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如果你問我,在我心中,諾蘭是不是一個偉大的科幻片導演?我會回答,絕對是。

如果你問我,在我看來,諾蘭是不是一位科幻片導演?我會回答,不完全是。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在我看來,諾蘭拍得出懸疑片,講得出好故事,衍生得出深刻主題。他的科幻片導演身份並不純粹,而這恰恰是他的寶貴之處。


有一段時間,我集中地把幾部《蝙蝠俠》、《星際穿越》、《敦刻爾克》、《致命魔術》、 《追隨》一口氣全部看完了。


給我的第一個直觀感覺是:這人牛*。


給我的第二個直觀感覺是:這絕對不只是一個科幻片導演。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諾蘭是一位極具文藝情懷的人,這一點從他的早期作品中已見端倪。


《蟻蛉》中的執迷於殺死小人的男人最後被自己所殺死,坦白說看完第一遍,我沒明白這部短片想表達什麼,但是有一點諾蘭做到了:在極短的時間內營造詭異的氣氛,並牢牢抓住觀者的心。


後來,我想諾蘭借《蟻蛉》在表達自我重複、自我消磨、自我毀滅、自我重塑的觀念,這就是人的一生:自我重複、自我消磨、自我毀滅、自我重塑,到頭來是一場長達數十年的無休無止的自我追逐。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追隨》也是諾蘭的早期作品之一,其成本之低與完成度之高的鮮明對比讓我驚豔。


沒有知名演員,沒有集中的拍攝時間,沒有大筆資金的投入,只是一些非專業人士利用休息日拍攝完成的作品,老電影的畫風,沒有多餘的色彩,小偷和跟蹤狂之間的糾葛,殘酷而意料之外的故事走向。


雖然不是什麼豪華上檔次的大片,但是《追隨》基本標誌著一位天才導演的誕生。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再到後來的《記憶碎片》,完美的敘事結構基本成為了諾蘭電影的一個標籤。

諾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於電影拍攝的試水雖然沒有激起很大的波瀾,但是你完全可以領略到這個男人的創作才華:超強的敘事能力,對情節的把控力,對時空概念的巧妙運用。


我們總是被迫墜入他所設計的故事迷宮中,被這個男人所控制,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無所遁形,無處可逃,卻也無法自拔。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實際上,諾蘭“爆火”在後來的科幻題材影片和大製作懸疑題材影片上,但是前期的幾部小成本電影對於剛剛入行的諾蘭的“講故事”的能力是極好的鍛鍊。


不難發現,諾蘭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通過故事讓觀眾享受到一種神奇的解密樂趣。這樣的才華和個人特色也被帶到了諾蘭後來大火的幾部大製作影片中,看諾蘭的科幻作品,也許得不到非常炫目的視覺特效,但是一定可以聽到一個層層遞進、鋪陳完美的好故事,其完成度之高甚至會和懸疑片和劇情片混淆。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關於諾蘭的“不純粹”,我下面重點結合幾部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電影。


首先,《星際穿越》。


其實星際迷航看到一半我就想到了另一部電影,《火星救援》。有些人可能不太理解,畢竟相比《火星救援》主人公單打獨鬥式的嘻哈求生故事,《星際穿越》明顯“正經”多了,而且主要人物數量也多了不少,顯得異常“熱鬧”。


在我看來,兩部電影的相同之處在於“孤獨感”。看《星際穿越》前半部分,我是無感的,直到曼恩博士偽造數據的事實浮出水面,我內心才開始有所感觸。


當曼恩博士拔掉了庫珀的通訊裝置,撞碎了庫珀的頭盔,我能感覺到我臉上表情開始扭曲,我腦海中不停地出現兩個字:“完了。”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曼恩博士是誰?


他是人類的希望,他是第一批太空探險隊的領導者,他帶著那麼多人的期望。


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了活命,不停地向外發射生命信號。他知道,只要他按下按鈕,營造出這樣美好的騙局,就一定會有一些冤大頭來救自己出去。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當我們被地球的重力作用控制時,我們每分每秒都被道德和法律這些條條框框所約束,承受著它們帶來的提醒、警告,甚至是恐懼,但是它們的力量原來會被大氣層阻隔。


當時空變成殺人於無形的武器,當渺小的個體墜入無邊的宇宙,原來所謂的道德和法律不過是虛無縹緲的垃圾。


驚訝於諾蘭所營造的太空環境的真實感的同時,我深刻地感受到孤獨感和絕望感可以扭曲人性。什麼理想、希望,什麼意志、善良,什麼英雄、榜樣,都是星塵,面對無邊無際的荒蕪和寒冷,人可以掙扎幾個月,可以苟活幾年,但是最終還是會被恐慌和無奈所吞沒。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當庫珀見到墨菲,墨菲告訴他去找布蘭德。


庫珀應該這麼做,也只有這麼做,因為到頭來,庫珀成為了地球上最孤單的那個人。地球上有數十億人口,但是此刻只有他被扭曲的時空錘鍊成了現在的模樣,地球上的人類世界已經不是他的世界,他的時代早已被埋在時空的漩渦裡了,只有布蘭德和他同時代共命運。


補充一句,那些批評曼恩博士的人,我建議不要把自己標榜得太過高尚,事情輪到你頭上,你不一定會做得比他好。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其次,《蝙蝠俠》系列。


克里斯蒂安貝爾的蝙蝠俠系列我看過很多遍,因為貝爾太帥了,哈哈。坦白說,我從來沒有把《蝙蝠俠》當作科幻電影看,或者說完全的科幻電影。


諾蘭鏡頭下的蝙蝠俠是一個悲情色彩極重的英雄,一個現實世界中的花花公子,一個永遠無法走進光明的暗夜英雄,這樣的一個人物讓人心疼。


諾蘭鏡頭下的哥譚市是一個現實社會的放大鏡,現實社會中的不公被誇大之後放在這部電影裡,這樣糟糕的體制和骯髒的城市,為什麼還會有人樂在其中?


我打賭看這部電影的大多數觀眾都曾經有某個瞬間把電影中的現實元素投射到自己所生活的社會中,對當下的體制進行片刻反思 。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當“正義”的規則和輿論的遮羞布為當權者換來片刻的安寧,那些有能力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人都會選擇帶上假笑面具。


當人性中的黑暗面和社會的黢黑角落被人故意遮住,規則和制度也就淪為了工具,那些看似在叫囂“自由”和“仁愛”的權貴其實是在為“統治”和“壓迫”喝彩。


黑暗騎士這一部在豆瓣中評分最高,西斯萊傑成就了小丑,也成就了蝙蝠俠。


joker和Batman在追求的其實是同一種東西,自由。只是他們的方式不同,蝙蝠俠的方式更符合大多數人心目中對於正義的要求,但是他們兩個比任何人都清楚的一點在於,獲得真正自由的方式是衝破體制的束縛,所以我一直覺得joker和Batman之間其實存在某種默契。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第三,《敦刻爾克》

在高中的歷史課本上,第一次接觸到了這場著名的軍事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曆時九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陣亡,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


在開始看《敦刻爾克》之前,我帶著對這些數字的期望坐在電視機前,找了兩個小時,愣是沒找到那33萬人,愣是沒看見將近1000千艘船,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湧上心頭。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敦刻爾克》沒把諾蘭帶上戰爭片的高地,觀眾自然也沒跟著諾蘭看到高地之上才看得到的風光。


這部電影對於非軍迷非常友好,對於歷史知識水平設置的門檻很低,低到有點喪失了戰爭題材和歷史題材應有的風骨,從這一點來看,諾蘭身上始終帶著商業片導演的身份在工作,他心裡裝著“受眾”,拍起來也放不下“市場”。


沒什麼極具張力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層層遞進的背景鋪設,甚至連宏大的戰爭場面也屈指可數。當鏡頭直接對準每組人物身處戰爭時的心路歷程時,感情很容易得到共鳴。這也是相比諾蘭的其他作品,我不太喜歡敦刻爾克的原因,因為他不太像諾蘭的故事。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但是在兼顧場景的細緻真實的同時,把一部戰爭片拍出幾條平行的故事線,在場景精妙切換的同時,讓每條故事線都有自己的內核,這樣的效果,似乎的確是“諾蘭出品”。


或許是故意為之,《敦刻爾克》從用極簡主義的故事,透過微觀視角去展示戰爭背後的人性,即使不瞭解這部電影背後的歷史緣由,但是你也會被這部電影所傳達出的有關人性的東西所觸動。


擁擠的海灘,長長的隊伍,幾乎所有人都很慌亂,都想逃離,因為大家只有一個目的,活著。在求生之路上,沒有英雄和無名之輩的分別,沒有一個人能夠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以上帝視角審視所有是非,因為,想活著這件事本身的正確性沒有人能夠否認。


敦刻爾克確確實實沒有把諾蘭送上一個萬眾矚目的高潮,但是也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本身的歷史意義已經非常厚重,諾蘭這一次似乎想得更深,走得更遠,姿勢更加莊重。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與我而言,《敦刻爾克》帶給我的關於戰爭的思考深刻但是不沉重,複雜但是不混亂。


想要逃離海灘的英法聯軍、在空中進行掩護的飛行員、前來支援撤退的平民,這基本是敦刻爾克的三條主要故事線,三組人物同步推進故事情節,沒有人是主角。


這就是戰爭,沒有人是無辜的,沒有人是可以倖免的,當槍聲響起,當炮火點燃,所有個體都將成為戰爭的“人質”。這是我關於戰爭的第一點感觸。


其次,敦刻爾克是一次雖敗猶榮的勝利,諾蘭顯然牢牢抓住了這樣一種新的戰爭意義。


當生命依舊可貴,撤退就不會可恥。


也許在歷史層面上、在軍事層面上、在政治層面上,敦刻爾克大撤退都是恥辱,但是在人性層面上,這場撤退註定光輝無比,因為它實現了戰爭很難實現的使命,救贖。


克里斯托弗·諾蘭:一個純度不太高的科幻片導演

已經說得很多了,《盜夢空間》和《致命魔術》在這裡就不說了。


如果有人說諾蘭是一個科幻片導演,我會覺得這樣的定義過於狹隘。


諾蘭的才華就在於他能夠以科幻為主題,但是適度弱化其中的科幻元素,騰出一部分空間加入劇情片和懸疑片元素,然後就產生了讓觀眾欲罷不能的化學反應。


多看他的作品,你會發現,時空變化、人倫道德、人性弱點、體制弊病、求生本能等等始終是他作品中的話題,諾蘭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刻探索和思考,以這些主題為內核衍生出的故事是他的作品中難能可貴的部分,這是大部分科幻片所達不到的程度。


影迷們說“諾蘭出品,必屬精品”,我想正是看到了諾蘭的這種偏好,你可以說這種偏好是才華,也可以說它是某種執念,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它讓諾蘭與眾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