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號稱山中丞相,有人瞭解嗎?

伯夷叔


陶弘景出生在南朝劉宋時期,南京江寧人。將要出生時,母親郝夫人夢見一條青龍從身體裡游出,直飛沖天。抬頭一看,這條龍沒有尾巴。她把這個夢告訴了自己的閨蜜,一個尼姑子。尼姑說,“你啊,肯定會生個男孩。這個孩子必定有非凡成就。不過,他可能會出家,沒有後代。”果然,小時候的陶弘景表現便異於常人。他讀書非常勤奮,年輕時就有才子之譽。十歲的時候,讀到葛洪撰寫的《神仙傳》,確立了要修煉成仙的理想。理想還是要有的,萬一真修煉成仙了呢?不想做神仙的讀書人,不是一個好道士。

齊朝取代宋朝,在齊高祖蕭道成當政期間,陶弘景擔任各種文職官員。他不喜歡摻和是非鬥爭,仕途不順利。宦海沉浮,到36歲,仍只是個六品小官。眼見升官無望,遂產生了歸隱山林的想法。陶弘景把官服掛在皇宮的神虎門上,想來個不辭而別。他的一個朋友勸住了他,“當今皇帝可是一個性情嚴格、不許人做出格事情的人,你這樣幹,會觸怒皇帝的!”陶弘景想了好久,也對,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認慫吧。趕緊補了一封辭職信遞交上去。“外面風光好,我想去修煉”。皇帝同意了。

讓陶弘景沒想到的是,在辭官之後,反而聲名大振。這也難免,當時很多人都是以歸隱來博取名聲的,所謂“終南捷徑”是也。但陶弘景是真入山修行,他找的這座山,便是著名的茅山。陶弘景拜孫遊嶽為師,學習道教的符圖經法;在茅山上,又發現了很多楊曦真人等傳下來的手書真跡,道法大進。做為一名有才華、有責任感的道士,陶弘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抵禦住佛教的衝擊。

佛教是在古印度婆羅門教的基礎上,改造和創新教義而形成,有一套完整而嚴密的系統。道教就不同了。道教是在我國古代的原始信仰上發展而來,巫術、方術等無所不包;各種神靈精怪,也都被吸納進來,還不斷將歷史人物神仙化。因此,道教神殿裡雜亂地坐著各種來路的神仙。陶弘景自覺地承擔起了整頓和發展道教的責任。他寫了《真誥》,記載傳道、修道那些事兒。還幹了一件讓太上老君很惱火的事情—排定神仙座次。

如果把神仙分為七等,你會把太上老君排在第幾等?第一還是第二?不能低於這兩等吧?陶弘景寫了《真靈位業圖》,排定神仙位次。不好意思,太上老君得委屈一下,排在第四等。第一等玉清仙境的主神元始天尊。第二等的主神為玄皇大道君,第二等的其他神還有魏華存等。第三等的主神為太極金闕帝君,其他神還有莊子、孔子等。好吧,終於輪到太上老君了,第四等。

為什麼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地位這麼低呢?原來,陶弘景不僅要和佛教抗爭,還得和道教內的其他派別鬥爭。太上老君是天師道信奉的最高神,但陶弘景屬上清派,上清派正是從天師道脫離出來的,因此打壓一下太上老君很正常。上清派的創始人魏華存,便被排在等二等神仙的位置上,比太上老君高出兩個層次呢。太上老君氣得夠嗆,從此失去了最高尊神的地位。哪怕到了唐朝,被李唐皇家認了親,還沒能徹底扭轉影響。一入宋朝,便被道士們拼湊出一個玉皇大帝死死地壓在頭上。太上老君只好去兜率天宮練他的仙丹。作為上清派的第九代傳人,陶弘景為了宗派可算是煞費苦心;他長期在茅山修行,因此,上清派從此被稱為茅山宗。天下聞名的茅山道士由此而來。

南朝是個動盪的朝代,“皇帝輪流座,今年到我家”。蕭衍取代南齊,獲得帝位。陶弘景敏銳地發現了壯大茅山宗的大機遇,派人給皇帝送送去了新朝代的名字“梁”。蕭衍欣然答應,因此蕭衍才會被稱為梁武帝。如同一個新生的嬰兒,父親不取名,把這個權力讓渡給他人,那麼取名的這個人是至親,要麼是高人。給新王朝取名的陶弘景兼而有之,既是高人,又是新皇帝年少時便相識的好朋友。因此,梁武帝多次召請陶弘景出山。陶弘景潛心修首,曾作詩一首答覆蕭衍:“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這首詩,便拿去與最優秀的唐詩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山林修道的陶弘景也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每當朝中有大事需要決斷,梁武帝總派人到茅山找陶弘景諮詢。當時人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高人的優秀總超出我們的想像力。陶弘景不但修道,對儒家、天文曆法、醫藥學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寫了很多專業書籍,如《肘後百一方》等。在練丹的過程中,對冶練這門手藝也有深刻的理解,他曾製作了兩把寶刀,獻給梁武帝,被當成傳位的信物賜給了太子蕭綱。

藝多不壓身的陶弘景,對於道士的看家本領--練丹,更是深有心得,也經常把練好的金丹送給皇帝。他在茅山練出上好金丹,取了個極威風的名字:“九轉神丹”。但他自己卻不敢吃,據說在猶豫要不要服用的時候,忽然看見有一個人向他走來,朦朦朧朧像在煙雲中,對他說,“不要試,試也得不到。......”看來是有神仙提醒。可是在他自己的著作《周氏冥通記》中,明明白白地記載,徒弟周子良就是吃了練制的金丹死了。金丹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啊。

十項全能的陶弘景,有很多的事蹟、著作流傳下來。但除了出生前母親的一個奇怪的夢,幾乎沒有神異事蹟流傳。唯一與神異沾點邊的只有一首詩:“夷甫任散誕,平叔坐論空。豈悟昭陽殿,遂作單于宮。”夷甫、平叔分別指魏晉時期的清淡領袖王衍和何晏。當時梁朝清淡漸成風氣,陶弘景非常憂慮,但他也管不著身後事了。公元536年,陶弘景逝世,享年81歲。十二年後,羯族人侯景起兵叛亂,佔據了昭陽殿,將梁武帝活活餓死。






勤志服知


是公元502年,梁代齊梁武帝而立。

梁武帝深知陶弘景的才能,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輔佐朝政,親手寫詔召之,並賜以鹿皮巾,後屢加禮聘。於是陶弘景畫了一張畫,畫上有兩頭牛,一頭自在地吃草,一頭帶養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

後來,梁武帝只好時常將國家大事寫成信件,派人送到句曲山請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時常寫信給梁武帝,指點政事。於是,朝廷與句曲山間音信不斷,陶弘景雖身在方外,卻儼然成了朝廷決策人物,當時人們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