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他們身上的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新生代電影導演從一開始就專注於和前面幾代電影人異曲異工的事情。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的關注那些看上去並不是很美的社會現實。諸如賈樟柯、王小帥、張揚、管虎、陸川、甯浩等人。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在電影評論家眼裡,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變得越來越難以界定和概括。他們的存在和發展的確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既然有年代的概念,就會有某種傳承和延續的關係。“第六代”(新生代)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根據時代劃定的第六代電影人的主要特徵就是表達自我,並且把目光都明確的聚焦在當今的社會現實中。這一點和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第五代電影人表達的電影理念與他們所受的一統教育是分不開的,他們的電影是一個從高處俯瞰人間的集體文藝活動,因為第五代所接受的教育之中鮮少帶有批判性思維模式的視角,以至於在他們的電影中普遍缺乏內省的功能。王全安曾說:“看了張藝謀所有的電影,你依然不會知道這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第五代電影人的表達基本是出於自我需要實現一個效果和結果,自我就會選擇一個匹配這個效果和結果的方式和路徑。注重恢弘場面和敘事效果的第五代,較少把目光關注到今天的社會現實,從他們的電影中也難以找到自身成長經歷的影子。第六代不管成熟與否,自一開始,就用自己的態度去拍電影。這種拍攝風格和態度的轉變,追根溯源來說,有著以法國“新浪潮”為代表的現代主義電影的影子。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他們反對法國電影界的僵化狀態,要求廢除從戲劇借鑑來的編劇理論拋棄得到公認的商業化成功模式,代之以一種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創作方式。他們尤其反對好萊塢推崇的製片人中心制。強調電影創作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表現自我。“新浪潮”的年輕導演十分強調突出個人風格,他們大膽提出將電影變成真正個人風格的藝術主張,他們認為一部優秀的影片應該成為個人的作品,藉著作品來表達出自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特呂佛在《電影手冊》上強調:“在我看來,明天的電影較之小說更具有個性,像懺悔,像日記,是屬於個人的和自傳性質,年輕的導演們將用第一人稱表達自己,敘述他們的經歷。”如果將法國電影“新浪潮”這個概念遮掩,剩下的語言性闡述幾乎就是對中國新生代導演的概括。

中國新生代電影導演,叛逆與反思

他們的喃喃自語就是對自身經歷的自我言說。新生代電影導演也如同“新浪潮”導演,遵循巴讚的紀實美學,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大量使用真實的自然光線,採用實景拍攝方式,運用搶拍、跟拍和景深鏡頭、長鏡頭等手法,追求一種自然逼真的紀實風格,將特定時代的原貌重現於熒屏,激發受眾強烈的共識與共鳴。而且在影片中為了營造真實的環境感,採用大量自然音響,環境音響和同期錄音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