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種種謎團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文以樓顯,樓以文傳,自此之後,岳陽樓名冠天下。但《岳陽樓記》究竟如何創作而成,正史並沒有明確的記載,致使眾說紛紜,謎團重重。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種種謎團

是滕子京託名“范仲淹”而作?

湘籍青年作家張一一撰文指出,《岳陽樓記》作者並非范仲淹,而是滕子京。一時引發熱議。

張一一認為,在寫《岳陽樓記》之前和之後,范仲淹一生從不曾到過岳陽樓,僅憑傳說中滕子京寄過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圖》和前人有關岳陽樓的一些詩文記載等二手三手材料,“范仲淹斷沒有如此通神的手段可以閉門造車,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千古雄文”。

張一一文章也揭露了這樣一個事實,范仲淹“託名”《岳陽樓記》的情形,其實類似於現在看到的許多署名名人所作的序言、評論和推薦之類,“大多是出版社和書商這邊找托兒以名人的口吻寫好,發給所謂名人確認下,如沒有什麼原則性問題,只需奉上幾條煙幾瓶酒一個豐厚紅包之類,名人便會慨然應允署上自己的大名,這已成業內潛規則”。

張一一文章還指出,署名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發表後沒幾日,同年秋,滕子京便被調任時有“小汴京”之稱的徽州做知府,“這就不難看出《岳陽樓記》的公關作用,滕子京最想表達的其實就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關於《岳陽樓記》的作者之爭,張一一主要還是依據一些史料進行推測的。他還在文中旁徵博引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指出滕子京之所以被貶到巴陵郡,是因為此前貪汙鉅額公款;而重修岳陽樓,也不過是搞“形象工程”和抓收入的一種方略。可是司馬光卻又是范仲淹和滕子京的政敵,這就頗令人玩味了。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種種謎團

是模仿之作?

明朝文學家孫緒在《沙溪集》中寫道:“范文正公《岳陽樓記》,或謂其用賦體,殆未深考耳。此是學呂溫《虢州三堂記》,體制如出一軸。”孫緒認為《虢州三堂記》也是分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來寫,最後來個總結,而范仲淹是先來個總結,再分成春天和秋天來寫,最後再發表議論。

唐人呂溫又叫呂衡州,作品《凌煙閣勳臣頌》等傳誦一時。滕子京的《求記書》中有一段話:“及登樓,而恨向之作者所得僅毫末爾。惟有呂衡州詩云‘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此粗標其大致。”滕子京說也就只有呂衡州的這兩句詩寫得不錯,把岳陽樓的大體面貌寫出來了。

那麼范仲淹在收信看到這句話之後,極有可能會把呂衡州的詩找出來看一看,從而得到了靈感。

范仲淹看過並模仿《虢州三堂記》,也只是孫緒的一種推測。但如果兩篇文章要比高下的話,范仲淹遠高於呂溫,從思想境界上講,兩者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范仲淹《岳陽樓記》和《虢州三堂記》存在某種相似,是不謀而合還是有意模仿並創新呢?謎團未解。

借太湖風景描寫洞庭湖?

有學者認為,范仲淹出生蘇州,從小在太湖岸邊長大,對湖泊那種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氣象萬千的景象十分熟悉,因此范仲淹雖未到過洞庭湖,還是能夠藉助太湖風景描寫洞庭湖。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范仲淹在蘇州的遺蹟現存多處。蘇州西郊天平山下有座咒缽庵,據說是范仲淹幼年居住過的地方。范仲淹幼時家貧,三餐不繼,只得將米煮成薄粥冷凝後劃為四塊,早晚各兩塊,這就是著名的“斷齋劃粥”故事。後來,人們在天平山建有範公祠。清朝乾隆南巡,三過天平山,敕建高義園紀念范仲淹。

但《范文正公年譜》卻明確記載:“太宗皇帝端拱二年(989)己丑秋八月丁丑,公生於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也就是說,范仲淹出身于山東徐州,而不是蘇州。

也有學者認為,范仲淹出生地應該在正定府(今河北正定縣),其依據是范仲淹慶曆八年(1048)致韓琦的一封信。信中說:“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識別以來,卻未得一到,諒多勝賞也。”范仲淹對自己記事以來,未能到出生地正定府重遊,惆悵不已。

不過,范仲淹即使不是出生蘇州,但他後來還是在蘇州做過官,對太湖風光自然非常熟悉。但要模擬太湖寫洞庭,還是有一點牽強的,因為兩湖的氣勢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種種謎團

據少年印象寫就《岳陽樓記》?

以方健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范仲淹不但到過洞庭湖,還在湖邊生活過一段較長的歲月。方健指出,少年范仲淹約在7至15歲時,繼父朱文翰任安鄉知縣,范仲淹即隨母親朱氏生活於今湖南的安鄉縣,這裡正位於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畔。洞庭壯麗秀美的湖光山色給范仲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和祝穆的《方輿勝覽》都有記載:“范文正公讀書堂,都在安鄉縣。仲淹幼孤,從其母歸朱氏,朱宰安鄉,與俱來讀書地。”如今安鄉還有範公讀書檯,“書檯夜雨”也成為安鄉八景之一。

所以,這些學者據此認為,范仲淹在離開洞庭湖40餘年後,當他應滕子京之請寫《岳陽樓記》時,對照《洞庭晚秋圖》,少年時洞庭風光自然再次浮現腦海,於是文思泉湧,筆鋒在八百里洞庭湖面縱橫馳騁,一氣呵成千古名篇。這也只是一種推測。范仲淹少年時候生活在洞庭湖區域,那他成年後有沒有到過洞庭湖,甚至登上過岳陽樓呢?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種種謎團

范仲淹登上岳陽樓了嗎?

前面所講都是說范仲淹沒有登上岳陽樓,有一種觀點則與之截然相反,認為范仲淹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不僅跟他平生的抱負和“憂樂”情懷有關,而且也與他親臨洞庭湖和岳陽樓有關,其依據是有關詩文楹聯。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受命出京安撫江、淮。完成安撫任務後,為了考察湖南的船運情況,他從湖北黃岡經武漢沿長江而上,又經岳陽入洞庭湖到長沙。在岳陽做了短暫的停留,登上了令他心馳神往的岳陽樓。岳陽樓的一副千古名聯:“攬轡登車,一世澄清需滿志;讀書觀政,萬家憂樂盡關心”,正是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句的源頭。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范仲淹在《送韓瀆殿院出守嶽樓》一詩中,逼真地寫到了洞庭濤、古樓月:“仕宦自飄然,君恩豈欲偏。才歸劍門道,忽上洞庭船。墜絮傷春目,春濤廢夜眠。岳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此外,他在滕子京被貶到嶽州不久,以實筆寫出了《和延安龐龍圖寄岳陽滕同年》。其中“幾處雲藏寺,千家月在船。疏鴻秋浦外,長笛晚樓前”的句子,惟妙惟肖地寫出了岳陽樓的位置和景物寬闊之狀。此外,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畫龍點睛、明白無誤地道出他到了岳陽,是在岳陽樓上觀看了洞庭湖:“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千古名篇《岳陽樓記》的種種謎團

《岳陽樓記》究竟在哪裡寫的?

一說《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在河南鄧州的花洲書院寫的。

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貶謫鄧州,創辦了花洲書院。1046年,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陽樓,邀請范仲淹作記,並附《洞庭晚秋圖》。范仲淹在花洲書院據此圖以及有關詩文,揮毫而就《岳陽樓記》。

與之相印證的是,在河南鄧州花洲書院前面有一尊范仲淹的銅像,還有一個照壁,中間鑲嵌書法家張志和用楷書書寫並雕刻而成的《岳陽樓記》全文。

另一說認為范仲淹是在岳陽寫就《岳陽樓記》。

慶曆六年(1046),范仲淹受滕子京之託撰寫《岳陽樓記》時正知鄧州(今河南鄧州市)。在鄧州,范仲淹很少政事,實際上是在休養,相當閒適。范仲淹藉此機會,決定親赴岳陽,一則看望好友,二則完成《岳陽樓記》。

與之相印證的是,今天湖南嶽陽市的岳陽縣、臨湘市民間多次重修的《毛氏族譜》中,明確記載了范仲淹在嶽州府臨湘楚裡(在今岳陽市云溪區云溪鄉、岳陽樓區梅溪鄉境內)購有田產。其後范仲淹的孫女同蘇州太守、嶽州人毛斌公的兒子祥公結婚,范仲淹就將這份田產做了陪嫁物。這些事情都發生在范仲淹鄧州任上,說明範仲淹這段時間極有可能到了岳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