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匈奴為什麼不殺被俘的漢將?

tmmldjh18


一般主將才會被俘虜。

不厲害的士兵,無名小卒之類的人,早就被殺死在了戰場上。那麼為什麼漢朝的將軍在被匈奴俘虜後,他們不把漢將給殺了呢?

因為漢將是人才,他們對漢朝的軍國大事瞭如指掌,有了投降漢將的協助,以後他們再攻打漢朝的時候,就更容易一些。

所以,像他們這種被俘虜的高級將領,都是匈奴爭取的對象。

只有那些誓死不投降的將領,匈奴才會把他們給殺死。能投降自己,並且被自己所用的,當然就留著為己所用了。

大家都知道的漢朝時候的李陵,他投降匈奴就是逼不得已的事情。

因為他是在兵力和匈奴不對等的情況下,殺死了數倍於自己的匈奴,然後打了敗仗,不得不被匈奴給俘虜的。

再加上有小人嫉妒他的軍事才華,給漢武帝告了李陵的黑狀。說李陵不但投降了匈奴,還提匈奴練兵。

就這樣李陵有家回不去了,他本來是想先投降匈奴,然後再找機會逃到漢朝去,繼續給大漢王朝效力的。

可是,漢武帝一怒之下,把李陵的一家老小所有的人,全部給處死了。

你說這種情況,他即使想回去,也不敢回去了。

可以說他的整個家族都被漢朝給滅了的,你說就個人感情而言,他是不是會恨漢武帝呢?

至於匈奴為什麼會給他們娶匈奴的女人為妻,這也是拉攏降將的一種手段。

因為他們一旦結婚生子,他的後代兒女當中,就有匈奴的一半血統了。有了兒女在匈奴生活,也就等於是把降將們給捆綁住了。

降將們娶得妻子越多,生的兒女越多,匈奴的首領當然也就越高興了,這說明他們已經是鐵了心在匈奴生存下去了。

所以,他們會用各種手段拉攏投降的將領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自己所用。

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他只是生活在了匈奴的地盤上,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投降過匈奴,他的心裡一直都是效忠於大漢的,正是因為這樣,他在匈奴的待遇才不好,人家才讓他去天寒地凍的地方,去牧牛牧羊。

就是這樣屈辱的活著,蘇武還活了很多年的,他到死都沒有被匈奴給說服,出賣漢朝,為匈奴效力。

李陵做降將的時候,正好蘇武也在牧羊,兩個人在異鄉也是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們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喝酒擼串,當然了匈奴單于一直都想讓李陵說服蘇武,但是,蘇武見了李陵絕口不讓他提投降的事情。因為他從始至終就沒有投降的心。

不僅僅是匈奴對漢朝的降將這樣,漢朝對匈奴的降將也是如此。

只要投降漢朝的將領們,都會被漢朝給封為侯,當然了這都是漢景帝時期的事情了。

因為匈奴人驍勇善戰,用他們為自己效力,去讓他們匈奴人打匈奴人,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這就是兩國交戰的時候,對降將的一種處理方式。主要的目的,都是想讓對方為自己所服務。


史學達人


匈奴在俘虜漢朝將領的時候,確實很少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抓住了張騫,沒有殺他,單于還把女兒嫁給他。這也導致張騫最後在匈奴老婆的幫助下逃脫,前往聯繫大月氏夾攻匈奴。可以說,匈奴厚待張騫,其實是“養虎為患”。 而且匈奴這樣做,還不是一次兩次,比如李陵、蘇武這些人,抓起來後,都是很厚待的。

(匈奴的進攻)

那麼,匈奴為什麼總是很厚待漢將呢?

一、匈奴仰慕漢文化,對漢人貴族很尊重。

匈奴生活在嚴寒貧瘠的沙漠、戈壁地區,環境條件十分艱苦。而且,匈奴沒有開化。因此,他們對漢文化其實是非常仰慕的,對漢人貴族也是很尊重的。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會說,既然匈奴仰慕漢文化,尊重漢人貴族,他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南下侵略呢?其實,匈奴之所以要南下侵略,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他們生活在天寒地凍土地貧瘠的地區,他們缺少糧食,缺少布匹,他們也不能總是吃肉披羊皮啊,對漢人那種精美的食物和衣服也是很羨慕的。一般情況下,他們也會通過和漢人做生意獲取這些東西。但是這會很受限制,沒有直接搶劫來得快捷。而且,戰爭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與他們打獵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常常會採用搶劫的方式,解決他們生活的缺乏。

匈奴仰慕漢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們雖然不斷和漢人作戰,但是他們的單于又多次求娶漢人公主,以娶到漢人公主為榮耀。希望通過娶到漢人公主,不但能得到漢人的支持,而且能獲得更多的財物。

當匈奴抓到漢人將領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的心理。所以也比較厚待漢將。

(求娶漢人公主)

二、匈奴希望厚待漢將,拉攏漢將投降。

如果在戰場上,有非常多的漢將投降,對漢人的打擊是比較大的。

而漢人皇帝當然是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所以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後,雖然有司馬遷等很多人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投降是假投降,目的是“將以有為”,也就是做內應。但是漢武帝還是不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畢竟這樣的事情發生得越多,對漢軍在意志上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所以,漢武帝毫不客氣是誅滅了李陵全家,而且還因此對司馬遷實施了腐刑。

其實,不光是匈奴人,漢人也經常這麼做。漢景帝的時候,當時有五個匈奴將領投奔過來,漢景帝立刻決定封這五個匈奴將領為侯。因為這件事,宰相周亞夫還和漢景帝鬧得很不愉快。周亞夫認為,這種投降變節的人是沒有人格的,不應該封他們為侯。但是,漢景帝卻認為,這是拉攏匈奴將領投降的很好的方法,不同意周亞夫的建議,堅決封侯。

(飛將軍李陵)

三、匈奴與漢人同宗同源,匈奴希望獲得認可。

匈奴族與漢族雖然非常敵對,但其實他們是同源的。司馬遷在《史記》上也做了這樣的記載。匈奴是夏朝滅亡以後,有一支王族逃到北方,在北方生活繁衍,從而發展起來的。

如果從中華民族的根脈來看的話,匈奴其實還是最接近於根脈的。畢竟他們是從“諸夏”延續而來的,而中原的漢朝則經過了多次的交融。正因為這一點,使得匈奴對自己和漢族有一種祖宗上的認同關係。有了這種認同關係,匈奴和漢朝就不是處於絕對的敵對之中。當他們俘獲漢朝大將的時候,只要漢朝大將選擇投降,就相當於兄弟言歸於好一樣,一般是不會輕易殺掉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匈奴單于扣押張騫和蘇武的時候,十分囂張叫嚷著要殺了他們,後又屢次被二人氣得不行,但無論張騫、蘇武二人如何言語相譏,匈奴單于氣歸氣,就是不殺他們,到底也只是囚禁了張騫和蘇武而已。

首先,我們來看看,匈奴都俘虜或者說殺過哪些漢朝官員?這樣我們或許可以知道,張騫為啥沒被匈奴殺掉。

匈奴俘虜張騫在公元前139年。此前,還沒有匈奴殺漢朝俘虜的記錄。公元前110年,漢武帝舉國之力,陳兵十八萬於匈奴邊境,誓言要教匈奴做人。漢武帝先先禮後兵,遣使者郭吉入匈奴讓匈奴識時務,免得一番死傷。匈奴那邊,有匈奴官員為郭吉帶路讓他見了單于。見面後,郭吉很不客氣給單于分析厲害,讓他自己看著辦。結果單于氣得不行,將主管引見郭吉的匈奴官員全部殺了洩恨,俘虜郭吉以為萬一和談的人質資本。

在匈奴俘虜張騫九十多年後的西漢年,匈奴南北分裂而治,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郅支單于逃到很遠的地方,斬殺了漢朝使節谷吉。

後來,駐守邊境的漢朝將領陳湯和甘延壽和南匈奴借道,沒等奏請皇帝批准便長途奔襲北匈奴,殺死郅支單于,滅北匈奴。他們給朝廷的捷報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蘇武牧羊的傳說流傳了兩千多年。


當時,漢朝與匈奴雙方多次派使節互相刺探對方。匈奴扣留了十餘批漢朝使節,漢朝也扣留匈奴使節作為回報。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單于即位,送還了之前扣押的漢使。漢武帝也派人送還扣留的匈奴使者,蘇武、張勝與常惠就是一路護送的漢朝使臣。

正當他們完成使命準備歸國之際,匈奴國內發生了政變。由於張勝積極參與了密謀,蘇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後來,漢武帝派漢使臣去找他們,常惠悄悄見了漢使,還編了一個故事“漢朝射得一隻大雁,腳上繫有帛書,上面寫著蘇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澤之中。”讓漢使以此責問單于。


這樣一來,蘇武和常惠終於在被扣押十九年後回到故國。 從以上我們便能知道匈奴為何不輕易殺漢使。

答案很簡單。張騫、蘇武等被匈奴俘虜時為公元前139年,彼時漢匈仍然是友邦,雙方素有和親,互通有無,再不濟至少表面上維持著友好的局面。再者那時候大漢強得不行,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會委我口實而殺掉張騫。


不書公子


無論漢匈戰爭打的多麼激烈,當匈奴俘虜漢朝將領後,他們不僅不會被殺,反而會得到很多優待政策。有時候匈奴人甚至派出美女與被俘漢將結婚生子,比如李陵就曾經迎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還被封為了右校王。



首先,匈奴人以射獵為生,能征善戰,骨子裡流淌著戰爭的血液,因此在他們的心中非常崇拜強者。《史記》中曾記載;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

這也就是說匈奴人是夏朝淳維的後人,他們從心底裡崇拜強者,鄙視老弱之人。甚至這種情況還體現在了日常的飯食中,強者能夠吃到肥美的食物,而弱者卻只能吃殘羹剩飯。



再來看看被俘漢朝人,他們都是從百裡挑一的戰士。史書中記載,漢朝士兵一個人可以對付五個匈奴士兵,即便是準備相差無幾的情況,漢朝士兵一個也可以對付匈奴士兵三個。

面對強於自己數倍而被俘的敵人,匈奴人的正常做法是,將他們吸納成為自己的一員以提高匈奴軍隊的戰鬥力。當然,漢族將領更是他們積極拉攏的對象,像是李陵曾經以5千兵力,對陣匈奴8萬騎兵,血戰8晝夜,殺死上萬匈奴人,更是匈奴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人才。




其次,匈奴人非常仰慕漢文化。由於塞外土地貧瘠,所以匈奴人只能靠著牧馬放羊為生,生存條件十分的艱苦,各個方面相對於漢朝也非常落後。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有一天也能如漢人一樣,所以經常以娶到漢族公主為榮。

同樣,當時的漢族官員也掌握著先進的生產力,諸如蘇武、張騫等人,他們對當時的漢文化了如指掌。因此匈奴單于迫切的希望他們可以留下來輔佐自己,提升匈奴的國力。




看到這裡,有人要問了,匈奴人面對曾經和自己作戰後來又投降的漢朝將領,難道沒有敵意嗎?為什麼能夠輕易的放下對漢朝將領的仇視?

實際上,匈奴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融合而來的民族,所以對待其他民族並不會過於偏激。匈奴立國以前,北方塞外生活著許多割據的遊牧部落,他們時大時小,根本沒有統一的概念,而且經常發生戰爭。

戰國末期,匈奴逐漸崛起,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他們不斷地吞併、融合、吸納各個遊牧民族。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後,林胡與樓煩也加入了剛剛崛起的匈奴,匈奴人也是來者不拒,照單全收。

同樣,吸納、融合漢人可以顯著的增強自身實力,尤其是漢人中優秀的將領,因此他們也會像吸納其他遊牧民族一樣,融合漢人。




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實際上不僅是匈奴會善待漢族投降的將領,漢朝也會給匈奴歸附的將領很多優待的政策,目的就在於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知道對方的情況,做到知己知彼。


我是越關


很簡單。

當年的漢族貴族血統純正,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基因良好。有歷史文獻表明,漢族士兵對付匈奴士兵一般可以以一敵三。

而當時的匈奴人,近親繁殖很多,人口素質不佳。他們抓住漢人一般不殺,無論男女都圈養起來,用以交配改善人種。

至於抓到漢族貴族,就更加捨不得殺了。一般會賜予漢族貴族一個生育能力較好土著的女人。讓他們繁衍後代。另外一方面把漢族貴族養起來,保持日常溝通,以瞭解漢族的優秀文化……


仁者無憂68973182


匈奴人不是不殺漢將,他們對漢將漢兵恨之入骨,有無可奈何花落去。因為其民族暴掠慘忍野蠻,缺少文化底蘊知識和智慧,只知喝酒吃肉牧牛馬羊,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馬長槍,玩女子為樂,多奸惡善變錚寧色狼,因此每當抓止漢將大夫良臣,多千方百計的歸勸降己以為它用,但向張騫,蘇武陏厲經千辛萬苦仍不為所動,即便是娶妻生子也堅貞不移,堅持大漢氣節,,,但也有萬般無奈被被降胡的大將猛士,李陵被八萬匈奴兵圍困多日,力竭聲嘶而降,李廣利,率十萬漢軍圖謀不軌,善行廢利被漢武大帝知曉,而歸途怒斥,僅反戈一擊降了匈奴,被應為大將,後被匈奴王庭漢家公主施巧計而除之,這也類同於漢人奇謀,以夷人巧計反制於夷。


94310417小云


有用的自然留著,沒用的早就送到西天去了

匈奴人不殺漢將?怎麼可能!

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人對於許多漢軍降將是非常優待的,比如李陵投降之後就備受匈奴單于的器重,單于不僅把女兒嫁給他,還立他為右校王,可謂是恩寵備至。

但李陵是什麼人?他可是戰神級別的人物,曾在浚稽山以5000步兵對抗八萬匈奴騎兵,射殺匈奴近萬人,一度迫使單于準備放棄進攻。如此天才良將,單于怎麼捨得殺了他。

至於張騫、蘇武等人也都是匈奴人需要的人才,若是能招降他們,必定是能夠增加匈奴對漢朝內部的瞭解,幫助匈奴制定更好的對外戰略,這對匈奴人而言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對於那些“無益之人”,匈奴人早就給殺了。

(蘇武牧羊圖)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其實不只是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滿洲人對於漢人高級將領,都是奉行積極招降的政策。使其能為我所用,充當自己進軍中原的帶路黨。特別是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都裡離不開這些降將的幫助。

例如在蒙古人在滅金、滅宋的戰爭中,就接連招降了漢人張柔、史天澤、范文虎、呂文煥等人。這些漢人在投降之後備受優待,不是封公就是封王(很多爵位都是追封的),而他們也的確為大元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中張柔之子張弘範更是帶著元軍在崖山一舉滅掉了四處流亡的南宋小朝廷,成為蒙古統一中國的重要功臣。而在張弘範死後,元廷念其功績,不斷對他進行追封,相繼追封他為: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齊國公、淮陽王。

而到了明朝末年,後金和大清更是不遺餘力的招降明軍將領,從最早的李永芳到祖可法、孫得功、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祖大壽、洪承疇,再到吳三桂、孫可望、李成棟等人。如果沒有這些降將的幫助,清軍是不可能滅順、滅明的。(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怎麼會入關)

其實清朝大規模重用明朝降將是從皇太極開始,雖然早在努爾哈赤也接納了一批明朝降將,但是在他晚年時期年,女真人對於漢人的壓迫變得非常殘酷,這導致在後金統治下的漢人經常舉行暴動,也讓後金在進攻明朝城鎮時,遭到的抵抗更加強烈。

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減輕自己統一天下的阻力,皇太極在繼位伊始就著手提升漢人地位。他在保證滿洲貴族利益的前提下,下令嚴禁旗人搶掠漢人財產,不得再私掠漢人為奴,更不得濫殺漢人。這些措施大大地緩解了後金內部尖銳的民族矛盾,有效地穩固了後金在遼東的統治。

除了此之外,皇太極也更加重視拉攏明朝降將。在得知耿仲明和孔有德前來投奔的消息後,皇太極不顧八旗貴族的強烈反對,執意加封二人王爵。

要知道在努爾哈赤時代,漢人能等到個子爵、男爵就很不錯了,封王簡直是不可想象的。而皇太極不僅提高了明軍降將的地位,還大打感情牌,不斷地表現出自己對這些明朝將領的信任。尤其是面對降而復反的祖大壽時,皇太極更是不計前嫌,兩度接受祖大壽的投降。

在祖大壽第一次投降時,皇太極親自前去迎接。當祖大壽向皇太極跪拜時,皇太極則急忙上前一步攙扶,以滿洲人最尊貴的抱腰禮相見。

不過祖大壽此番投降並非真心,在博得皇太極的信任後,他便以做內應為由潛回錦州,然後降而復反。

面對祖大壽的詐降之舉,皇太極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多次給祖大壽寫信,誠懇的邀請他到城外單獨會面,只是這些信件都沒有獲得祖大壽的回應。

後來在松錦大戰時,祖大壽鎮守的錦州再度遭清軍圍困,在外無援軍的絕望下,祖大壽第二次向清軍投降,之後他被迅速送往盛京,面見皇太極。而皇太極在看到祖大壽後非常的高興,稱讚了他對明帝的忠心,並授予他正黃旗漢軍總兵一職。

平心而論,皇太極對於祖大壽確實用心了。至於皇太極的目的,其一是看重祖大壽之才,其二則是收買人心。

在松錦大戰中,除了祖大壽外,薊遼督師洪承疇也投降了。但是由於清軍損失非常慘重,皇太極為此屠殺了大批明軍俘虜。

從上面這些例子都能看出,不只是匈奴人,許多北方民族都非常重視拉攏高級漢族將領。而所謂的“匈奴人不殺被俘的漢將”,只能表示匈奴人不傻,他們不願殺有用之人,但對於無用之人,早就送去見上帝了。

在漢匈戰爭期間,匈奴人所殺漢軍何止十萬,就連前來投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最後不也是被殺了嘛!(《漢武大帝》中的李廣利形象)


千佛山車神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匈奴不殺漢將是嚐到甜頭了,當年漢文帝送宗室女去匈奴和親,強行讓一個小太監陪著公主北上匈奴,這個小太監說:“必我也,為漢患者。”他到匈奴地界後便投降匈奴,給匈奴人講解漢朝風俗人物,為匈奴單于出謀劃策,教匈奴單于打擊漢朝的方法和時機。這個人叫中行悅,“漢奸”一詞本為“漢監”,也是因他而來。


(電視劇《漢武大帝》裡的中行悅)

一個小小的太監,對匈奴都有如此大的幫助,就更別說那些出身名門,學識修養都遠朝常人的其他漢將了。

因此,匈奴人只要是俘虜了漢將,基本都不殺,好吃好喝待著,希望有朝一日他能為匈奴所用。

張騫被匈奴人扣押後,匈奴人好吃好喝待他,匈奴單于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張騫,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感化張騫,使其為匈奴所用。



李陵、蘇武都是這套路,但是除了李陵是心灰意冷投降匈奴,其他兩位都是堅守氣節抗爭到底。

其實不光匈奴人這樣,漢朝也這樣,比如給張騫帶路的堂邑父就是匈奴人,景帝時期曾經一次性給五位投降漢朝的匈奴將領封侯。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


守仁讀仁


準確地說,應該是匈奴通常厚待漢朝降將,比如李陵,投降匈奴後,匈奴不僅將公主嫁給他,還封他為右校王;又比如衛律,他雖然是胡人,但從小在漢朝長大,深受漢文化薰陶,是不折不扣的漢朝官員,投降匈奴後,也被封王。此外,還包括另一位與李陵同名同姓的漢朝將領,投降匈奴後,也深受單于器重。

平心而論,匈奴確實沒少殺漢朝將領,但那大多是匈奴劫掠邊境時所殺,屬於戰場“殺敵”,與殺漢朝降將是兩回事。另外,關於李廣利投降匈奴被殺之事,只是少數案例,不具有代表性。而且,李廣利投降前期,確實深受匈奴善待,而且也被嫁公主,其之所以被殺,完全是衛律從中作梗。

那麼,匈奴為何如此善待漢朝降將呢?

首先,匈奴仰慕漢文化,對漢人非常尊重。儘管匈奴時常劫掠漢朝邊境,但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匈奴生活於氣候惡劣的大漠地區,社會發展落後,且不說他們羨慕漢朝的繁榮,即使只為了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也必須不斷地南下搶劫。因為那些漢人看起來很普通的生活用具,匈奴人根本無法生產。

另外,遊牧生活不如農耕生活穩定,匈奴政權的管理能力也遠不如漢朝,大漠地區一旦遭受天災,勢必造成普遍的饑荒,這時便難免南下搶劫,以求生存。

然而,匈奴人雖然劫掠漢朝,但從骨子裡還是很佩服漢朝人的聰明,仰慕漢朝文明的發達和經濟的繁榮。因此,歷代匈奴單于都以娶漢公主為榮,儘管他們娶到的往往不是正牌公主,甚至是宮人冒充。

其次,匈奴希望招徠更多的漢朝將領投降。匈奴深知漢人智慧過人,遠非馬背上的莽夫所及。匈奴人不會忘記,當初漢人中行說投靠老上單于,成為匈奴人的謀主,給漢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這是一種消除漢朝將領抵抗意志的政治手段,試想,如果匈奴人抓到漢朝降將就殺,漢朝將領與匈奴交戰時,豈能不拼死反抗寧死不降?這無疑會給匈奴增加極大的軍事壓力。

至於有朋友說因匈奴與漢人同宗同源,所以善待漢朝降將,這未免有些想當然。且不說司馬遷的記載是否屬實,即使是事實,但也相隔一千多年,早就八竿子打不著。匈奴豈會因此而善待漢朝降將?


趙營平


從歷史書上,我們只看到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央王朝的侵犯,卻沒看到中央王朝擴展對遊牧民族的影響。中央王朝從商開始,封建制度的圈地運動往南擴出一個楚,往西擴出一個秦,往北擴出一個燕,紂王是怎麼滅國的,就是太愛土地了,正對外擴展,軍隊都在前線,內部叛亂了。商朝的多出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王自己打出來的。到了周朝,各諸侯國自己開始擴展。千百年來中央王朝的軍力為自己贏得了尊重,一言不合就滅國。

漢時匈奴看似強大,其實從內心裡是自卑的,其實蒙古地區在商朝時期也被中央王朝納入直屬領地,只是時間短,商就亡了!其和楚地一樣,在周朝前期不被接納,楚國人經過自己努力讓天下人接受自己也是華夏民族的一員,蒙古地區(當時沒蒙古,只指地區)的遊牧民族缺選擇往北往西逃離,最終沒有把握進入中央王朝一部分的時機。

不被中央王朝認可的國家是不文明的,即是你統一整個遊牧民族。匈奴南侵說是物資缺乏,其實更多的是希望一種認可。希望與中央王朝能夠作為平等國家相處。既然是尋求中央王朝認可,就會善待俘虜。就像抗美援朝時期的中國善待聯軍一樣。

北方少數民族做得最好的,就屬遼。與宋南北兄弟相稱,都自稱繼承唐室,屬於華夏一員。遼國漢人為何堅持自己是遼國人,而非宋國人,就是因為漢人對遼是華夏民族國家的認可。遼國建國幾百年而不倒,就是源於此。而後來的金以及蒙古就沒遼做的那麼好,漢人反抗如潮。不到百年即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