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抑郁:被轻视的精神障碍

围绝经期抑郁:被轻视的精神障碍

围绝经期内,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很容易受到一系列精神障碍的困扰,包括抑郁。

很多患者、患者家属甚至医务工作者认为,围绝经期抑郁具有鲜明的年龄特色,发病原因也相对明确,本质上并不严重,「挺」过这段时间就好了。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在这一背景下,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精神科教授Jayashri Kulkarni发表综述,对围绝经期抑郁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进行了简要回顾,旨在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围绝经期抑郁并非小事,对患者及其家庭影响很大;临床中应加以重视,并开展个体化的干预。

流行病学

澳大利亚本国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该国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年龄段为45-49岁,其次为50-54岁。将这两个年龄段连在一起考虑,我们需要认识到,与围绝经期相关的生物学改变,以及中年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及心理应激,可能是导致上述年龄段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原因。

即便不考虑年龄因素,相比于男性,女性本身即承受着更重的精神疾病及自杀负担。同样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调查数据,18-65岁女性中,有43%曾在人生的某个时点存在显著的精神健康问题。过去一年内,女性罹患心境障碍的比例为男性的2倍,罹患焦虑障碍的比例为男性的4倍;过去一年内存在精神障碍的个体中,女性存在自杀观念及计划的比例同样显著高于男性。

从社会及公共卫生角度考虑,澳大利亚健康政策协作组织曾发布文章,指出澳大利亚政府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资金支持「效果不佳且效率低下」。该文强调,「若缺乏性别视角,数据及改革提案就会缺乏性别特异性,可能造成问题。」并且,鉴于围绝经期女性在家庭、社区及职场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抑郁焦虑所造成的社会及心理成本相当可观。

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围绝经期定义为「即将开始绝经进程,以内分泌、生物及临床改变为起始表现,至末次月经周期1年后」。因此,围绝经期抑郁的诊断常带有回顾性的特点。并且,围绝经期抑郁的「战线」往往拉得很长,患者往往首先出现心理症状,在相当长的时间(可能达到5年)后才出现躯体症状,这也增加了围绝经期抑郁的诊断难度。

医生需要意识到,女性如果在40多岁首次出现显著的抑郁或焦虑发作,即便暂无典型的围绝经期躯体症状,也应考虑到围绝经期相关激素波动导致抑郁的可能性。与之类似,若患者既往抑郁控制良好,而在40多岁时无明显诱因恶化,也应考虑围绝经期复发的可能。评估患者的抑郁是否与围绝经期有关具有临床意义,关乎后续治疗方案(如激素治疗)的合理性。

症状

围绝经期抑郁的症状范围很广,其中包括男性及年轻女性抑郁患者也经常出现的症状,但也有一些症状带有围绝经期的特点。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的严重度可能发生波动,时重时轻,也可能升高辨别的难度。

围绝经期抑郁的常见症状如下:

  • 精力下降

  • 偏执思维

  • 易激惹或敌意

  • 自尊下降

  • 自我隔离

  • 焦虑

  • 躯体症状(如血管舒缩症状)

  • 睡眠紊乱

  • 体重增加

  • 性欲下降

  • 记忆力受损及难以集中注意力

其中,相比于男性及年轻女性抑郁症患者,认知症状、偏执及易激惹在围绝经期女性中较为突出,临床需加以注意。

管理

精神障碍在女性中的病程与男性存在差异,受生命周期中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学变化的影响。然而,现有大部分治疗手段主要针对「典型」的男性患者研发,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不一定是最优的治疗方案。

针对围绝经期抑郁女性,首先应排除其他病因所致抑郁可能,如甲状腺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上述检查也可以提供基线信息,为后续治疗做准备。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抑郁可能后,围绝经期抑郁的治疗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下进行。

非药物干预

如果围绝经期抑郁明显与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相关,心理治疗则可视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其他一些有用的非药物干预包括针对绝经的患者宣教、规律锻炼、正念、瑜伽及饮食建议等。

针对围绝经期抑郁患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尽可能避免饮酒。

药物或生物学干预

围绝经期抑郁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抗抑郁药及性激素相关的治疗。两者的先后顺序与患者就诊的专科及医生擅长的领域有关。若患者在围绝经期内新发抑郁,伴有其他一些围绝经期症状,无自杀倾向,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可以考虑激素治疗,但应个体化处理。国际绝经学会曾发布相关指南建议,2016年进行了更新,临床可加以参考。

抗抑郁药方面,SSRI常作为一线治疗;若治疗无效,则可考虑使用SNRI。然而,一些常用的SSRI(如氟西汀)及SNRI具有激活作用,对于存在显著失眠、易激惹及焦虑的女性患者可能造成症状的恶化。作为新型抗抑郁药,阿戈美拉汀的临床应用不及SSRI及SNRI广泛,但具有一定的镇静效应,且不良反应总体较少,可能为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带来获益。

一些患者对单用抗抑郁药或激素治疗反应欠佳,进而可能需要联合治疗。尽管上述两类治疗的耐受性总体较好,但一旦联用,则需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结语

大部分女性的围绝经期抑郁对治疗反应良好,但前提是早期重视及着手干预。关键在于,不应主观地认为围绝经期抑郁并不严重,一旦激素水平稳定下来就会「自己好」。围绝经期进程可能持续数年,不能任由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长期受到损害。并且,围绝经期女性自杀的情况绝不鲜见,进一步提示了围绝经期抑郁的严重性。

文献索引:Jayashri Kulkarni.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an under-recognised entity. Aust Prescr 2018;41:18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