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文 | 林鵬程


如果你是一個影迷,大概認得這些鏡頭,這些都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結尾鏡頭。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星際穿越》《黑暗騎士》等


傳統的電影敘事包含三幕,簡單來說,第一幕是鋪陳,第二幕是對抗,第三幕是解決。

重要事件(即所謂的情節點)往往出現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結尾,用以改變劇情的走向,將劇情推動到下一幕。

但是很少有人喜歡到了第三幕的結尾還做出改變,當我想到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結尾時,我想到的是歧義性。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克里斯托弗·諾蘭


諾蘭的電影往往喜歡在職員表滾動字幕之後很久才結束,有時候他會只用一個簡單的鏡頭。其他時候,他喜歡將所謂的故事最後一部分,引向這樣的效果。

到了最後,所有的坑都要填好,重要的地方也要都得到解決和解釋。

看一看諾蘭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設計的結局,在這個持續了五分鐘的蒙太奇裡,諾蘭集結了故事中的各種重要線索,在電影結束的同時發放出新的信息。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結局片段


但是諾蘭常常喜歡變著花樣使用這個方法,避免給觀眾一個確定性的結局。

有時他會使用很簡單的方式,甚至只需要一個鏡頭;但有時候他會藉此,將故事帶向新方向。

比如《致命魔術》中,看起來是給出了一個完美而明確的結局,填好了許多劇情的坑,但是諾蘭卻選擇用這樣的鏡頭結尾,它不是一個清晰的結尾,逼迫我們去回看和挖掘影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致命魔術》結尾鏡頭



《敦刻爾克》看起來在它最後一個鏡頭之前就結局了,影片的倒數第二個鏡頭看起來是結局,老實說它就是用來結尾的完美鏡頭。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敦刻爾克》結局


然而影片漸隱成黑色,直到最後出現這個簡短的鏡頭。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敦刻爾克》結局


諾蘭為什麼要這樣做?當然,

除了要製造歧義性,這最後一鏡也賦予了影片一種人道主義。

如果結局沒有使用最後一鏡,它不僅看起來更傳統,也更加冷酷,並且無法像那個獨創性的結局那樣,讓你心頭一緊。

一個充滿力量和可能的新世界,走向對過去的解放。(《敦刻爾克》湯米,結尾語)

《星際穿越》看起來有一個溫和的結局,此時一個新的轉折事件引入,併發揮了類似第三個情節點的功能,情節也藉此走向新的方向。

馬修·麥康納扮演的角色必須去尋找安妮·海瑟薇扮演的角色,這個新的探尋過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第三幕劇中的第四幕。因此我們看到了黑屏,不知道最後的結果。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星際穿越》結尾


我最喜歡的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結尾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它有效地使用了最後一鏡的概念,讓故事產生新的走向。

蝙蝠俠最後決定去承擔指責,當他脫掉戰衣變成韋恩時,故事便被推向新的方向,然而這是故事結束的地方。

很像《星際穿越》,當情節朝向新的方向發展,我們看到了黑屏,但是黑暗騎士中有趣的是諾蘭是怎樣讓結局鏡頭產生歧義的。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蝙蝠俠:黑暗騎士》結尾


最後一鏡是如此的有利,因為我們不知道黑屏後會發生什麼。

事已至此,我們知道發生了什麼,無需專門展示給我們,在他標誌性的鏡頭來回切換間,它展示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即使我們被告知影片切至黑屏後發生了什麼。

戈登確實揹負了謊言,蝙蝠俠事實上受到了懲罰。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蝙蝠俠:黑暗騎士》


很少有人會選擇用這種獨特的鏡頭結束電影,創造了一種未了結的感覺,電影在我們的腦海中依然在繼續。

諾蘭的結尾帶有歧義性和意猶未盡,他有方法讓我們迷上他的整部電影,將我們帶入電影體驗。只為了在最後一秒帶給觀眾直達心靈的意外一擊,這也是正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愛他的電影。

也許還是因為,正如《致命魔術》最後這段對白所言:你想要,被騙?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開放性結局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