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血統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標識身份外,還有極其特別的象徵意義。人們對於血統的重視,很大程度體現在認祖歸宗上。國人素有認祖歸宗的傳統,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喜歡搞這一套。

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普通百姓認祖歸宗目的比較單純,修修家譜,建個祠堂,追本溯源,不忘根本。相對於普通百姓,帝王的認祖歸宗屢屢被史書記載下來,其目的則要複雜的多。

帝王認祖大都始於開國皇帝。歷朝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追認祖宗,找一個身世顯赫的古人,或實或無。一番操作之後,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漢朝的開創者劉邦出身布衣,想來先人平平無奇,但經過一番考究之後,他就變成了堯帝的後代。據《左傳》記載,堯初封於陶,後封於唐,有天下之後,號為“陶唐氏”。陶唐氏衰落後,有後代名劉累的,學習御龍之術,是為御龍氏。這御龍氏傳到春秋時,為晉國的範氏。範氏為晉國的正卿,後來部分出走秦國,並留居於此。西漢的劉向考證,戰國時秦國的劉氏遷徙到魏國,魏後來遷到大梁,建都於豐邑。這豐邑的豐公,很有可能就是劉邦的爺爺。所以,漢書便有了“漢帝本系,出自唐帝”的說法。

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北魏在立國之初,拓跋珪同樣遇到了認祖歸宗的問題。鮮卑族是北方遊牧民族,找一個有來頭的祖先是比較困難的。後來,北魏皇室以黃帝發源地魏國為基礎,一番考究下來,直接追認黃帝為他們的祖先。拓跋珪此舉,至少達到兩個目的,一則證明自己得位的正統,二則為入主中原,大張旗鼓地推行漢化改革奠定了基礎。

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聲稱自己出身弘農楊氏,並追認漢朝太尉楊震為先人。楊震何許人也?東漢名臣,有“關西孔子”之稱。對此,史書這樣記載“漢太尉震八代孫鉉,仕燕為北平太守。鉉生元壽,後魏代為武川鎮司馬,子孫因家焉。元壽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寧遠將軍禎,禎生忠,忠即皇考也。”儘管史書言之鑿鑿,但並不能使人信服,很多人認為楊堅屬於冒認祖先。

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不僅隋朝,唐朝也有冒認祖先的嫌疑。唐高祖李淵得天下後,便對皋陶、李耳、李暠、李熙等祖上“先人”進行了追封。從追封情況看,李淵的先人比較複雜。有上古傳說中的司法鼻祖皋陶,有周朝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也有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天下李氏出隴西”、“天下李氏是一家”,李淵此舉雖有不妥,但當時的人們也不好反駁什麼。

朝代創立之初,開國皇帝大都會做一件事,身份瞬間高貴起來

唐朝之後,歷朝也有牽強附會,認祖歸宗之舉。但朱元璋卻是個例外。朱元璋稱帝后,有人建議他家譜認朱熹為先祖。對此,朱元璋不屑一顧,而且常常以為“布衣”自稱。朱元璋的做法耐人尋味,可能他自己比較自信,也有可能他的幾代先人都是貧農,不管其怎樣渲染,其家世始終是無法隱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