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日前,一篇《汾酒开发品牌酒乱象:有合作商私灌散装酒高价卖》的新闻报道在白酒行业甚嚣尘上。文中对汾酒集团存在贴牌“开发酒”的现象进行了披露。

随后,汾酒集团发布官方声明称,集团公司高层已召开紧急会议,依据去年十月份开始的产品瘦身工作总体安排,针对报道中的内容进行核查。同时,汾酒集团表示,对杏花村镇周边商铺存在的假冒侵权产品问题,请求汾阳市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进行查处。

贴牌开发即OEM生产,也称为定点生产,俗称代工(生产)。其本质是指拥有优势品牌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缩短运距,抢占市场,委托其它企业进行加工生产。这种方式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很多国际大品牌大企业都是“贴牌加工”业务的受益者,尤其在三星、长虹、东信、托普等知名企业所处的家电、手机行业,这种模式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

上世纪末以来,贴牌开发模式也让白酒行业尝到了甜头。酒企使用该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商标由酒厂授权,贴牌商自己运营,酒厂对产品质量问题负责。另外一种贴牌商只是打着酒厂的名义,酒厂只负责代加工产品,产品价格和质量问题,酒厂均不负责。据悉,茅台的贴牌、开发产品一般是由旗下的习酒、保健酒、白金酒和技术开发公司生产;五粮液旗下的贴牌酒则有百年老店、迎宾酒和VIP酒等。2002年前后,五粮液曾有上百种不同档次标称“五粮液股份”生产的不同品牌产品。

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尽管贴牌开发模式可以帮助酒企在短期内获得高利润,占领市场,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认为是对主品牌价值的透支、稀释和销量上的分流。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的假酒事件使得山西的白酒产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由此沉寂多年的汾酒集团就是典型代表。

在此背景下,白酒行业深深意识到这一问题,相继启动品牌“瘦身计划”。就汾酒而言,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压缩合作商数量,并重拳处理违规开发酒和冒牌酒。2018年伊始,汾酒集团更是自查自清“贴牌开发商”,下半年把“砍削贴牌开发商”正式提到了工作日程,多次开会研究,并且制定了时间表,为集团整体上市清路。

为维护汾酒品牌,规范酒类市场,保障白酒消费安全,针对此次媒体报道的贴牌事件,汾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汾阳市公安局、汾酒厂打假办联合对杏花村镇区域酒类市场开展专项检查,对杏花村镇的白酒销售商铺进行检查,要求烟酒店等渠道下架汾酒集团开发酒,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

截止4月26日,累计检查酒类经营商铺102家,责令178家关门避查的商铺进行整改,拆除悬挂“汾酒集团”及司徽等图形字样的门头牌匾64块,并清理了一批假冒产品。在检查的同时,执法人员认真宣传经营酒类产品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经营单位要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合法经营,坚决杜绝销售假冒伪劣酒类产品。目前,专项行动仍在继续深化进行中。

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然而,由于贴牌模式普遍存在,情况较为复杂,因此清理门户并非易事。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对媒体表示,对于热门名酒企来说,品牌、条码的开发要有一定的资金门槛和企业关系,这就为企业内部的寻租与腐败留下了大量空间,这也是贴牌很难清理的重要原因。

他还认为,汾酒作为授权汾酒品牌的管理者,有义务协助品牌运营商进行招商,但是也有责任进行子品牌招商行为的监管,这不仅是合同契约问题,更是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的领导品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今年是汾酒集团兑现与山西省国资委签订三年改革目标责任书的关键期。为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品牌控制,该集团将旗下的生产业务转至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业内人士向媒体分析称,汾酒集团出此调整,一方面能够加强企业管控,肃清集团贴牌产品混乱的现象,强化高品质白酒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山西汾酒的产能,增加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为汾酒集团整体打包上市做铺垫。

在上月举行的春季糖酒会投资者交流会上,汾酒集团还对外表示,2019年将加快改革落实、推进品牌瘦身,改革目标坚定。

随着白酒行业复苏,频受诟病的名酒“开发酒”未来去往何方?这将是值得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话题。

好于预期、好于上年、好于全国!山西省一季度工业经济良好开局

山西能投: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推动改革转型

“这次改革落下了,给后来人留下的是一份难补的功课” | 聚焦2019山西国企改革路线图(一)

优化布局 发挥国有资本转型引领撬动作用 | 聚焦2019山西国企改革路线图(二)

提供行动指引 加大改革力度 山西国企混改持续深化 | 聚焦2019山西国企改革路线图(三)

明确“进二退一” 市场契约化改革再加码 | 聚焦2019山西国企改革路线图(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