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陶弘景為何被稱之山中宰相?為何會在句曲山隱居?

l湖湘客


中國歷史上少有真正的隱士,即便是那些求仙訪道,嘯吟泉林的道士或心怡伽藍、避世浮屠的僧人,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出世者。

他們中的許多人往往身在山林,卻心繫廟堂,常常以在野之身參與政務 ,名不為朝臣,實無異於官吏。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就是其中的的一個典型,甚至被冠以“山中宰相”的美譽。據《南史·陶弘景傳》載,他在“山中”隱居修道,梁武帝每有疑難不決之事,常常諮詢於他,把他看作是不在廟堂之上的“宰相”。

“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傳》

既然陶弘景有如此治事之能,為何又要隱居於“山中”,既然已經隱居於“山中”,又為何能成為“宰相”?難道是徒有虛名,隱居山中只是為了靠“終南捷徑”攀附權貴嗎?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1、入世到出世——比起宴飲郊遊仕途新貴陶弘景更樂於茅山修道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生於宋孝建三年(456),死於梁大同二年(536),八十一年的人生歷經宋、齊、梁三朝。因隱居華陽,自稱華陽隱居先生。

陶弘景出身士族家庭。祖父陶隆善藥術、精書法,官至南海西平縣令,監新會郡(五品郡太守)。其父陶貞寶除了擅長醫藥、書法之外,亦好讀書,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陶弘景天資聰穎,四五歲時就可以以蘆荻為筆,畫灰學書。

六歲書法已成,八九歲時讀書千餘卷,十一歲做司徒左長史王釗之子王昊的侍讀博士,十五歲寫出《尋山志》,可見文采斐然。

“倦世情之易撓,乃杖策而尋山,既沿幽以達峻,實窮阻而備艱。渺遊心其未已,方際夕乎雲根。”——《全梁文·卷四六陶弘景·尋山志》

成年後,他與南朝士子一樣,懷著懦家修齊治平的政治志向,奔波於求仕之途,先後做過諸王侍讀和振武將軍、齊左衛殿中將軍、奉朝請等。加之其人神儀明秀,學識宏富,又善琴棋書畫,精通草書隸書。因而,年紀雖輕,卻已聲名遠播,與當時著名的文人褚炫、劉俁、江斅一起並稱為“昇明四友”,為世人所推許。朝中一班文人學士爭相與之結交,甚至一些位至鼎足的朝閣重臣也樂於與之來往。久而久之,陶弘景聲望日隆,宮廷內外,上至王公貴胄,下至一般庶民百姓,莫不欽慕他的才華。

儘管陶弘景在朝野內外享有崇高的聲望,但他本心並不樂仕進。於是在他37歲的時,脫下了朝服,隱居茅山,專心修道,完成由入世到出世的重大轉變。

2、上書《解官表》——道教盛行的大背景下,仕途坎坷的陶弘景選擇隱逸似乎合情合理

一面是隱居林澤野,生活清貧,一面是犬馬聲色,榮華富貴,出生於官宦世家的陶弘景是如何做出歸隱山林的決定吶?這都要從其所處的社會環境說起:

第一、時代風尚的影響。

南北朝是歷史上的分裂期,政權交替頻繁,時局動盪不安,戰爭連綿不斷,亂世求安是人們普遍的心理需求。此時,追求長生不死的道教逐漸為士族上層所認可、接受,並從民間走向官方。上層社會中信道者眾多,乃至出現了許多道教世家。受其濡染,陶弘景亦潛心鑽研陰陽五行、風角推算、方圖產物、醫術本草之術,對隱逸的生活十分傾慕。

第二、坎坷多磨的仕途遭遇

如果說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是一種吸引力,那麼坎坷多磨仕途生涯則成為了陶弘景隱逸的推動力。

宋順帝升明元年(477),廢帝劉昱被謀殺,劉準登基,是為宋順帝。錄尚書事蕭道成掌握實權,欲發動政變,篡權奪位。出於忠君和建立功業的熱情,年僅二十二歲的陶弘景第一次投身於政治鬥爭,他參加了司徒袁粲和劉秉等在石頭城起兵討伐蕭道成的隊伍,並與韓賁、糜淡三人共同起草了戰鬥檄文。然而,蕭道成勢力強大,討伐鬥爭很快失敗,袁粲、劉秉及其子均遭殺戮,混亂中,陶弘景僥倖逃脫。政治失敗的血腥慘痛,打擊了他,也警醒了他,欲通過政治上的“立功”而走向仕途的夢想由此破滅。

“元徽五年七月戊子夜,廢帝殞,奉迎王入居朝堂。壬辰,即皇帝位。”——《宋書·卷十·本紀第十》

四年之後,即建元三年(481),陶弘景的父親不幸被其妾害死,這給陶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他發誓“終身不娶”。三年服喪期滿後,按慣例,他應正式被任命官職,但齊武帝卻只授他為左衛殿中將軍。陶弘景這才幡然醒悟,知蕭氏並未解除對他的戒心。永明二年(484),清溪宮修繕落成時,陶弘景進獻《清溪宮頌》,博得齊武帝的讚賞。齊武帝有意要提拔他,卻恰逢其母病逝,丁憂三年再次失去了升遷時機。永明四年(486),服母喪期滿後,卻僅僅獲得了一個有虛名無實權的“奉朝請”。

石頭城政變慘敗、求仕的艱辛以及家庭的不幸,一連串的打擊使陶弘景身心俱疲,以致“於石頭城大病七日,自此形神大變”。身在朱門廣廈,雖能錦衣玉食,聲色犬馬,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官場又確實是一塊是非之地,或進或退,稍有不慎,則差舛纏身,禍患臨頭,甚至連身家性難以保全。相比較而言,隱居山野林澤,物質生活雖然清苦,但無案牘之勞形,無飛來之橫禍,足保生命無虞。何況訪名山,遊大川,求仙問道,還能陶冶情操、頤養心性呢。兩相權衡,陶弘景選擇退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慾往之心。望髙巖,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恆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祿,得輙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傳》

於是,永明十年(492),三十七歲的陶弘景上《解官表》,毅然辭官,入山修道,自此再未出仕。

3、隱而不仕——雖名聲在外但不侍其中主,堅定而過果決的華陽隱居先生

未隱居前,他汲汲於功名利祿,壯志難酬而處境窘迫。歸隱之後,反而聲名鵲起,成為超塵絕俗的髙潔名士,受人敬重。在最初隱居的五六,先後兩位帝王詔請其出山,皆未果。

“雖蕭蕭獨往,眇吵真貴,而親舊書驛,遠近參同,蓋未能抑絕 ”——《華陽陶隱居內傳》

1、拒絕了齊明帝的出山詔請

就在陶弘景隱居的第二年,即永明十一年(493),齊武帝駕崩,皇太孫蕭昭業繼位。一年後,齊尚書令蕭鸞獨攬大權,不久又相繼廢殺蕭昭業與繼立的蕭昭文,自立為皇帝,即齊明帝。蕭鸞即位後,大殺齊諸王,自知殺戮過重的蕭鸞,命陶弘景“東祈名山”三年,為自己消災祈福。祭山事畢後,蕭鸞欲敕迎他出居蔣山,但政局的動盪使官場外的陶弘景不願再置身於血腥腐朽的官場,不願再見殘酷野蠻的政治屠殺,

以詩作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婉轉地拒絕了蕭鸞的徵召。

2、謝絕了梁武帝的入世徵詔

蕭衍早年與陶弘景交遊時就慕其高風,在奪權的過程中又多次得到陶的支持,因而即位後對陶自是青眼有加,恩禮愈篤。對待陶弘景這樣身負奇能異術的得道高人,蕭衍自不願他就這麼整日煉丹修道,終老於山野林澤,

而是希望他能出山佐助自己治理天下。於是,蕭衍三番五次備厚禮,派人入山禮聘陶弘景。為了徹底打消蕭衍的念頭,陶弘景特意畫了一幅《二牛圖》送給蕭衍。畫中有兩頭牛,一頭牛散放於水草間,悠閒自得;另一頭牛則套著金絡頭,任人執繩驅使勞作。梁武帝看後,自是心領神會,知陶弘景欲效 莊子之老龜曳尾泥中,作逍遙遊,也就不再強邀其出山。

由此而可見,陶弘景的隱逸決心是堅定而果斷的,

然而,隱居就意味治生涯的終結,他真能實現“滅影桂庭,神交松友”的髙蹈之志嗎?他真能割捨下對蒼生、家國的憂慮情結嗎?顯然是不可能,否則“山中宰相”的稱號又是從何而來吶?

4、“山中宰相”——一身兩任,不受羈絆,無所掛礙的不隱不仕、亦隱亦仕的獨特角色

儘管悠然陶然的隱居生活逍遙自在,但陶弘景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自己能像張良那樣成就不朽之偉業。因此,當齊末宗室間為權勢名利而相互爭奪時,陶弘景便密切關注著時局的變化,思欲有所作為。

(1)大造輿論環境,助力蕭衍登基

永和二年(500)十一月,當他獲知齊雍州刺史蕭衍起兵反齊的消息時,似乎已預見“英主”的降臨,陶弘景即作“水醜木”歌,三字合而為“梁”,明示蕭衍封國之名,暗指“梁”將代“齊”,為蕭衍奪權制造輿論。

及蕭衍屯兵新林,陶弘景又令弟子假道奉表稱頌,以表擁護。蕭衍攻佔建康(今江蘇南京)後,陶弘景更是施展平生絕學,以陰陽五行,風角星算之術,援引圖讖,推演新王朝的國號,數處皆成“梁”字,隨即命弟子往建康進呈,蕭衍欣然受之。他不但證明了梁代齊為“天意”,且蕭衍登基選定“祭天吉日”並卜答“享國之期”。顯然陶弘景迎合梁武帝的一系列擁戴舉動,深得梁武帝的“敬重”,數次欲召其出山任職。

(2)身在林澤,心在朝堂,資政顧問,風頭無兩

然而,陶弘景雖然介入了蕭衍篡齊建梁的機密,但是他早已參透了政治鬥爭的玄機,決心不再捲入其中,自然數度拒絕了梁武帝的徵召。但這並沒有斷絕他的濟世之路。

“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南史·隱逸傳·陶弘景傳》

每每遇有徵討吉凶之類的軍國大事,蕭衍總是派人入山向陶弘景請教諮詢,對他的一言一語,奉為圭臬,言聽計從。每次接到陶弘景從山中捎來的書札,蕭衍也必焚香虔受。由於陶弘景的資料死佚嚴重,現已無法考實他與梁武帝徵答“征討大事”的具體內容,但僅從史載來看,似乎陶弘景真正充當了梁武帝的資政顧問。在呈給梁武帝的《上樑武帝論書啟》中,一口一個“臣”的自呼,而不是像隱士自稱“某”,

顯然他未完全視自己為脫離紅塵的方外之士。以出世之身做起了入世的事情,且朝中的達官顯貴無一人可與其爭鋒,故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

“時人謂為山中宰相。二宮及公王貴族要參候相繼,贈遺未嘗脫時”——《南史·隱逸傳·陶弘景傳》

結語:

在陶弘景歸隱山林四十三年的隱居生涯中,其內心所潛存的濟世之志始終不曾泯滅。一邊在山中修身養性,求仙問道;一邊又參預朝政,籌劃軍國大事,一身二任。

這雙重身份粗看無疑自相矛盾,殊不知這正是陶弘景的高明之處。選擇歸隱但又不與朝廷完全隔絕的生活方式,與世俗生活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既能修道養生,又能介入朝政,一舉兩得,而不受任何羈絆,無所掛礙。


歷史系老阿姨


陶弘景出身士族,經歷了宋、齊、梁三個朝代,學識十分淵博,琴棋書畫無一不精。不到20歲,就做了帝王的伴讀。後來雖然做了官,但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且當時南朝盛行佛教,陶弘景信仰道教受到排斥,迫於壓力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出走遠遊,最後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潛心修煉,繼續研究學問,不與世交。

由於陶弘景與梁武帝的關係非常親密,又極其信任,所以朝中的事務,仍常以書信的形式請他參與決策,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陶弘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十分喜愛醫藥學,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經歷也和葛洪有異曲同工之妙。受父親影響,陶弘景一生執迷道教的“神仙之術”,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

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山中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藥材,是天然的藥物寶庫。這對喜愛醫術和煉丹的陶弘景來說是絕佳的修行場所,所以陶弘景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


足下三尺


1、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歲的陶弘景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遠離塵世,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後移居積金東澗,潛心煉丹修道成為道士,並開創道教茅山宗。並遍歷諸多名山,訪求仙藥,自號“華陽隱居”,成為著名的道教人物。

2、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3、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詩雨花魂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南北朝時期上清派的一代宗師陶弘景。

年少成名

陶弘景,字通明,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藥物學家,文學家,道教宗師。歷宋、齊、梁三朝,我們中學時候學過的課文《答謝中書書》,便是陶弘景隱居時給好友的一封信,是南北朝時期山水小品文的佼佼者。

陶弘景從小喜愛鑽研道教領袖葛洪的《神仙書》,有修道之心,年少成名,琴棋書畫無不精通。尚未到弱冠之年,便被當朝宰相,後來的齊高帝蕭道成聘為侍讀。

歸隱山林

陶弘景雖然在朝為官,可他天性灑脫,不願意陷身紅塵之中,為俗世羈絆。終於在永明十年,他順從心意,掛印封金,歸隱山林。

那麼為什麼陶弘景會選擇句曲山隱居呢?

句曲山,別稱茅山,著名的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有“第一祖庭,第八洞天”的美稱。

茅山

句曲山的修道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帝嚳高辛氏展上公曾經在句曲山伏龍地修煉。到西漢景帝之時,茅氏三君茅盈,茅固,茅衷修道有成,居於句曲山,因此句曲山逐漸有了茅山的別稱。

句曲山位於句容,而句容正是三清山道教祖師,東晉道教領袖葛洪的家鄉。當年葛洪在句曲山隱居,採藥煉丹,寫出了《抱朴子》、《神仙書》等道教名著。

前面我們知道陶弘景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葛洪的《神仙書》,所以我認為,他之所以選擇在句曲山隱居,主要原因是,這是道教聖地,自己的偶像葛洪也曾經在此隱居著書。

葛洪

山中宰相

梁武帝蕭衍即位之前,陶弘景“援引圖讖,數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之”,因此取得了梁武帝的寵信。

梁武帝即位之後,“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屢加禮聘”,“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雖然陶弘景隱居深山,不願出仕,但每逢有國家大事,梁武帝還是會寫信徵求他的意見,這就是“山中宰相”的說法的來源。

不過後來梁武帝一心禮佛,陶弘景迫於壓力,在阿育王塔前受佛教五大戒,這就是後話了。


煮酒放歌


因為看透官場險惡和人世的混濁且深受隱逸思想影響。

1、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年),37歲的陶弘景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遠離塵世,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今茅山),後移居積金東澗,潛心煉丹修道成為道士,並開創道教茅山宗。並遍歷諸多名山,訪求仙藥,自號“華陽隱居”,成為著名的道教人物。

2、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3、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