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弒母,棍棒真的不一定能打出“孝子”

北大高材生弒母,這在人看來是一件多麼令人震驚的悲劇,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的階下囚。這個從小到大都成績優異的“別人家的孩子”究竟為什麼會走到這樣的境地,甚至嫌疑人吳謝宇的同學都說,我寧可相信自己會殺人,都不相信吳謝宇會殺人。

北大高材生弒母,棍棒真的不一定能打出“孝子”

犯罪嫌疑人吳謝宇

可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根本想象不到會去殺人的北大高材生,他一手策劃謀殺了母親,還在母親死後給母親的屍體包了一百多層塑料布,每一層還加了活性炭來除味,這樣的冷靜和冷血,簡直令人髮指。

究竟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動機至今成謎,可很多人說,自從吳謝宇16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癌症去世,他母親謝天琴的性格就變了,她變得煩躁易怒,樓上鄰居家的小孩只是在家玩兒的大聲了一點,她就會衝上去大吵大鬧。

而對於吳謝宇而言,母親更是非常嚴厲要求,一心希望兒子能出人頭地,吳謝宇不被允許做很多事,他從沒有淘氣,從沒有叛逆,他出奇的自律,甚至主動跟媽媽的每一個好朋友大聲打招呼,可這違背常理的“懂事”又隱藏著怎樣的壓抑。

棍棒可以換來一時的順從,可仇恨的種子卻已經紮根在心裡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可當我們真的用打罵的方式換來了孩子一時的順從,但殊不知,那個仇恨的種子已經被深深地種在了孩子心裡。

前不久童模媽媽踹小童模妞妞的視頻被刷屏,大家都難以理解,為什麼親生母親為了讓孩子賺錢竟會如此狠心。

明明還是孩子,可卻要乖乖去轉圈、微笑,做各種動作,還要承擔遠遠超過大人的工作量,不禁想問,這個世界是怎麼了呢?那個媽媽後來說,自己當時太累了,情緒失控了,可殊不知,我們失控狀態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不是會迎來更失控的人生呢。

北大高材生弒母,棍棒真的不一定能打出“孝子”

不要把愛當作藉口,去打那個根本還不知道怎麼還手的孩子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日子呢?

北大高材生弒母,棍棒真的不一定能打出“孝子”

因為太多家長都會用愛當作藉口,在孩子身上去發洩自己的不如意,甚至有的家長會說,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能打,可我們生孩子難道就是為了去打他麼?

年初的時候看到的一個視頻,一個女孩子,只是坐在那吃飯,卻突然被媽媽拽頭髮拽到地上,還一頓拳打腳踢。而小女孩只是默默的,沒有哭,沒有鬧,默默承受著這一切。也許真正刺痛每一個人的大概就是女孩當時那種隱忍的眼神,之所以不反抗,或許就是因為已經太過習慣了吧。

北大高材生弒母,棍棒真的不一定能打出“孝子”

比體罰效果更好的兩種教育方法

其實每個家長都一定體會過那種孩子不聽話時的難以剋制的怒火,出門不穿衣服,不買就在地上打滾,到了遊樂場就不回家,放學回家從來不知道寫作業,相信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吧,因為比起動畫片,比起玩遊戲,誰會覺得做作業更有趣呢?那除了打以外,我們究竟是不是有更好的辦法可以教育孩子呢。

這裡想給各位家長分享兩個除了打孩子以外可以懲罰孩子的方法:

1、暫停法(time out)

什麼是暫停法呢?難道是在孩子大鬧的時候有一個暫停鍵可以按麼?當然不是這樣的。暫停法的具體操作辦法其實是讓家長在一段時間內不去關注孩子。曾經有人用幾個月的寶寶做一個實驗,寶寶和媽媽面對面,第一組,寶寶看媽媽的時候,媽媽就回看寶寶,對寶寶微笑,這一組的寶寶會很開心。第二組,寶寶看媽媽的時候,媽媽就是不看寶寶,不管寶寶努力逗媽媽,媽媽就是保持面無表情,然後就會發現,這組的實驗還沒有持續超過一分鐘,寶寶就受不了了。

所以我們說的暫停法,不是去暫停孩子,而是暫停父母對孩子的關注。父母可以跟孩子說,寶寶你這樣是錯的,我們現在要time out一分鐘。而這一分鐘裡,讓孩子靜靜地站在一個角落,父母都不去關注他,讓他自己去反思錯誤的行為。實踐幾次之後,就會發現,這種不體罰的懲罰其實對孩子是更有效的,但也不可以經常用,只是在孩子犯了特別嚴重的錯誤的時候才可以使用。

2、引導法(introduction)

什麼是引導法呢?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不要認為小孩子聽不懂,哪怕是一兩歲的孩子,如果你能耐心去跟他講道理的話,他也是能夠聽懂的。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你對他大吼大叫其實起不到好的效果,因為孩子有時候也不是故意的,你大喊的話,孩子可能還會更驚慌。這個時候不妨耐心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玻璃杯子拿的時候要小心,因為它容易碎,一旦碎了就不能用了,而且還有可能會弄傷寶寶。

但有一點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其實記憶力很差,有時候不是故意不聽話,而是他真的不記得了,所以我們就要耐心一點,哪怕是一樣的事情也要多告訴孩子幾次。

而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們也應該儘量做到溫柔而堅定地拒絕,既不是直接回絕,也不是被孩子的哭鬧說服,如果是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拒絕,但要溫柔,要講道理,用盡量和緩的情緒讓孩子平復下來。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足以治癒一生的幸福童年

其實每一個大人也都曾是孩子,當你看著那個哭鬧著的孩子的時候,會不會也想起那好像就是曾經的自己。而我們去對待孩子的態度,卻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每一個家長都足夠有智慧,也許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雖然當家長不需要考任何資格證,但還是希望每一個父母能為了孩子多去學習,跟孩子一起成長,用我們的愛和包容去溫暖孩子,不要讓孩子今後一生都要去治癒童年的陰影。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足以治癒一生的幸福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