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一下《三國演義》,你會怎麼說?

古今譚


人之所以覺得看電視有趣,在於他可以在有限的時間看到一段歷史,一個人物的興衰榮辱。在那麼一瞬間就成為了這個虛擬世界的主宰者。三國看過了3遍了,每一次看心境都有很大的反差。初中看覺得爽,高中看覺得睿智,大學看覺得不容易。要真的讓我用一句話來說出對於三國的理解,我想說:生於本心,志存高遠,力求盡善,爭做完美,成於機運,英姿颯爽。奈何現實,滄海一粟,芳華以逝,榮辱不驚,慨心自帶,歸於宇宙。以史為鑑,現在依舊是個讓人淚奔的時代,是個讓人成就的時代,莫讓情結束縛了自己,苦於不甘,抓住眼前的,選擇與放棄並存,這是成人的自由也是困惑。追求了,抓住了,放開了,成長了,有後悔,莫回頭。三國作為中國四大名著名副其實。


路、一直都在


三國殺,殺!殺!殺!



天下熙熙皆為殺來,天下攘攘皆為殺往。不是殺人,就是被殺;不是在殺人,就是在殺人的路上!




曹操是也!殺董卓,殺呂伯奢,殺袁紹,殺袁術,殺劉表,殺呂布;殺許攸,殺荀彧,殺楊修,殺孔融;殺馬超,殺韓遂,殺劉備,殺孫權,等等等等,不一而是。




即便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不也是“除了放火就是殺人”嗎?即便是做了許多別的事,那不也是為六出祁山做準備嗎?不也是在殺人的路上嗎?

少帝死了,何太后死了,唐妃死了,十常侍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孫堅死了,孫策死了,周瑜死了,等等等等,哪個又不是因殺而死。




整個三國,芸芸眾生,就兩種人:一是殺手,一是被殺的目標。儘管有許多人不親自下手,但也是殺人者的幫手。這叫合謀,合夥,法律層面上也是殺手。



“青青子衿,悠悠吾心。只為殺汝,沉吟至今!”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人頭蟻蟻,卻殺不盡。”

“出師未捷身先死,化作厲鬼斬汝身”

“生子當如孫仲謀,笑看敵頭墜紛紛”。

“赤兔馬,萬戶侯,自古富貴險中求”

殺得酣暢淋漓,殺得理直氣壯。

殺!殺!殺!


豹眼看歷史


東漢末,皇綱落,內侍篡,外戚悍,可憐屠戶掌乾坤,身死閹患敗漢家,四世本初好浮誇,外引豪強霸京畿,十八諸侯屯虎牢,迫走董卓焚洛陽,孟德經營得天助,世家黃巾紛踏來,趨走玄德滅奉先,官渡一戰勝袁紹,彈指之間四五載,獨得華下四五州;看似天下事已定,無奈天公不忍曹,中山王后玄德起,屢敗屢戰苦心詣,六投諸候為門客,只為重振漢家威,三顧茅廬起臥龍,東接孫吳戰赤壁,三江寮兵火勢猛,自此曹氏失天機,南爭北戰出西川,三分天下得荊益;只恨漢氏氣數盡,白衣渡江武帝薨,火燒連營七百里,昭烈託孤白帝城,臥龍昇天平南蠻,七出岐山尺寸功,子夜星墜五丈原,幻麟獨支蜀漢危,怎奈左右無所用,蒼頭老卒為先鋒,九伐中原空耗國,鏡花水月一場空;司馬狼顧奪曹權,士載險渡陰平關,無能阿斗縛白綾,二士爭功皆故亡,樂不思蜀獨安樂,自此三分變二雄;孫氏江東本客將,王權指掌依豪族,四任都督不得以,大帝逼死柱南天,權因朝中多內亂,東吳盡失天下機,待得蜀漢滅亡時,孫皓自棄五世姻,焚斷鐵索開江境,三國盡歸司馬家。


咬丨人


真品三國,不看演義。我才疏學淺,道不出“精髓”,但熟讀《三國志》,卻能羅列“因素”。

話說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最後“過濾”出“三強”:

曹操擁有“天時”——曹操世代為漢官,又“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謂“天時”。

孫權擁有“地利”——孫權獨居江東,有險可據,是謂“地利”。

劉備擁有“人和”——本來劉備就具有皇家血統,人們視之為“正統”。又有“桃園三結義”的鐵桿兄弟輔佐;再加上逃亡途中不願放棄10萬老百姓。此謂“人和”。

這樣誰也滅不了誰。就各自稱霸一方,“三足鼎立”吧!

“後三國時期”———

蜀國劉禪樂不思蜀,是個扶不起的阿斗;吳國後人也沒有出現傑出的人才;唯有魏國老將司馬懿奮戰到七十多歲。

文章最後要為司馬懿”鳴屈”:世人皆曰“天下統歸司馬懿”。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司馬懿只是通過政變架空了皇權,但並未稱帝。所以司馬懿只是“奪權”,但並不是“篡位”。

最後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炎篡魏稱帝,建立了晉朝。

好了,我的故事就講完了。其它一切的一切,都在其中。

謝謝大家!講得不好,請大家原諒!



衡陽泉湖人


一句話就是:一輩人的爭奪,歷史長河精彩的一瞬,順應民心,縮影天下。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編撰的,內容十分精彩,它是歷史長河中精彩的一瞬,是整個魏晉南北朝大插曲中的一部分,它比歷史上的那段時期更加精彩!

我們都知道,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多少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起義這種事情此起彼伏,各方豪強分割地盤,長達多年戰亂,朱元璋剿滅諸多敵人,推翻元王朝,建立了明王朝。

這個時間百姓無家可歸,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的他也在思考,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於是就針對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我們看整個《三國演義》的走向,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其間湧現出許多優秀的人,如諸葛亮,如趙子龍,如曹操……

一個個鮮活的形象飛躍紙上,歷史也正是因為他們而如此精彩!







煙花繁華看火花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雖然和真實的《三國志》有些許出入,但確實是太精彩了!

《三國演義》寫的是:

漢末時期自十常侍作亂,黃巾起義開始,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從這一刻,各類英雄人物粉墨登場,群雄逐鹿,譜寫出一篇篇壯麗的詩篇,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三國演義》之所以精彩,全在於一個“謀”字!無論是從最開始司徒王允的美人連環計,還是曹操挑撥馬超和韓遂火併的“離間計”,亦或者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描寫的都是大量的爾虞我詐,陰謀陽謀!縱觀其他歷史,比如《隋唐演義》,大多數都是以堂堂正正的將軍對壘為主,真如三國般如此勾心鬥角的還真少之又少!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演義》中除了那些陰謀陽謀外,還有很多很多的“情”!

長坂坡之戰,趙雲在敵軍中七進七出救出阿斗!而之後劉備一句“為你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在感動之餘也讓趙雲為此戎馬一生,為蜀漢奉獻所有!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從東漢末年開始天下分解,然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分天下,最終的結局還是天下一統!這就是一條不可逾越的規則!

《三國演義》也一樣,無論什麼時候,戰亂最終受苦的還是老百姓!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瀚海說史


若要讓三國人物看到《三國演義》,第一個紅眼的應該是孫堅:各位朋友,斬華雄的那個人是我才對啊!別看書上寫得我敗給了華雄,其實我從小智勇雙全,小小的華雄,怎能是我江東猛虎的對手!

文質彬彬的魯肅一拱手:朋友們,我魯肅可不是膽小如鼠的人,單刀赴會,我的一番言語說得關羽同志啞口無言,您沒看到,面如重棗的關羽那次臉紅的頂上兩層重棗了。

孫權捋一捋頜下的紫髯,看了一眼諸葛亮:孔明先生,草船借箭的故事,連小學生都知道是您乾的,這個您應該澄清一下吧?

諸葛亮搖著羽扇:“這個不能怪我啊。小陳(陳壽)在《三國志》裡記載的清清楚楚,都怪小羅(伸手一指旁邊的羅貫中)太調皮了,連趙雲的“空營計”,都經過一番整理,安排給了我,我也不好意思反對,就這麼寫吧!”

羅貫中笑嘻嘻的看了一眼眾人:各位啊,我寫的是小說啊,文學嘛,都需要點虛構成分,你們看現在那些寫小說、寫劇本的,有幾個照搬歷史的,抗日戰爭在中國才過去幾天啊,你看被作家們寫得,跟武俠小說似的,簡直要趕上《西遊記》、《封神演義》了。”說著,又看了看旁邊一直墨不作聲的陳壽“陳老師寫得雖然是歷史,但在我的《三國演義》問世之前,有幾個人讀過《三國志》呢?經過我的一番藝術加工,各位足可留芳百世了。作為一個後生晚輩,我對得起各位了吧!”羅貫中說完,現場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杏林帥哥


一句簡單的話概括: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開篇點明瞭天下興亡,國家歷代更替這一歷史現象的必然規律。羅貫中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演繹到《三國志》中,成就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名著,為我們揭開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戰爭畫面。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金戈鐵馬,問鼎天下。時勢造英雄。誕生了無數個慷慨悲壯,蕩氣迴腸的英雄事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英雄智士早已作古,如過往之雲煙。

明朝的三大才子之首,狀元楊慎,作了《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羅貫中作為了開篇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江山至今依舊美麗如畫,而當年的英雄豪傑卻隨著大江滾滾東流,一去不返。不由得令人萬千感慨。感慨人和事物的變化無常,分合無定。

猶如蓮花不著水,也如日月不住空。蓮生於水,不執著於水,出淤泥而不染,入濁世自心淨。日月當空不住於空,光明普照大眾。人生是一場修行,不執著於任何事物與時間流逝,應活好當下每一個過程。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意無留,望天上雲捲雲舒。恬然自在,生也欣然,死亦無憾。

人生苦短,何能強求?

是非成敗皆成過往,心境灑脫豁達,一切,都付笑談中。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道法自然68800240


“爾虞我詐是三國。”我想用這句簡單的話來概括《三國演義》。因為在《三國演義》中只有“爾虞我詐”至始至終貫穿其中。其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就是爾虞我詐的集大成者。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是大家熟悉的一句俗語。為什麼少不讀水滸,因為水滸裡面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場面非常殘暴,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而三國,裡面充滿心機,充滿明爭暗鬥、陰謀詭計、爾虞我詐,充滿人間最陰暗的一面,爾虞我詐不應該是老人應有的心態。這句俗語,也足見三國中是何等的爾虞我詐。



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典故中,無不衝斥著爾虞我詐。如六出祁山、草船借箭、空城計、煮酒論英雄、七擒孟獲、三氣周瑜等等,無不把爾虞我詐演義到極致。



所以,我認為“爾虞我詐是三國”這句簡單的話最能概括《三國演義》。

最後我想補充一下。《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有出入,和真實的歷史有出入。不過既然是演義,就要有戲劇性才吸引人,所以和真是的歷史有出入可以理解。


論道天下時勢


《三國演義》有“三絕”:

諸葛亮智絕,關羽義絕,曹操奸絕。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政治傾向是擁劉反曹,維護封建正統。所以作品在塑造的人物形象時,情感鮮明。

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關羽義薄雲天,雖敗走麥城而死,死後也有“關帝廟”;曹操即使是當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但因其與封建正統相悖,所以一直是“花臉奸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