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李紈明明毫無存在感,為何卻能位列金陵十二釵之中?

卞女俠


一、《紅樓夢》中李紈沒有存在感嗎?

我完全不這麼認為。都說《紅樓夢》作者在寫文時無一閒筆,泱泱數百人,當然不可能人人用筆均衡,但是,作者在他能夠涉及到的人物地時候,那看似閒閒地帶上一筆,都在提在我們這個人的存在,他(她)存在意義和價值。比如說寫周瑞家給姑娘們送宮花,偏要帶出李紈百無聊賴地否在床上的那個鏡頭。不是主要人物,卻時不時要寫到她,寫到她的命運走向。

大觀園姑娘們組建詩社,李紈自薦掌壇當社長,主動張羅,列出詩社的規則,評詩,跟王熙鳳要經費。作為寡婦,她不可以太張揚,很多事她沒法參與,但在她能參與的時候,她從來不放棄自己的機會。她的人生早已經被固定了格式,但是,在定格的框架內,她仍舊儘量要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她會當著王熙鳳的面替平兒打抱不平,平兒受了委屈,她安慰她,雖然那不是她的丫頭,可是,她卻感同身受。

她教育兒子,帶領小姑子們頑樂,鳳姐病了她臨時接過管家的事,不管能力如何,她都是盡心盡力的。而且我不認為李紈在處理像趙國基這樣的事情上能力不行,而是相比於鳳姐她更善良,所以才會退讓,有點抹稀泥的味道,從早到晚 ,你不能說她沒參與,沒有存在感。

縱觀整本書,李紈的存在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

二、弄清楚“金陵十二釵”的擇人標準是什麼。

關於入選“金陵十二釵”正冊的條件,書中第五回,寶玉在太虛幻境警幻仙姑那裡,曾經得警幻之提示,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也就是說入選其中的女子,皆是本省最為優秀之女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紈不夠格嗎?她有著良好的出身,父親是全國最高學府的校長,她自己可謂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上伺俸兩代公婆下帶得了小姑寫文章,還教育出自己的好兒子。從這個角度說,這府裡沒有一個人能超過她呢。

所以說,李紈既不像題主說的在書中毫無存在感,更兼她個人之非常出色,位列“金陵十二釵”絕對名正言順。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唄。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蘇小妮


我是劉忙觀點,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

李紈沒有存在感嗎?我不覺得,只是因為她居家處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性格上也偏於木訥,不像其他大觀園女性一樣活潑,因此給人感覺沒有存在感。



曹雪芹把李紈列入金陵十二釵中,有其深刻的用意,那就是對傳統封建禮教的批判。他筆下的李紈有點類似於祥林嫂,但比祥林嫂更可惡,而且吝嗇、自私和陰險。

先說一下李紈被封建禮教迫害的情節。



在陪賈政遊覽大觀園一節,當眾人行至稻香村時:

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牆,牆頭上皆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有幾百株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

看完這些景觀之後,賈寶玉來了一句:不及有鳳來儀多矣!意思是稻香村比瀟湘館差遠了。賈寶玉為什麼會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來?因為稻香村人為修飾的痕跡很濃,不夠天然,壓抑了人的本性。這也正是暗示李紈的人生,在青春善感的年齡,確活得像枯木,都是封建禮教把她害的。



李紈出生於書香門第,老爸是國子監祭酒,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部長兼國立大學校長。這種家庭出生的李紈,確沒有啥文化,性格平庸,不求上進。李紈接受的教育是什麼?相夫教子、女傳女德,沒有管家理財的本事,沒有和人交流的慾望,丈夫死後,還死守忠貞二字,不敢再嫁,'只能形容枯木一般的活著。



魯迅先生的《祝福》,主角祥林嫂,夫死子喪,她總向別人傾訴自己的痛苦,最開始,人們還覺得新奇,聽的津津有味,有時還擠出幾滴同情的眼淚,但時間久了,人們聽的次數多了,便開始討厭她,最後她只能怔怔的在那裡站著。

李紈何嘗不是如此,一開始強行把話題扯到自己身上,想當初你珠大爺在日,我的生活如何如何幸福,但你珠大爺一旦沒了,只剩下我孤兒寡母……,說完還滴下淚來。




再往後,到了賈寶玉捱打的章節,李紈哭的很慘,感覺有無限的悲慘和心酸,但大家都忙著招呼寶玉和老太太,誰會注意到她呢?

再往後就是螃蟹宴,酒入愁腸之後,她又提起自己的悲傷來,但得到的回應確是:又何必傷心,不如散了吧。這之後,她再也沒有提起傷心往事,最後可能因為抑鬱而早亡。


劉忙觀點


為什麼李紈沒有存在感,李紈帶領眾姐妹開詩社,幾次表現都很活躍,儼然是這幫小青年的團委書記,給人印象深刻。又,在鳳辣子生病其間,她與探春,寶釵三個共治榮國府,盡職盡責,毫不懈怠,表現亦不錯。又,她與寧府尤氐,鳳姐,眾姐妹平時都有互動,甚至和鳳辣子有過激烈的交鋒,語言波辣風趣,令人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