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期-------瞭解普濟禪寺

普陀山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第一大寺——普濟禪寺。主要有多寶塔、海印池、普濟寺正山門、天王殿、圓通寶殿等景點。 又叫前寺,這是普陀山寺院之主剎,位於普陀山靈鷲峰下,普陀山佛教協會 設在寺內,全山重大佛事活動都在這裡進行,是全國重點寺院,市級重點文 保單位。

三期-------瞭解普濟禪寺

三期-------瞭解普濟禪寺

現在簡要介紹該寺的歷史沿革。普濟禪寺原名寶陀觀音寺,北宋元豐三 年(1080 年)受皇帝派遣,官員王舜封視察普陀洋麵時,船因故不能航行, 祈禱觀音而免於海難。返回朝廷後,王舜封奏請朝廷御賜金銀財物改建寺 院。南宋嘉定七年(1214 年),朝廷賜“圓通寶殿”匾額,普陀山遂成專供 觀音菩薩之道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康熙帝南巡江南到杭州時, 御賜了“普濟群靈”匾額,遂改稱為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1731 年),清 世宗下撥七萬金,經過三年修建,寺院擁有10殿、16堂、12樓建築,在定海、 台州等地設置下院 5 處。如今,寺院殿堂約有 300 間,佔地面積 37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 16000 平方米。

普濟寺的建築結構為典型的縱軸式結構。中軸線上佈局三門殿、天王 殿、大圓通殿、法堂、方丈殿等,兩側配置鐘樓、鼓樓、伽藍殿、羅漢堂、 祖師堂和四大佛教名山供奉的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和地藏殿。

三門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重修於清康熙年間。殿內供 奉著三塊石碑,分別為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清雍正年間的石碑。三門 殿內供奉的一般為金剛力士。從印度傳入之初為一尊,即密跡金剛,是護法 神之一,後根據中國人對稱的習慣,又增加了一尊,稱為穢跡金剛。三門殿 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處。

天王殿內供奉的是彌勒菩薩、韋陀 菩薩,兩側為四大天王。請看彌勒菩薩,一手持念珠,一手持布袋,可將 世間之一切苦難裝入布袋之中。兩側柱子上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 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勸告世人以慈悲大度為懷,用樂觀態度對 待風雨變幻的生活。在中國,傳說布袋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在此,讓我再來介紹韋陀菩薩。他是一位威力無比,能戰勝多種邪惡, 使人間得到光明,保護人們安寧的天神,被稱為戰神。相傳是南天王部下八 將軍之一,居四大天王部下三十二將之首,當年釋迦牟尼佛曾經當面囑咐 他,統東、西、南三洲巡遊護法事宜,即“三洲感應”。還有一種說法:相 傳釋迦牟尼佛曾下法旨,佈置給韋陀的任務是保護出家人,護持佛法。到釋 迦牟尼佛圓寂後,惡魔界的“捷疾鬼”乘眾人不備,偷走了釋迦牟尼佛的兩 顆“佛牙”舍利,韋陀發現後,追回舍利,立了大功,眾人就推舉他專門擔 任保護釋迦牟尼佛塔的重任。

請看兩側的四大天王。據佛經記載,在古代人類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 須彌山,山腰有一名“犍陀羅”小山,小山有四山峰,各住有一天王,以 “各護一天下”,被稱為護世四天王。他們便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 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塑身白色,手抱“碧玉” 琵琶,護持國土,以音樂管轄東勝神洲。南方增長天王能使人善根增長,手 中持劍,護持南瞻部洲。西方廣目天王塑身紅色,手中纏繞一條龍,腳下踩 狐貂,率領諸龍保護西牛賀洲,以淨眼觀察世界。北方多聞天王,塑成金色 或綠色,手持“混元珠”巨傘,腳踩夜叉。他具有大福德,護持北俱蘆洲。

圓通寶殿,它是本山主殿。讓我們欣賞大殿外 觀。請看,這是一個單層重簷的歇山頂木結構建築,頂蓋黃色琉璃瓦,飛簷 翹角,九踩斗拱,裝飾莊重典雅。整個大殿歷時三年才完工,具有典型的清 初建築風格。而且結合了海島地形和抗風的需要,在建築上有新的發展。大 殿寬敞壯觀,人稱“天下圓通殿之祖”,以“活大殿”著稱於世,有“百人 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之說。殿高18米,寬42米,進深24米, 面積2000多平方米,宏大巍峨,具有典型的清初建築風格。請抬頭看南宋 寧宗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所賜的“圓通寶殿”匾額。從此,普陀山就成 了專供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迎面看到的是毗盧觀音坐像,像高 8.8 米。她頭 戴毗盧天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眉清目秀,慈祥含笑,在蓮花座上結跏趺 坐,右手擎一枝開瓶蓮花,左手以橫臂擋胸,拇指尖頂在食指上中空成圈 形,其餘三指豎而微微分開,結施無畏印。這一形象就是“聖觀音”,又稱 “正觀音”。善財童子和龍女側立兩旁。東西兩壁供三十二化身。《普門品》 有說:“三十二應偏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時灑,手內楊柳不 計秋。”說的就是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觀世音菩薩為了便於使人接受佛 法,教化眾生的方式方法常因時代不同、環境相異、教化對象不同而相應地 示現為各種不同身份的形象。比如對一個婦女講話,就示現成一個女性形象 為之說法或者前來救助,因為這樣容易接近眾生,三十二化身便是觀音示現 的各種形象。普陀山寺廟中,塑像較多的有聖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和楊枝觀 音等。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叫觀世音,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 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當我們世間苦惱眾生 受苦受難時,若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的話,那麼觀世音菩薩就可觀照到 我們的聲音而前來救助,這就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觀 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據佛經記載,在阿彌陀佛宿世為轉輪王時,觀世音為王太子,名不眴,由於他宏願要免除眾生一切苦 惱,佛為他授記,稱觀世音。

中國歷史上,因唐太宗李世民忌諱“世”字,而將觀世音改稱觀音。觀 世音悲智雙全,從悲則稱觀世音,從智則稱觀自在。觀自在是自在無礙之智 慧。觀音在古印度為男性、大丈夫相,傳到中國後,中國人民根據自己民族 文化固有的特點,創造了大悲菩薩的故事。觀音塑像自南北朝始,由男身像 變為女身像,這是因為女性與生俱來慈眉善目,心地善良,這樣更易於接近 眾生之故。

觀世音菩薩道場全世界有三處,即印度西南部的巴波那桑山、西藏布達 拉宮以及浙江普陀山。相傳觀音是在普陀山修行得道的,他修行的方法是坐 在海邊觀潮水音聲而悟道成佛。觀音能六根互用。其實觀音成佛比釋迦牟尼 佛還早,他在古佛時號正法明如來,因他救渡眾生心切而示現成菩薩相,普 度眾生。

多寶塔,位於普濟寺東南 方,取《法華經》“多寶佛塔”而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 築物,元代建築藝術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與“楊枝觀音 碑”“普陀鵝耳櫪”並稱“普陀三寶”,後加法雨寺的“九龍殿”,又稱“普 陀四寶”。

塔這個詞源於印度,音譯是塔 婆或浮圖,大概的意思就是功德具、靈廟、堆土。中國古塔始自東漢,可劃 分為佛塔和風水塔兩大系統。其形制有樓閣式、密簷式、覆缽式和金剛寶座 式;使用材料有磚石、木材及金屬等。中國古塔的作用有:登高望遠;瞭望 敵情;弘揚佛法;鎮邪祈福;導航引渡;美化風景。中國古塔的主體結構可 分為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個部分。其中佛塔有兩種,一種是藏有佛祖 釋迦牟尼靈骨的,叫舍利塔;一種是沒有佛祖靈骨的,叫支提。建造佛塔一般 有四個原因:一是為了祈福;二是為了報恩;三是為了藏經;四是作為壽塔。

這塔建於元代元統二年(1334 年),是當時寶陀觀音寺住 持孚中禪師向太子宣讓王募資修建的,因此又叫“太子塔”。孚中俗名懷信, 浙江奉化人。元順帝曾賜號“廣慧妙悟智寶宏教禪師”。他住持普陀山 14年,以勤儉簡樸著稱,為興建名山道場,多次外出雲遊募化。

整座塔全部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層,高 32 米,有臺無簷。 塔基平臺四周雕飾著龍頭,張口做吐水狀;第二層為蟠龍繞柱,柱子的頭部 裝飾著蓮花,龍的體態雄健修長,形象生動,線條流暢;除基座外,每層塔 的四面均設有壺式佛龕,裡面雕刻著全跏趺坐式佛像,屬於古代蒙古族統 治者所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其中,觀音菩薩像為毗盧觀音形象,神態祥 和,給人以慈善之感。頂層四角飾有蕉葉山花,塔剎為仰蓮寶瓶,極具元代 佛塔的建築風格,意思是佛保生的淨土。現所存石塔乃印光法師與住持了 餘、了清等請居士陳性良於 1919 年募捐重修,塔旁建有太子塔院。

過去,每到凌晨,人們常站在海印池的橋頭,看著池中倒映的塔影,聽 著普濟寺的晨鐘,頗能啟人遐想、發人幽思,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寶 塔聞鍾”。

講到這裡,有人會問:寺院為什麼要敲鐘?通俗地說,敲鐘是警人破迷 的信號臺,而且每天早晚各撞 108 下。當然,撞鐘 108 下的由來,對此有兩 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凡撞鐘一百零八聲以應十二月、二十四點、七十二候 之數”。另一種說法是,因為眾生界有 108 種煩惱,撞一下,解一個煩惱, 常言道:“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這是真的嗎?請大家親身體 驗一下,那自然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