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要極力維持歐盟?

吳帥澎


希特勒憑藉武力沒有統一的歐洲,如今的德國靠錢做到了,德國在歐盟內部說話分量很重,而且歐盟的存在促進了德國和歐洲的經濟增長,所以德國捨不得歐盟分裂。



二戰剛剛結束不久,各國對於德國仍然心存恐懼,擔心德國再次發動侵略戰爭。為了防止德國再次發動戰爭,必須從根本上管控重要的戰爭資源,尤其是煤炭和鋼鐵。

1951年4月18日,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西德簽署為期50年的《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1952年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隨後會員國數量逐漸增加,如今已經有27個會員國(英國退出),包括絕大多數歐洲國家。


從1990年6月起,歐洲多國簽署《申根公約》,消除過境關卡,使會員國間無國界,1995年3月26日,《申根協定》正式生效,歐盟國家儼然成為一個整體。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在歐盟內部說話分量極大,因為各國發生債務危機的情況下,能伸出援手的也就只有德國。在一些國際問題上,德國往往能夠代表歐盟的利益,如果考慮到德國背後的歐盟,相信各國都要賣德國面子,包括美國。

德國為什麼在一些國際問題上敢與美國對著幹,就是因為德國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歐盟的態度,美國可以不顧及德國的感受,但是不能不考慮歐盟其他國家的想法。

歐盟的存在可以促進歐洲經濟增長,一個是歐元,另一個則是歐盟各個國家之間暢通。

歐元可以直接在歐元區使用,具有良好的流通性,因此也逐漸成為世界性貨幣,目前歐元佔國際貿易總額的35%左右,僅次於美元,如果歐盟瓦解了,歐元的優勢也就隨之灰飛煙滅。

由於《申根條約》的存在,歐盟內部邊境關卡基本上都被拆除了,各國國家之間都可以免籤,如果歐盟瓦解,《申根條約》失效,各國之間重新變得封閉,不利於經濟發展。

誰都願意當老大,德國也不例外,只有在歐盟,德國才能感受到老大的感覺,在北約,美國才是老大。


視野新觀


歐盟一共有28個成員國,各成員國的國土面積加起來約有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5.125億,GDP總量17.278萬億美元,人均GDP33715美元,可以說歐盟是一個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國際組織。然而不管歐盟有多大影響力都無法改變一個客觀現實——歐盟成員國之間絕非鐵板一塊,這點在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的衝擊下表現得更為明顯,有的國家甚至放言要退出歐盟,英國更是直接付諸行動。有放言要退出歐盟的國家,同時也有堅決維護歐盟的國家——德國就是後一類國家的典型代表,那麼德國極力維持歐盟的目的何在呢?

從地緣結構來看:德國地處中歐,在歷史上長期面對來自東方的俄國(包括歷史上的沙俄、蘇聯和如今的俄羅斯聯邦)和西方的英、法等國的雙向戰略擠壓,而德國本身的國土面積並不大,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是真正的四戰之地。在二戰結束前德國這片土地一直是歐洲各路地緣政治勢力博弈的場所——先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各諸侯邦國內戰,接著又相繼捲入拿破崙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一戰、二戰,可以說在二戰結束之前德國從未實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德國為改變自身地緣環境所面臨的缺陷曾試圖以戰爭的形式完成歐洲的統一,然而現實告訴德國人:以德國的實力是無法壓制整個歐洲的,更無法與美、俄這樣的大國抗衡。既然以武力征服歐洲的模式已被證明不可取,於是德國在二戰後轉而開始嘗試以經濟紐帶構建歐洲共同體,使自己置身於共同體的保護之下。二戰後的聯邦德國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在1952年同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組成了歐洲煤鋼共同體,這一組織正是歐盟的最早前身。

從經濟利益來看:德國地處中歐的地緣格局儘管在歷史上長期處於軍事上的不利地位,不過在和平年代這樣的地緣格局倒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地處中歐的德國可謂是四通八達,可以同西歐的法國、東歐的俄國、孤懸海外的英國以及南歐、北歐等地展開廣泛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德國是歐洲的航空、鐵路、公路樞紐,幾乎全歐洲的物流都在此中轉。歐盟的存在使德國從經濟上與歐洲鄰國結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盟內零關稅,人才、商品、資本、服務自由流通,貨幣統一……到2017年連漫遊費都取消了。歷史上德意志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更多的只是一個地理文化上的概念,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之所以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在1871年強勢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打破了德意志各邦之間貿易壁壘,有了統一的市場。如今德國要保持長期穩定的繁榮更需要統一歐洲市場,這樣德國的工業競爭力才能最大化的展示出來,統一的歐洲市場對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和對外投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從政治利益來看: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和加害國在戰後一直受到嚴格的軍事限制,迄今為止儘管德國在經濟、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面早已是國際公認的世界大國,可在政治軍事領域不僅比美、中、俄三大巨無霸差得遠,比之作為歐洲另外兩個大國的英、法也有相當的差距。隨著德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德國自然也希望增強自身在國際上的政治軍事影響力,增強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然而德國要增強自身的國際話語權卻面臨兩大難題:其一自身實力有限;其二曾屢屢在公開場合為二戰罪行道歉的德國如果要謀求增強自身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極易引起二戰受害國的警惕。正因為如此德國才需要將自己置身於歐盟的框架體系之下,以歐盟集體行動的一部分為名介入到國際政治軍事事務中一方面藉助其他歐洲國家的實力以實現抱團全暖,以彌補自身政治軍事實力的欠缺,另一方面避免給外界造成德國是在重走二戰老路的印象。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多年來,德法英三國一直被譽為歐洲三駕馬車,足見三國在歐盟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如今,英國沸沸揚揚吵著要脫離歐盟,而德國卻極力維持歐盟,兩者由此形成了鮮明對照。

那麼,德國為何對維持歐盟不遺餘力呢?

以德國所在的歐盟所處的位置而言,歐盟夾在美俄兩大國之間,一直是兩者爭奪的對象。歐盟諸國雖是美國的盟友,但美國很少尊重他們,動輒對其內政說三道四,橫加指責;而近在咫尺的俄羅斯猶如一隻威猛的老虎,對歐盟虎視眈眈,不能不讓歐盟心有慼慼。

然而,一個團結穩定強大的歐盟就能對美俄兩國形成掣肘,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如果美國對歐盟過於苛刻,則具有歐盟領頭羊之稱的德國完全可以攜“異體同心”的法國帶領歐盟投奔俄羅斯,讓美國痛心疾首,後悔不迭;要是俄羅斯對歐盟非禮,便可加緊擁抱美國,這樣俄羅斯反而更加孤立。

這就不難理解德國全力以赴維持歐盟的緣由了。此外,德國也有其他考量,就是德國的大國情結。

德國在戰敗前很長時間內都是歐洲乃至世界有威望的國家,不論經濟、軍事還是科技、文化等都名列前茅,受到很多國家的尊重。然而二戰後被迫與美國結盟後,美國不僅強行駐軍,讓其成為半獨立的主權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中也沒有一席之地,一種失落感油然而生,總是揮之不去。

但是,維繫歐盟並在其中居於主導地位,就能彌補心靈的創傷,滿足大國的虛榮,就能與美俄等世界大國相抗衡,展示德國固有的卓爾不凡的一面。這從德國總理默克爾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美國總統面前的迥然表現可看出端倪,前者對特朗普不卑不亢,有時還怒目相向,後者對特朗普極盡討好逢迎之能事,奴顏婢膝十足。

由上觀之,德國極力維持歐盟是有著一定的考量的,不僅有著對美俄的顧忌,也有著德意志民族的歷史情結,更有著對未來殷切的期待。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這也是筆者曾經調查過的一個結果,當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為何德國要接納100萬難民的原因。二戰以後,德國與日本一樣放棄戰爭,致力經濟發展,就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德國經濟發展走在歐洲經濟發展前列。強大的德國經濟,就需要有大量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先進的支援。德國當年高速發展時,為了獲得大量的勞動力,就從土耳其引進了土耳其人作為勞動力,廉價的勞動力,使得德國產品有競爭力。但是市場除了傳統美國市場以外,德國還希望有個統一的大市場,這就是歐洲市場。


如果歐洲統一,就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這是過去沒有的,而德國既有廉價勞動力,又有技術,再有資金。這樣就可以在這個市場中獲得利益最大化。所以歐盟從開始的10多個國家,迅速過大,幾乎涵蓋了南歐,北歐,東歐,西歐的數十個國家,這其中良莠不齊,既有了統一市場的長處,也有發展不平衡。


德國在土耳其勞動力不在以後,又把眼光放在東歐的勞動力,但是歐盟的不穩定,雖然默克爾竭力維護,但離心力還是非常巨大,這樣默克爾就想到了難民,這些難民來到德國,他們接受過教育,經過培訓就可以成為熟練勞動力,如果歐盟還存在,這個大市場也就存在,這些勞動力就可以成為德國降低成本,把質優價廉的德國產品送到歐盟各地的利器,當歐盟不在,難民勞動力也保證了德國的競爭力。所以,德國這樣的強大經濟實體,是需要歐盟這樣一個大市場的存在,德國已經準備好所有經濟要素,只要市場存在,德國是最後的贏家。


橋本看日本


德國維持歐盟的目的,其實和當年德國發動一戰和二戰的目的是一樣的,那就是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爭奪歐洲的控制權。在這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德國,從未停止過的雄心壯志。

在德國人看來,如果自己想要崛起,就必須要把歐洲都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只有達到這個目的,德國才能夠有機會從一個地區性的強國,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

歷史上的歐洲各國,從未停止過對歐洲霸權的爭奪,因為他們只有成為了歐洲的共主,才有機會稱霸全世界。

在歐洲歷史上,普魯士人、高盧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曾經爆發過長達數百年的戰爭,甚至有的一場戰爭就能持續上百年(英法百年戰爭),他們之間既有對抗的關係、又有合作的關係。

而他們發動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歐洲大陸的宗主權,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因為只有拿到了這個榮譽,才可以被其他歐洲諸侯國承認,並最終擁有大義上的名分。

在這個問題上英、法、德三國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在這一系列的對抗中,法國和英國都曾經成功過,在一段時間裡成為了歐洲的共主,比如法蘭克皇帝查理三世、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以及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有實無名)。

在這場歐洲霸主爭奪戰中,德國人同樣是不肯示弱的,雖然直到19世紀末期,普魯士人才完成統一,建立起德意志帝國,但是這個國家在完成統一之後,同樣走上了爭霸歐洲的道路。

德國維持歐盟的存在,是為了從政治領域將歐洲聯合起來,而完成這一任務的德國,也必然會成為歐洲的領導者。

二戰結束的根源,從表面上看,是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打敗了以德國為首的軸心國,但實際上仍然沒有脫離普魯士人、高盧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三方爭奪歐洲霸權這一核心問題。

因為儘管美國是一個美洲國家,但是這個國家仍然要歸屬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家圈中,而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美國人之所以要在二戰結束之後,在歐洲推動馬歇爾計劃和建立北約組織,實際上也同樣是在謀求對歐洲各國軍事、經濟領域的滲透。而美國也確實是在完成了對歐洲的整體掌握之後,才一躍成為世界級的霸主。

如果馬歇爾計劃以及組建北約聯盟,只是單純的經濟援助和軍事聯盟的話,歐洲各國怎麼可能會如此的抵制?就是因為美國推動這兩個計劃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對歐洲各國經濟、軍事領域的掌控,所以才會被歐洲各國長期消極抵制。

從這個角度思考馬歇爾計劃的話,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歐洲各國,比如像法國、德國會在戰後放下恩怨聯合起來,抵制馬歇爾計劃,並且在經濟恢復之後就成立了歐共體和呼籲組建歐洲軍。

為什麼是德、法聯合組建歐盟,而不是與英、法或者英、德聯合組建歐盟,其實就是這個道理,組建歐盟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歐洲從盎格魯.撒克遜人手中獨立出來。在這一方面,德國人也是有自己的心思的。

因為德國與法國聯合是連弱抗強,等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勢力離開歐洲之後,德國人才有機會與法國繼續爭奪歐洲的領導權,而如果德國人如果倒向了美國,那麼他是沒有實力和機會去和美國爭奪歐洲領導權的。

所以今天的德國為什麼每年要拿出大量的資金,來維持住歐盟的存在,去支援歐洲比較貧弱的國家,實際上就是在給自己買“選票”,因為德國人已經通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敗績,認識到了光靠戰爭是統一不了歐洲的,德國人取得歐洲領導權的唯一辦法,就是從政治角度來獲得歐洲各國的支持。


落下m


東亞大國千年統一,國人無法想象歐洲各國的困頓。想象一下,在中國如果每一個商品過境每一個省都要按外貿對待,將會失去什麼?

歐洲各國深受其害但無能無力,為此德國、法國都為歐洲統一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歐洲大陸統一併不是那麼簡單的。

為了統一歐洲大陸,戰爭不計其數,多少代歐洲政治家為此殫精竭慮。二戰之後,煤鋼共同體開始,一步一步走到了現在的歐盟,共同市場、一個聲音、歐洲的大企業,都成型了。接著是行政、軍事的統一。

事實統一的歐洲大陸對英國和美國是揮之不去的噩夢。統一的歐洲將使英美的平衡外交玩不下去,他們將像日本面對中國、俄羅斯一樣,成為孤懸海外的不重要國家。

德國、法國、英國、美國、俄羅斯,是這個大棋盤裡的主要玩家,各方博弈生死攸關。


言值爆表的榮哥


歐盟是德國大國雄心的展現,有了歐盟的存在,德國至少是看到了統一歐洲的希望和可能,歐盟是德國的政治工具,德國在歐盟有絕對的話語權,德國是歐盟的大家長,只要歐盟存在,德國就是在表面上完成了對歐洲的統一。

德國一直夢想統一歐洲,德國發動一戰,二戰試圖統一歐洲,但最後以失敗告終,德國用武力不可能統一歐洲,現在德國經濟強大了,德國是全球經濟大國之一 ,德國要用經濟力量統一歐洲,歐盟就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德國用經濟的紐帶把歐洲捆綁在一起的。

從經濟的角度看,德國確實是用歐盟的體制把歐洲統一了,但歐盟只是鬆散的結合體,和歐洲統一的概念相去甚遠,德國對歐盟的執著和維護更像是德國的一廂情願。

德國人的思想過於固執和偏執,德國人沒有明白,德國用武力統一不了歐洲,那德國單憑強大的經濟實力也一樣不可能統一歐洲,只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保障,才能完成統一歐洲的大業。

事實上現在的歐洲已經統一了,但不是德國統一的,是美國人把歐洲整合統一了,美國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統一了歐洲,現在的歐洲是美國的歐洲,不是德國人的歐洲。

德國人已經不可能統一歐洲了,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德國再強大的經濟實力,在美國眼裡也只是鄰家的土豪紳士,是給美國經濟不斷輸血的鄰家土豪,美國每到經濟緊張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鄰家土豪,德國。


松間山水畫



自從羅馬帝國崩潰之後,歐洲就陷入了碎片化的分裂狀態,到今天,歐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國土面積和人口規模,實際上就只能相當於中國一個省。因此,重新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是許多歐洲民族國家的夢想,但這個願望最強烈的不是別人,就是德國。

還在康德的時代,德意志還只是一個地理名詞,還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的時候,德國人就是最熱衷於討論歐洲統一的,比如康德就曾經寫過一本永久和評論,這個永久和平其實也就是反映了德國人通過統一來結束歐洲的分裂混戰局面的願望。

更為現實的歷史需要則是,在德國終於完成國家統一,成為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的時候,德國雖然在工業上發展迅速,很快就成了德國第一經濟大國,但德國卻發現,要更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資源和市場都已經被英法瓜分完了,德國來晚了。


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廉價資源,也需要更多更大的消費市場,能夠提供這樣的資源和市場的只能說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而這時候德國卻已經趕不上趟了。所以,隨著德國經濟上的崛起,德國也越來越需要突破英法對自己的限制。

要擺脫這個困局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由德國主導來建立一個超越民族國家體系的超國家聯合體。而在當時,德國能夠拿出的辦法,也就只有戰爭這唯一的辦法。為此,德國不惜先後發動了一戰和二戰,但結果卻都是以慘敗告終。如果說一戰還是不敗而敗,那麼二戰則是徹底的失敗。

戰爭結束後,德國成了全歐洲的罪人,本來想著通過戰爭統一歐洲,結果卻是德國的戰爭給歐洲各國各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無法抹平的傷痛。德國終於不得不承認,此路不通,戰爭並不會給德國帶來歐洲領袖的地位。

也是在二戰結束後,由於冷戰的迅速到來,德國作為對抗蘇聯的前線,又有了扶持的價值,所以二戰結束後沒幾年,德國就成了美國的援助對象,而且很快就恢復了德國歐洲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而更進一步的則是,在美國的支持下,德國與法國主導成立了歐洲煤鋼聯盟,也就是歐盟的前身。


歐盟成立和歐元區建立,德國都是主導者,也是最積極的。這不僅是因為德國有推動歐洲統一的歷史傳統和願望,更是因為德國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在法國和英國經歷去工業化之後,德國已經成了歐洲工廠,德國的發展更加依賴統一的歐洲市場。

歐盟和歐元區成立後,德國也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但因為歐元區和歐盟並不完全重疊,歐洲有了統一的貨幣,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所以德國雖然是歐元區的支柱,但卻無力對其他成員國進行財政上的約束,最終演變成了歐盟債務危機。

現在的形勢也依然是這樣,德國希望能夠主導和推進歐洲走向更進一步的統一,歐洲國家能夠讓渡一部分主權給歐盟,但其它國家卻並不願意,尤其是小國家,他們更希望保留自己的獨立自主地位,以免完全受制於德國。也因此,一些歐洲國家和歐洲人將默克爾視為希特勒。


蕭武


一:政治原因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及戰敗國,既不是常任理事國,本土至今還被駐軍,其政治影響力很低,歐盟是法德兩大核心,德國可以憑藉在歐盟中的地位來擴大自身的話語權,為自己謀求大國政治地位,進而發揮對世界的影響力,歐盟一旦解體,法國好歹還有常任理事國和“非洲憲兵”的影響力,德國就什麼都沒有了,德國不可能甘心扮演一個純經濟強國的角色。

二:經濟原因

德國在歐盟經濟獲利最多,由於在統一的歐盟市場內部關稅為零,德國可以憑藉強大的製造業實力獲得貿易優勢,如果歐盟解體各國關稅自定德國產品優勢就有限了。歐盟一旦解體歐元就會消失,而歐元只是原德國馬克的擴大版,為德國所控制,歐元體系本質上是德國版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德國通過控制歐元讓歐元貶值給本國產品出口提供有利條件,而貶值的後果由整個歐元區一起承擔,德國國內的貨幣風險就被分散了,由於是在歐盟這個大框架下也不用太擔心被指控為“匯率操縱國”。通過在歐盟的話語權還可以制訂有利於自身的政策,比如日本汽車競爭力很高,歐盟為了壓制日本汽車在區域內的競爭力,提高進口關稅,使日本汽車的競爭優勢下降,相信德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滅法者


很簡單啊,德國做的就是當年美國和蘇聯做的翻版。利用歐盟統一市場,德國傾銷自己的工業品,同時可以極優惠甚至控制很多國家的資源來喂自己。

特別是東歐鉅變後的國家,大部分都經歷了去工業化,被西歐資本掠奪。這些國家只剩農產品,資源和勞動力。德國本國勞動力成本高,東歐國家就出賣廉價勞動力積累內部資本。

只要經濟面好,整個歐盟都會顯得興興向榮。可一旦出現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債危機,大國自顧不暇,小國只能遭殃。

這就體現出歐盟另一個好處,就是德國只需要傾銷商品來餵飽自己,不用對其他國家起到幫扶義務。當然肯定有人說幫了,那點幫也叫幫?簡單的舉例就是如果沒有江蘇廣東的財政轉移到中西部,很多省份經濟不會好。

正因為歐盟畢竟只是個國家聯盟,沒有更高一級的中央集權政府,實際上導致歐盟成為所謂的三駕馬車(現在是兩架馬車)施加內部霸權的機構,大部分弱國用資源和市場餵飽強國。

結果就是當歐債危機爆發,因為希臘等國沒有貨幣主權,不能通過增發貨幣緩解危機。就只能問歐盟央行借,用啥做抵押,主權唄。央行拿主權有啥用,最後不都是被法德用了。所以能看到在討論借不借希臘錢的時候主要是德國這些大國拿主意。

這就是金融資本時代的玩法,換到產業資本時代,就是納粹侵略,更隱性。所以德國不會離開,利益太大。離開就只能像日本一樣或者依附美國,或者依附俄國,至於法德報團還不足以挑戰這兩國,否則歐盟早替代北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