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年人都喜歡練太極,而不是去健身?

8英里38


看我所在的小區,其他運動參加的似乎都比練太極的多!

我一四年開始練習太極拳,之前因身體欠佳,也常做運動!如今幾乎每天都打拳!

太極很有魅力,在不同時間段,體驗是不一樣的。講究運動的平衡,呼吸配合,精神專注,松靜不鬆懈……好多要求!不簡單,也不容易掌握!是運動的高級貨!

年歲大點的人,沉穩豁達,思想境界有高度!適合練習!但是好多人半途而廢,是出現一些問題,比方說腿疼,無法改變!這就是善始者眾,善終者寡。

說說自己的感受!打拳時,體驗外撐內空,放鬆舒坦,勁力送達,中正平衡!一套拳下來,渾身發熱,會出汗,身體輕的像小鳥,這時身心是愉悅的,妙不可言!

我愛上太極拳了!

太極拳是好東西,能有好的體驗,應該是說明練的不離八九,這並不容易,也許是練拳的人不是很多的原因吧!


百川戀大海


美國人 Jim Fixx(簡稱佔母)在 70 年代發明了跑步,也寫了一部“跑步全書”,認為跑步是很好 的運動。這個運動風靡全球,許多人也有樣學樣,瘋狂的跑起來。但是佔母卻沒有想到在他寫 書後的七年,即 1984 年,在一次歷常的跑步時,突然猝死。後來驗屍報告說他死於心臟病。

之後我們也經常在新聞裡看到一些跑步猝死的人。但是還是不能引起很大的關注。尤其是在運

動品牌的渲染之下,跑步成了一種時髦的運動。

跑步不是把心臟訓練得很好的嗎?怎麼會心臟病發作?又怎麼會猝死呢?

西醫把這個罪歸納於心髒病,但是又不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年輕人或中年人在跑步的時候猝死。

明明他們是非常健康的,就突然說沒了就沒了?而且跑步的時候是不是心臟也在運動呀?就算

血管堵塞了,心臟在運動應該可以把堵塞的血管給通一通吧?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傳統的中醫學經絡的運行方式。我研究了很久,發覺最合理的解釋是王 唯工博士的解釋。介紹一下王唯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1969 年因為對 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斯坦福大學和耶魯大學,而選擇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他 最擅長的是經絡和氣的研究,而且頗有心得。在 2016 年他寫了一部 “看懂經氣脈絡”,非常的 深度分析了氣和經絡的研究。有一段我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我應該用王博士的原文寫出來:

現在很多西方運動專家建議讓心跳在平常的 1.5 倍,說是對身體好,其實這對身體是很傷的。 因為當心跳變成原來的 1.5 倍時,並非人體自然的共振整倍數,心臟對身體所有的經絡都減少 供血,所以心臟必須加倍工作,才能供應各經絡之所需。雖然可因此而燒去許多脂肪,達到減 肥的功效,但這種激烈的運動對身體其實是有害的。奧運金牌選手大多短命可能與此有關。而 我們東方古老的運動如太極拳反而能讓練習者長壽。

可能各位不太贊同他三十年以來的研究,但是事實擺在眼前,當心髒的頻率不協調的時候,心

髒必須加倍工作,就好比一輛車沒有經過維修,駕起來車很吃力也很吃油的道理一樣。車透支

過多最多也只是拋錨而已,人卻不一樣,透支過度就引發心臟病,導致猝死。

再者,看看提倡跑步運動的人是誰?很大部分是有商業利益的公司,比如想賣你最新款的跑步 鞋或運動服裝,這些商業利益集團經常僱傭運動員推銷他們的產品。不要輕易相信廣告的效果 和廣告散佈的信息。用二戰納粹黨宣傳部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的話結語:謊話重複一千 遍就成了真理。


上虛道長


太極是中國傳統的玩意,而且還是和形意八卦齊名的三大內家拳之一,而中國拳只要帶上內家功夫,那就是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並且看太極的練法,好像不是很激烈,穿著寬鬆的練功服,行拳走架,應該是很溫柔的訓練方法,這些應該是老年人以太極拳為鍛鍊身體的最大看點。

但是因為太極拳動作緩慢就認為運動量不大,那是誤解,其實太極拳練拳走架,除了熟悉拳路,弄清邁步虛實和上肢動作的配合外,最主要的太極是一個走動的樁功,因為太極從第一個起式起,它的整個架式的高度基本上就固定下來了,(除如高探馬等幾個式子略略向上伸展除外,)從頭到尾就是那個高度,一趟拳如果打二十分鐘,那相當如騎馬蹬襠式就是二十分鐘,所以說拳架打的越慢,越舒展,那表明所付出的力量更多,也表明功夫更好,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武林月刊,記錄吳式太極一代大家,不知是叫吳鑑泉大師還是誰,(說錯名字勿怪,現在不怎麼記得,但有這麼回事,)說是因為從小兩條腿不一樣長,師傅要求他每天在桌子底下打拳,後來,兩腿居然奇蹟般長一樣長了,這說明太極強大的鍛鍊價值,我是大概八二年開始練太極,那個年月,很多人不知道太極拳為何物,我每天騎車跑十多公里去練拳,記得剛練沒幾天,口裡滿口泡子,師傅跟我說,慢慢來,還要多休息,後來慢慢好了,後續就是睡覺得到極大的改善,精力充沛,一動於練拳,手指,皮膚,頭皮到處就象是螞蟻跑,問師傅,師傅說是好事,要我繼續加油!可惜,堅持了三年,後來工作變動。沒能堅持下去。走題了!我的意思是說,拳打的越慢需要的下肢力量越大,對身體的調結越好,所以很適合老年人練習。

再一個老年人喜歡練太極而不是上健身房是,太極可以當拳練,也可以當操練,可以配合呼吸練,也可以自然呼吸的練,不要意守,也可以不要什麼循環。所以不會出現偏差,或練差氣。

太極適合初學,也適合一輩子練,因為太極是一個系統,有套路,樁功,推手,散手套路,終其一生也不能說練的很好,當然還有器械比如太極劍等等,其實我當初是衝著太極推手而去,但師傅非要我把拳套練好,脫去人後天固有的僵勁才讓我推手,但偶爾的師傅高興,也和我撘搭手推一推,那種感覺就象一個嬰兒,在師傅的面前站不穩,當然也不是現在某些女大師那樣一粘對方就滾一邊去了,沒有那麼誇張。但我覺得太極應該就是象我師傅那樣。粘上對方就讓其重心不穩,那還用打嗎?所以說太極是很吸引人的,沉進去,練一生。

太極如果認真的練,對改變自身氣質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練拳的過程是沉進去,靜下來,形成定式後,你不知不覺就會行走坐臥,不離這個!把練拳的心態,帶到現實中去。對很多慢性病都是很大動幫助!

老年人練太極最大的動力,可能是有一幫老哥們老姐們在一起,打打拳,談談心,談心的時候也可站著樁,或者站著樁時可聽一下新聞或網絡小說,其樂無窮!

最後想聊一下太極上擂臺的事,肯定的說,太極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是密不外傳的搏擊功夫,想學是不容易的,不然怎麼會有“太極揚捨命偷拳”這類傳奇小說。也就是說太極拳有拳,但新中國成立後,社會穩定,搏擊這一塊基本就沒有了,改革開放後,國家要開放拳擊,就這樣擂臺技術相對簡單,有外國的比賽規則及訓練方法好借鑑,在我們國家不也經過好多年堅難的摸索,現在才和國外的差距變小了嗎?太極的搏擊更復雜,如果統一按現在的擂臺方式進行,那那還有太極的味道,我們倒是可以借鑑美國的柔術之類的訓練方法,先提練一些以柔克剛女子防身術慢慢摸索,推廣,再摸索再推廣的路子,只要有人願意往這些方向走,不糊弄人,厲害的太極拳搏擊術一定會出現在眾人面前,至於現在的太極擂臺賽,那就是糟蹋中國的好東西,可以休了!


沙漠漁夫31


在練功的認識上,有一個小小的誤區,認為人老了,功力更深厚,實質上是因為人老了,心裡有很多亊都放下了,這時候練功,心裡安靜了,功夫才能上身。相對的來說,這時候的功力不是顛峰狀態,而是功力積聚的開始,大概到七十左右,才會到頂峰。

孔子說:四十不惑。其實人在最迷惑的時段,就是四十以後。所以,孔子又說:六十耳順。這個時段,人才放下剛愎自用的心態,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所以,人在五十歲時段,練功(不是練拳)是最好的,因孔子說過:五十而知天命。思維的積累能理解認知新的亊物,到七十歲左右才能功成。所以孔子總結為: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一個武夫,練功上有大成就,但與他晚年學習易經有關。可惜了一代武術大師,不在武術上深究,跑去宣傳恢復周禮的主張,失之大誤。

老人健身以及練太極的都很多,說實話健身的比練太極的要多,我這個小區幾千人練太極的每天平均不到1OO人,其他的人爬山慢步跳廣場舞等等,這些都應為健身,並非到健身房才叫健身。打太練得練幾年打出來才有個樣子,得學得練得記,所以限制了老人練太極的,表面看有一群人在打太極,實際上一個城市才有幾群人在練?

一群人有一兩百人就已經很多了,所以說老人打太極的千分之一不到,實在太少了。打太極緩慢,動作可大可小,適應老人運動,所以老人居多,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老了只能和老年人在一起打了,如果哪一天都是年青人練太極,老年人決不會參與,因說話都說不到一起,打太極,玩牌,釣魚,爬山,騎車,都是因為性格相似,情趣相同才聚到一起。

說實話老年人去學太極(6o歲)已經太遲了,記力不好總記不住套路,動作不到位,下不了腿,踢不到位,跳不高,影響太極的美感。

老年人喜歡太極拳是太極拳的運動方式適合老年人,鬆柔、緩慢、不緊不慢、不急不躁,適合老年人的行動特點。事實上,經過太極拳鍛鍊的老年人比不進行太極拳鍛鍊的同齡人健康水平都好一些,感冒少,抵抗力強、行動自如。從參加鍛鍊活動的設備及費用上,也比其他健身方式簡便易行,一套太極服一把劍,三五個人,一塊清淨的場地就可以練起來了,比去健身房不知簡便多少,反正我沒去過健身房,電視上看到那傢伙費力不說還很燒錢。

再次,太極拳運動可以交流體驗進而增進感情多交朋友,避免了老年人寂寞孤獨。僅僅以上三點就足以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參加太極拳運動而不去健身房了。你做多少廣告宣傳也沒有用處。


九小妹減肥記


在練功的認識上,有一個小小的誤區,認為人老了,功力更深厚,實質上是因為人老了,心裡有很多亊都放下了,這時候練功,心裡安靜了,功夫才能上身。相對的來說,這時候的功力不是顛峰狀態,而是功力積聚的開始,大概到七十左右,才會到頂峰。

孔子說:四十不惑。其實人在最迷惑的時段,就是四十以後。所以,孔子又說:六十耳順。這個時段,人才放下剛愎自用的心態,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所以,人在五十歲時段,練功(不是練拳)是最好的,因孔子說過:五十而知天命。思維的積累能理解認知新的亊物,到七十歲左右才能功成。所以孔子總結為: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一個武夫,練功上有大成就,但與他晚年學習易經有關。可惜了一代武術大師,不在武術上深究,跑去宣傳恢復周禮的主張,失之大誤。


手機用戶62364108981


學歷高,證明辯讀了豐富的知識,收穫了知識的精髓;年齡高,是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洞悉了人生的真髓,豐富的人生閱歷讓老人們明確的知道什麼是人生的真諦和生活的必須,剝去了浮華喧囂讓內心歸入了本真。

有句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是的,讀書治學的目的就是要“審查其事理,權衡其輕重”,撥開現象才能得見其本質,人是要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懂得如何取捨。

練習太極拳對人生的好處我想我無需多言,明者自明,選擇太極拳作為健身和養生的運動,確實是很智慧的必須,我練習太極拳是純屬碰巧,那時還不懂太極拳的真正價值,現在回想,真是緣分,感恩太極拳的一路相伴,人生有你不再孤單無助,不再勢單力薄,不再畏懼壓力,擁有太極,多了些穩定從容,多了些自信和沉著。



楊洪治說太極


不請自來客。

因為那種老年人有自知之明,人到老年筋縮肉弛,除非也運動基礎否則健身其實是消耗自身的精氣罷了。

老年人打打太極拳。

通過這種運動緩慢、強度較小、鍛鍊身意的鍛鍊,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挺好的。

況且老人健身這個圈子不大,而太極拳公園幾乎都有。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現在老年人練太極基本無用,首先他們打太極只是模仿動作而已,沒有真正理解太極的真諦。故這種慢而無力的機械比劃,既達不到一定的心率機能,根本增強不了心肺功能。其次這種又慢又軟無力的動作,既消耗不了多少能量,又刺激不了肌肉的增長,尤其在冬季連熱身都算不上,更不要說要出點微汗了。故現在社區老人打太極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殘者。


風帆


青年人練長拳散打拳擊多暴力。中年人練心意。老年人練太極拳緩慢運動舒心鍛鍊,不傷身體。還能健康長壽。太極拳是慢氣功。這你也不懂,還用問。

不去健身房費用太高,精力有限骨質疏鬆,不易力道強力拉壓,太極拳是最舒展的老年健身運功了。


淡定30806


老人健身以及練太極的都很多,說實話健身的比練太極的要多,我這個小區幾千人練太極的每天平均不到1OO人,其他的人爬山慢步跳廣場舞等等,這些都應為健身,並非到健身房才叫健身。打太練得練幾年打出來才有個樣子,得學得練得記,所以限制了老人練太極的,表面看有一群人在打太極,實際上一個城市才有幾群人在練?一群人有一兩百人就已經很多了,所以說老人打太極的千分之一不到,實在太少了。打太極緩慢,動作可大可小,適應老人運動,所以老人居多,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老了只能和老年人在一起打了,如果哪一天都是年青人練太極,老年人決不會參與,因說話都說不到一起,打太極,玩牌,釣魚,爬山,騎車,都是因為性格相似,情趣相同才聚到一起。說實話老年人去學太極(6o歲)已經太遲了,記力不好總記不住套路,動作不到位,下不了腿,踢不到位,跳不高,影響太極的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