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康姓的發展過程

康姓,主要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商紂王后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平定。之後,便大規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治,並改封康叔為衛君,建立衛國,故又稱衛康叔。康叔把衛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死後諡號是“康”,其後便以諡號為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諸侯,建同姓”,起中國“封建”之始時。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內康國,所以得名為康叔。當年周武王克殷紂,以殷餘民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位比諸侯,以奉其先祀不絕。因武庚未盡服,恐怕他將來乘機作亂,武王就令兩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為祿父相,以治殷。

周武王駕崩後,年僅12歲的周成王繼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輔政。管、蔡懷疑周公擅權,聯合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伐滅。之後,周公看到對殷商遺民的統治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理由很明顯,這些殷商的遺民,內心未必認同姬周,如果對他們的處置不當,很可能會引起叛亂,豈不是後患無窮!周公最後決定,把這批殷商遺民交給當時素負賢名的康叔去統治,並且改封康叔為衛國國君,侯爵。

後來,康叔至衛,按照周公的教導,把過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動的殷民處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敵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聲譽日隆,到周成王長大親政之時,並且被舉用為司寇,權位高於其他諸侯。他逝世後諡號是“康”,其後便有以諡號為氏,或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氏正宗。

康氏的第二個受姓祖先是劉康公,姬姓。

東周周頃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時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於劉累古封地劉城,諡號康,史稱劉康公,其後有劉氏,也有支系姓康者。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經有2600年的歷史。

源流二

源於子姓

戰國時宋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東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為氏,現在廬山康王谷。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康氏家訓玉璧——聖軒文創出品


源流三

源於陰康氏

應劭的《風俗通》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後,周有陰不佞。”陰康氏是傳說中女媧的後裔,曾在今陝西商洛一帶建立陰康國。後來,陰康氏演化為“陰氏”和“康氏”。

源流四

源於康居

康居(康國),以國為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成帝時,康居遣子侍漢,貢獻。然自以絕遠,獨驕慢,不肯與諸國相望。” 但漢庭因為“其新通,重致遠人。終羈縻而未絕。”以上記載明確地說:西漢成帝時,康居國曾遣子入漢,而且此後雙方還交流不斷。最早記載康姓的史書,後《梁書》卷一八《康絢傳》亦載:“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此條不僅繼承上說,且更具體地指出:後留於河西,以國為氏。

源流五

源於匡易康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後下詔天下避諱,令“匡”氏改為音近的“康”氏。雖然在宋末以後,有部分支系陸續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還延續著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廬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於泰和(古西昌)成為匡易康氏的第二個發祥地,是廣大匡易康氏的嚮往之地。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亦稱朱勒豁得氏,世居科爾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Jorgut Hala。所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爾奇特氏,亦稱主兒乞氏、主兒勤氏、月兒斤氏、禹兒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部落名稱,是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其是女真人,達斡爾民族亦有該姓氏,滿語為Jurk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⑶.蒙古族瑚爾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陳蒙古巴爾虎氏、亦稱胡拉特爾氏,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滿語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爾拉特氏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後代多冠漢姓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流七

源於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哩部族人,滿語為Heseri Hala,取部落名為氏,世居都英額地區(今遼寧清原英額門)。滿清開國初,其祖赫舍哩·碩色歸清,隸屬正黃旗滿洲,精通滿、漢、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滿、漢、蒙文字,由頭等侍衛歷著戰功,受世祖章皇帝之託顧命為輔政大臣,受一等公,諡文忠。

⑵.滿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稱亦卡爾他吉爾氏、卡勒塔基爾氏,滿語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爾哈赤時期就有陸續歸附後金的(比如遼寧省鳳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現在姓康,就是努爾哈赤時期投奔來的)但主要還是在皇太極時期入的八旗。

⑶.滿族額勒赫氏,滿語為Elhe Hala,滿族姓氏,漢義“平安、康泰”,世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愛琿(今黑龍江黑河愛琿鎮)、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康氏、安氏。

⑷.滿族康錫哩氏,滿語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遼寧桓仁雅河鄉附近),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⑸.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⑹.滿族滿族卡宜氏,滿語為Kay Hala,以祖名為氏,原屬於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駐防鳳凰城,分隸正黃旗和正白旗下,隸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隸正黃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兩個字“卡宜”為姓,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⑺.滿族康儀理氏,滿語為Kangyili Hala,亦稱康吉里氏,漢義“苗條”,世居費爾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處),後多冠漢姓為康氏。

源流八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土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康氏,世代相傳至今。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康氏家訓絲綢卷軸——聖軒文創出品

遷徙傳播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後裔!

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康氏文化竹簡——聖軒文創出品

人口分佈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佈在河西走廊的地區(今甘肅省境內)、其後分佈陝西、河南、山東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帶。至秦代,康姓開始向西、或向東繼續繁衍播遷,以致後來在陝西(京兆郡)、山東(東平郡)兩省形成了早期康姓兩個大的族派。

魏晉之際,又有河西康氏遷入藍田(今屬陝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遷始於三國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遷到江蘇、浙江一帶。唐玄宗時有靈州人(今寧夏靈武縣)康植封天山縣男(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其孫康日知,舉家南遷浙江省紹興縣定居。

北宋初, 蔚州人(今河北蔚縣)從徵入蜀,後定居四川;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佈地更為廣泛。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大陸是第七十五大姓,在臺灣為第七十九個大姓,以屏東、嘉南等地為最多。現臺灣的屏東、嘉南、臺北、苗栗、臺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臺灣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蹤跡,可謂遍佈臺灣的每個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3%。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中華姓氏 百家姓丨康姓 姓氏來源  康氏宗親會紀念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