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只讀歷史教材,會對歷史造成誤解?

瀚海說史


歷史教材中描寫歷史事件都很簡短,往往只講一個朝代的關鍵事件,如講唐朝,僅講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就結束了。對這些歷史事情的前因後果沒有詳細交代,這就容易讓人斷章取義而造成誤解。

另外,不要說歷史書了,即便是歷史典籍中的原文都很多是經過取捨甚至修飾的,比如堯舜禹時期的禪讓,就有很多人表示懷疑,《竹書年紀》更是直接否定了禪讓事件。

近年來,對於歷史典籍的記載,後人考證的很多,也糾正了不少。對於歷史事件的真偽,往往要對比正史、野史及同時期其他國曆史去推理,有的甚至要通過考古,挖掘出相關文物,才能得出結論,比如青銅器的出土等。

希望大家積極評論,歡迎提出不同觀點!


老羅侃史


主要是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太厚重,如此厚重的歷史,僅僅幾本課本就寫完了,大概用的是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寫得簡略,導致讀者讀的時候很容易摸不著頭腦。

況且教材裡面的內容都是官方修史,這個……就不多說了,總體來說,這樣的話就不能客觀的評價歷史以及歷史人物。每一個歷史事件或是歷史人物都是立體的,由多種因素或多個方面組成,不能僅僅從單方面來看,而歷史教材恰恰就體現了這個缺點,專題史割裂,通史雜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