格局,中華民族的走向。

長平大戰雙方共投入兵力前後多達121萬,約佔當時人口的1/12,長平之戰是世界冷兵器史上的最大的包圍殲滅戰。

長平大戰以趙國軍隊的全軍覆沒而告終,但是。趙國畢竟是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他的軍隊戰鬥力,單兵格鬥能力,一點兒也不屬於秦國的士兵。據《史記》記載,趙國這次損失兵力高達60餘萬。但經後世學者考證,趙國的總數兵力不過才50萬,所以在長平之戰中犧牲的人數,也就是42萬左右。這是12萬,不是南京大屠殺中放下兵器任人宰割的難民,而是一個個驍勇善戰的戰士。另有史料記載說,秦國這次傷亡的人數也高達20多萬,也就是說佔全國總兵力的半數以上。

可以這樣說,長平之戰,趙國雖是慘敗。然而也重創了秦國,秦國雖得以慘勝,但也元氣大傷。

長平之戰之後白起主張一鼓作氣攻克邯鄲,但是由於丞相範睢的建議秦昭襄王並不主張直接攻克邯鄲,而是答應了趙國割六城求和的約定。當時邯鄲可以說只剩一個過程,如果一鼓作氣攻下邯鄲,趙國也就完了。但是秦昭襄王也可能怕白起功高震主,不讓他有滅國之威,所以放棄了攻滅邯鄲的大好機會。不久,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十萬魏軍前來救援。韓國援軍,燕國援軍也先後到來。著名的邯鄲戰役或邯鄲保衛戰就此拉開。

邯鄲保衛戰之後,秦昭襄王病入膏肓。多次攻打邯鄲卻不能破。而秦國因為長平大戰,全國也深感疲力,不得已而罷手。

秦昭襄王死了之後,繼位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皆是個病怏怏的君主,而且在位時間都非常短暫。而趙國在長平大戰之後,在照相王的勵精圖治下20多年來,雖然元氣大損,但是依然保持著大國的姿態,繼續休養生息維持了趙國大國的地位。

等到秦始皇嬴政繼位以後,因為他太年幼,所以在呂不韋輔政的9年之間。全國多忙於自己的國政事務,而沒有機會東出攻打六國,所以也給趙國苟延殘喘創造了一個機會。

秦王親政以後,又連年遭逢大旱,全國發動上百萬民力,修築鄭國渠也無緣無力,再向山東六國發動進攻,這又讓虛弱的趙國得以延長10多年。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什麼不直接滅了趙國?有三個原因。

秦國丞相範睢向秦昭王建議,接受趙國求和。喪失了攻破邯鄲的絕佳時機,致使魏國,燕國,韓國,等國救援趙國。

秦國本身也是損兵折將,傷亡慘重。

秦昭襄王之後的20多年裡。秦國後繼之君大多羸弱不堪,短命而亡,沒有雄才大略。秦始皇嬴政繼位之初,秦國內政交困。沒有騰出手來。


舊事舊人歷史說


在長平之戰秦國完勝趙國後,趙國主力部隊損失殆盡,此時秦國是有機會滅趙的。在長平之戰後,秦軍很順利拿下了太原,河東落入秦國之手。而此時趙國都城邯鄲兵力較少,組織籠城抗秦還未準備就緒,此時的秦軍只要一股作氣,邯鄲城很容易便能被攻破。所以說秦國是有機會滅趙的,可是秦國由於戰略失誤,錯失了良機。

長平之戰結束後,秦王認為秦軍常年作戰需要休整,且認為自己取得大勝能夠憑藉威勢迫使趙國君臣屈服,導致錯失良機。趙國利用這一時機迅速組織軍民完善邯鄲城防,並派使者聯絡山東各國共同抗秦。

在這種情況下,滅趙已不可實現,秦國應該通過外交手段謀求更多利益。但秦昭襄王竟氣急敗壞,不顧白起的理智分析,強令秦軍攻打邯鄲,結果在邯鄲被諸侯聯軍擊潰。不僅損兵折將,而且連原來奪取的太原、上黨、河東、東郡也被三晉收復,秦國國力嚴重受損。所以延緩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使趙國得以多生存了數十年。



臨瀛君讀史


細讀戰國史,秦軍確有機會在長平之戰後就攻破邯鄲,甚至滅亡趙國,但歷史並非如此,而是30多年後方滅趙國,是何緣故呢?



今天步雲同學來到悟空問答第3日即受邀回答本題,恰步雲非常喜愛戰國史,下面我們就抽絲剝繭,挖掘歷史的奧秘。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結束後,戰神白起兵分3路繼續進攻,命王齕攻佔趙國的武安、皮牢,命司馬梗攻佔太原,白起親率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準備一舉滅趙。按照當時戰場形勢,韓趙兩國均岌岌可危,驚恐之下派蘇代為說客,重金賄賂秦國宰相范雎。



長平之戰時,就是范雎設反間計,趙王中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統領趙軍,白起方大破趙軍,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而此時范雎卻妒忌白起的戰功,如再破邯鄲,恐白起之功遠勝自己,便向秦王(秦昭襄王嬴稷,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進言,秦王採納范雎建議,韓國割垣雍,趙國割六城,命白起撤軍回師,第一次錯失滅趙的機會。



經過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已大勢所趨,僅僅是時間問題。

按照上述,錯失此次機會的責任在於范雎的嫉賢妒能,但有學者卻有質疑。



1,趙括真的無能嗎?

“紙上談兵”是婦孺皆知的一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指的就是趙括,是說趙括沒有真才實能,所以他帶領的趙軍被秦軍全殲,責任全在趙括這個人身上,但很可能趙括背了2000多年的黑鍋。



趙王換趙括統領趙軍時,趙國名將廉頗已經領軍與秦軍對峙3年,廉頗命令固守營壘,絕不出戰,然而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國力強大,糧草供應能力遠勝趙國,再加上趙國外交失策,楚魏韓畏懼秦國,齊憎恨趙國,燕交好秦國,使趙軍糧草匱乏且無援軍,已經無法支撐大軍繼續對峙,必須速戰速決,這時秦國宰相范雎派到邯鄲的奸細到處散佈謠言說:“廉頗不敢和秦軍打,秦軍不怕廉頗,秦軍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惱怒廉頗堅壁不戰,於是派趙括接替廉頗統領趙軍。



趙括受命於趙王,必然尋機出擊,以求破敵,白起用計圍困趙軍,趙軍斷糧46天后被全殲,趙括被亂箭射殺。



所以,按照當時的情形,不論是誰統領趙軍,都是必敗,並非趙括無能。

反而有學者說,趙括臨危受命,指揮有度,只是局勢不利再加上運氣欠佳,而趙括率軍痛擊,殺死殺傷大量秦軍,雖然趙軍覆滅,但秦軍也損失異常慘重。

2,白起真的活埋40萬趙軍嗎?

史記中是這樣記載的“乃挾詐而盡阬殺之”,此話讀來,很容易理解為趙軍中計全部被埋殺害,那真實情況是什麼呢?



1995年山西高平的永錄村村民李珠孩在自家的梨園鋤地時,意外發了長平之戰遺址屍骨坑,經過專家整理研究,屍骨有被砍、被射的痕跡,有的沒有頭顱只有軀幹,說明這些人是被殺後再掩埋的,而非活埋造成的窒息死亡。我們再看史記的記載,不論是“坑”還是“阬”,都有設計陷害的意思,“阬殺”並非就是活埋。所以,白起活埋40萬趙軍可能也是後人以訛傳訛形成的2000多年的誤解。



這兩個問題說明,趙軍並非不堪一擊,而是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廝殺,一般認為趙軍損失45萬,秦軍損失也達30萬,再加上多年征戰,國力消耗,秦軍已是強弩之末,很難再支撐戰爭,既然趙國議和,就順勢收兵,並非全是范雎的責任。

邯鄲之戰

白起撤軍後,趙國卻把六城送給齊國聯齊抗秦,與魏結盟,與楚結好,討好韓、燕,並積極重整軍備。公元前259年,秦王見趙國違約拒絕割六城,便命五大夫王陵率20萬大軍進攻邯鄲,發起邯鄲之戰。



名將廉頗率趙軍頑強抵抗,平原君趙勝用自己家的錢鼓勵趙軍,妻妾都加入戰鬥,趙國軍民同心抗敵,第2年秦王再增兵10萬,王陵率秦軍圍攻邯鄲損兵數萬不能取勝,秦王命宿將王齕替換王陵統軍,繼續增兵10萬,趙國邯鄲再次岌岌可危。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其門客毛遂主動隨行,到楚國後,楚王猶豫不決時毛遂拔劍上前,威言相加,陳說厲害,楚王答應出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薦”。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偷走魏王調兵虎符,殺死魏國主將晉鄙,率8萬魏軍支援趙國,這就是著名典故“竊符救趙”。



楚國春申君黃歇率領的10萬楚軍、信陵君率領的魏軍及趙國軍民痛擊秦軍,秦大敗,邯鄲終於解圍,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收復大量失地,秦軍被迫退守函谷關,秦再次失去滅趙機會。

經過邯鄲之戰,秦軍損兵近30萬,國力嚴重消耗,統一天下的步伐被迫推遲。

邯鄲之戰期間,秦王多次命白起出戰,白起始終稱病不出,當不斷有兵敗戰報傳來時,秦王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啟程,隨後秦王與范雎商議後賜白起死,(公元前257年)白起行至杜郵自刎,戰神隕落。



邯鄲之戰後

邯鄲之戰後,秦國與韓、魏等國甚至周國互有徵伐,但直至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去世,秦國和趙國之間再無大的戰爭。

秦昭襄王嬴稷,終年75歲,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就是前幾年火爆電視劇《羋月傳》的主角宣太后羋八子羋月的兒子嬴稷。其在位的56年,是秦國重要的決勝時代,他帶領強秦力壓六國,雄霸天下,但也是他冤殺戰神白起,喪失滅趙的最佳時機。





秦昭襄王死後,秦孝文王在位僅三天便去世,之後秦莊襄王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成為秦王,而秦莊襄王在位也只有三年即去世,秦莊襄王的兒子嬴政即位,後秦王政滅六國統一天下自封皇帝尊號,稱始皇帝,即中國第一位皇帝,追封其父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即中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太上皇。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呂不韋為相邦主持國政,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政舉行冠禮後親政,秦國開始了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戰爭。



公元前236年,秦王以救燕為名派王翦攻佔趙大量領地,其後又多次攻佔趙地,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陷邯鄲,俘虜趙王遷,趙王遷的哥哥趙嘉逃到代城稱趙代王,公元前222年秦軍滅代,俘虜趙嘉,趙國亡。



長平之戰後,歷經38年,趙國滅亡。

(也有說邯鄲被攻破時趙國就亡了,按此說法,長平之戰後32年趙國亡。)


  • 20190317 10:46

  • 這是步雲同學第4篇悟空問答,難免偏駁遺誤,歡迎同學們留言批評指正。
  • 步雲同學會繼續把所學所知所想與同學們分享。
  • 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奇莫步雲”,謝謝您。

奇莫步雲


長平之戰,白起把趙國打成了“一級傷殘”,本可“趁趙病,要趙命”,而此時秦昭襄王卻退兵,接受了趙王的求和。

關於當時秦國的戰略決策說法不一,一說長平之戰後,秦將白起不同意繼續攻打趙國被解職賜死,取而代之的是五大夫王陵,後來秦對趙的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直至三十年後嬴政開展掃六合之勢;另一說是白起堅持繼續進攻趙國,但趙國從中挑撥白起與秦國丞相範睢之間的關係,導致將相失和,秦國錯失機會。現在我們先不管到底是誰阻止乘勝追擊趙國,而從當時形勢入手分析,我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秦國國內兵源補給不能支持繼續對外戰爭

長平之戰,對秦國而言的確是一場大勝利。白起雖然把趙國打殘廢了,但自身士卒也死傷過半。驅兵深入,後方補給已嚴重不足,而且所佔之地必須留兵把守,秦國兵源已接近極限。當時,秦國徵兵年齡是17~60歲,在長平對峙之前,秦昭襄王為了打贏這場決定秦國命運的戰爭,將當兵年齡提前,命令全國15歲以上男丁盡數從軍,當兵年齡提前兩年,秦國已經把家底全部拿了出來。長平之戰之後,秦國急需休養生息,不宜繼續戰爭。

二、國際形勢不允許秦國肆意亂為

實際上,魏韓楚等國的態度才是秦昭襄王不敢繼續進攻趙國的最主要的原因。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長平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公元前260年秦攻韓,韓敗,獻上黨之地,而上黨郡守馮亭為了挑撥秦趙兩國的關係,竟違抗韓王的的命令,率領上黨軍民歸附趙國。秦國血戰之後,反給趙國做了嫁衣裳,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才出兵伐趙。可見,這是一次報復性行動,並不是滅國戰爭,當時秦國還沒有強大到同時對抗六國的軍隊。

韓、趙、魏合稱三晉,他們的關係是唇齒相依的。秦國因上黨之爭對趙不爽,報復趙國,韓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一旦秦想要滅趙國,把趙國往死裡搞,首先韓魏不會同意,南面的楚國也蠢蠢欲動,秦也知道其他大國的合力是他無法招架的。


而且,秦國自秦孝公以後,鑑於自身實力,席捲天下的策略傾向於蠶食,而不是鯨吞,主張溫水裡煮青蛙,而不是一棍子打死人,不是他們不想,是實在沒那個實力。

綜合來看,秦國考量國內與國外的形勢,不繼續攻打趙國是比較明智的。


平常小道


長平之戰後秦國沒有迅速滅掉趙國的原因有幾個:

1、趙國的主力雖然喪失殆盡,但秦國自己也傷亡慘重,無力徹底剷除趙國;

2、秦國將相不和,白起和范雎有間隙,蘇代重金賄賂范雎,范雎出於自身考慮勸秦王停兵接受趙國的割城求和;

3、長平之戰後秦趙又打了幾仗,但趙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再加上平原君的四處遊走和信陵君的果斷奪兵權,指揮作戰,秦軍戰敗且損失慘重;

4、趙國還有幾員名將,李牧、廉頗和龐煖,特別是李牧,不僅領軍攻佔了齊魏的領土,還二次打敗了秦國軍隊。而在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殺了李牧後,趙國不久就滅亡了。


紅黑聖西羅


首先秦在長平之戰贏的並不輕鬆。秦也攻擊了邯鄲但是在白起出走以後信陵君竊符救趙。秦再次損兵折將。於是雙方几乎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當然秦還是佔據優勢的但是從送秦始皇老爸異人去趙換取雙方的休養生息來看秦傷的也不輕。就像兩隻虎打架可能一方受傷更重但是他有其他國家的療傷而秦很可能死在戰後創傷的惡化。這時候秦找了個傻乎乎的攪屎棍燕國。那時候真是蠻荒之地的燕人卻去打劫自己的門崗。然後沒醒過盹來的燕人只有一個略清醒的丹派出了殺手荊軻想糾正全國犯下的錯誤。但是秦已經從戰爭創傷裡走出來了並且平定了內政把中央集權牢牢的控制在君主嬴政手中。一切抵抗都微不足道力不從心了。


夕惕若厲23


而且在長平之戰的四十萬大軍中應該有數量不少的原來上黨地區的韓軍,還有當地的百姓,但是因為上黨歸降,所以也歸類趙軍當中。

在長平之戰當中,秦國損失也相當慘重,用白起的話說就是損失過半,只能用慘勝來形容。贏的非常驚險。趙國呢,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軍事實力大幅增長,即使長平遭遇到象徵性毀滅性的打擊。

長平之戰促使趙國同仇敵愾,哀兵必勝。然後國際上的援助也是的邯鄲之圍化解。

其實這句話可以這樣說,正是因為長平之戰的損失,致使秦國延緩了統一的時間。


歪史


6國除趙國以外,都不是秦國對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大部分是原韓國部隊和韓國百姓。

如果趙國真的全國壯年幾乎死絕,而秦國還有近半的軍隊,秦國必然會滅了趙國,可是秦沒有,不是不想,是做不到!

在之後的二十年裡,秦挑唆燕國進攻趙國,因為秦經過長平之戰,已經軍隊損半,邯鄲之後,秦軍所剩無幾,即便這樣,18萬楚魏聯軍仍被3萬秦軍殺的潰不成軍!秦根本沒把其他5國放在眼裡,只有趙國才是他的對手!

以後的20幾年,燕國多次進攻趙國,當然結局只能是慘敗,秦國也趁機攻擊趙國,趙國因為廉頗殺了大將樂乘,廉頗也逃走了,損失了兩員戰將,顧得上燕國,就顧不上秦國,被秦國蒙驁好幾次打得大敗,丟了不少城池,有一次整整10萬人被殲滅!

龐瑗打敗劇辛以後,設計殲滅了蒙驁的10萬秦軍,蒙驁也死了!趙國趁機聯合4國一起伐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