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後,家長到底該不該支持孩子打回去?

青荷書舍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

李玫瑾教授說到:被欺負的孩子如果不打回去,那些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會一而再而三的欺負別人,因為好玩。

李玫瑾教授的孫女上幼兒園的時候,曾被一個同班的小男孩抱起後扔下,頭上磕了一下,腫起一個大包。但是她教孫女如何用專業的知識保護好自己,兩隻手拽對方耳朵,一疼,他自然就把你放下了。

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啦》中也給家長們支了招:

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家長要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不能做。

二、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煉。孩子從來不鍛鍊,沒有強壯的體格,輕易能被推倒,下次別人還會推他,因為好玩呀。


小孩子“不懂事”是可以理解的,他們剛剛接觸世界,好奇,想要嘗試一切。有時候無緣無故就會突然伸手打別的孩子一下,這種情況很常見。孩子之所以是孩子,不僅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還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自控能力,甚至對此毫無概念。

我們還能教孩子做什麼?

其實“打回去”類似以暴制暴,並非長久之計。我們生活在一個法制社會,更應該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溝通,如何用相對溫和理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打回去”,更多的時候是在自身安全受到威脅的時候,在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教孩子用語言表明態度,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大聲說出來。當孩子的語言能力進步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就應該多鼓勵孩子使用語言來維權了。

被打了,要大聲對打人者說:“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我不允許你打我!” 玩具被搶了,要大聲對搶玩具者說:“不!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搶!立刻把玩具還給我!”

同時配合使用“停”的手勢,表示啟動自我防禦。在被侵犯的第一時間,堅定而明確地,用語言和手勢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很多時候就能讓孩子免於受到二次侵犯。

很多時候孩子害羞,或者說很多家長也難以啟齒,我們的文化在“拒絕”這個部分是相對薄弱的。這個時候家長更要做出榜樣,主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在不犧牲自己權利的前提下,儘量照顧別人的感受;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儘量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更重要的東西啊。


兒科醫生鮑秀蘭


以前我覺得應該打回去,現在我覺得不應該,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

春節回家和讀初二的侄女聊天,侄女說學校經常發生打架事件,侄女所在的學校是縣城裡最好的初中,而且說是打老師的事情都有。


我問,那捱打了不會告訴父母嗎?

侄女說,不會告訴,因為告訴了會被打的更狠。且舉例子說有一個女孩打架之後告訴了父母,回來被壞學生連牙都給打掉了。

我聽完十分驚訝!

心想,不告訴父母,可以反抗嗎?

侄女說,一群人圍著你一個人打,你怎麼反抗啊?並且說我有一次在路上走,就過來了一個女生說要打她,原因是該女生說侄女看了她一眼,後來女生找來了一群人,準備收拾侄女,侄女發現其中一個是住一個小區的,侄女和她一起玩到大的,一直喊她姐。後來她姐說了幾句話,那女生才放過侄女。

我聽完侄女的講述發現“現在的孩子懂法,他們知道自己尚未滿十四周歲,尚未到負刑事責任的年齡,他們下手特別狠。”

所以如果家長一味的讓孩子還回去,可能會害了孩子。

如果遇到校園欺凌,我還是希望家長出面解決比較好。


秘語相傳


我們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總是喜歡打人,把女生的裙子撕破,把男孩的臉抓壞,也有幾次打我兒子。當時我老婆的意思是,告訴老師,或者離他遠點就行了,核心理論就是:打人是不對的,別人打你已經做錯了,你不能再犯錯,再打別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個孩子個子高,擔心打不過,會受更大的傷害。

結果老師只是批評一下打人的孩子,根本不管用,人家照打不誤,找了他的家長,家長也是口頭道歉,沒什麼改善。後來我就支持反擊了,如果他敢挑釁,直接反擊,即使自己被揍了,也要讓他付出代價。這麼做了以後,和他打了兩架,後來他就再也不欺負我兒子了。

原來孩子也是趨利避害,誰更軟弱,更好欺負,他就越欺負,一旦發現是個硬骨頭,傷敵1000,即使自損100,他也是不願意的,因為還有傷敵1000,自損為0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培養成軟柿子,我們的口號是:不去欺負人,但是別人欺負我,就是不行!


最愛麻辣小龍蝦


被欺負了,委屈求全不敢聲張,只會讓打人者更加無所忌憚,甚至變本加厲。

孔子說過對這樣的事要“以直報怨”,雖然我們不提倡以暴制暴,但是對惡意欺負人的,一定要讓對方明白自己不是好欺負的。

一味忍讓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甚至留下終身遺憾。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對惡意欺負的,不能忍讓

我小時候比較胖,有幾個女生就愛嘲笑我胖妞,我雖然不高興,也沒放在心上。我是個大大咧咧沒心沒肺的丫頭,大家都是同學嘛,開個玩笑,不必太較真。但是後來,她們竟然越來越過分,下課的時候故意推推搡搡,我不樂意了,瞅準一個機會,一下子把一個故意撞我的女生推翻在地,壓到她身上一頓狂扁,其他女生嚇壞了,也不敢拉架。後來,老師來了,才把我從那女生身上拉開。從那,我就一戰成名了,大家都說我是一狠丫頭,不能惹,世界清淨了,再每人敢欺負我了。後來長大了,大家聚會,說起小時候的事,她們開玩笑:女中豪傑啊,佩服!

所以,在學校被欺負了,一定不能忍氣吞聲,能用語言解決,那最好不過了,教孩子義正辭嚴地告誡對方停手,有的孩子用語言解決還是可以的。



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就不吃這一套,他還以為你軟弱不敢動手。這樣的話,就得教孩子打回去了。

我女兒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她後面胖胖的男生總是拿鉛筆戳她,給老師說了幾次,也沒什麼用。我教她打架:啥時候戳你,扭他耳朵,抓他頭髮,用腳踹他肚子。後來,倆人真的打了一次,那胖小子就再沒敢戳過她。

2.一味地忍讓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

一位網友說自己的媽媽是教師,從小就被媽媽教育不能還手,有問題找老師,所以,在學校受欺負了從來都不敢動,找老師的次數多了,老師認為就她事多,後來再被欺負都是默默忍受。人慢慢變得膽小懦弱、謹小慎微,甚至有點神經質,怕同學怕老師。

靠別人主持正義永遠不如靠自己,正義是自己爭取的,孩子的世界也一樣。



3.最後記住一句話:絕不能先動手,理虧;絕不能不還手,吃虧!

網友說的這句話,我覺得極好,可以作為警句啦


終將長大


說起這事兒我就很無奈!

我家祖傳的山東大漢標準身材,結果到了我兒子這輩……

在他小時候我就信誓旦旦的說:“笑話,咱孩子被打、被欺負,那必須打回去,打不贏沒關係,不敢打那就是他的錯!”。面對媳婦的“萬一把人家打傷了怎麼辦?”,我好氣沖天的說:“該賠禮賠禮,該道歉道歉,該賠償賠償,咱認賬!但是就是不能被欺負!”……

未曾想啊未曾想!

就我兒子這小身板,我估計1V1的情況下已經很找到“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眼瞅著這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那曾經的“豪言壯語”眼瞅著就成了空話了……

於是我就改變了“策略”!

“小子,我問你,別人打你怎麼辦?”

“跑!”

“跑不過呢?”

“……”

“喊人啊!大聲喊!救命啊,殺人啦~”

“……”

“在學校的時候要即使告訴老師,然後記得回來告訴我。”

“你要幹嘛?”

“……”

“打不過不丟人,挨頓揍也沒關係,誰還沒被揍過,我當初被一群人圍著打,切記注意保護腦袋,雙手抱頭……”

“為什麼那麼多人打你?”

“唉!小時候江湖險惡啊,有些小混混堵路搶劫,你爹我對形勢判斷失誤,誤以為對方只有兩個人,正要跟人搏鬥,結果他們又來了幾個幫手……”

“後來呢?”

“沒有後來了,後來我找了一群小夥伴等他們,結果一直也沒再碰到。”

“你生氣嗎?”

“氣啊!但是氣又能怎麼辦?小孩打架拼的就是力量,再說了雙拳難敵四手,輸了就是輸了,生氣也白瞎啊,不過我們按時侯比你們現在強多了,小夥伴們多,你們現在放學各自都回家,學校門口也沒有小混混了,好處是安全了,壞處是你們也會少了不少戰鬥中建立起的兄弟情!”

……

“對了,我告訴你啊,如果你判斷還有的一打,那麼記住了,打對方最脆弱的地方!”

“哪?”

“眼睛、脖子、耳朵,記住了真打起來必將斯文,手腳並用不說,嘴巴也別閒著,能咬就咬,別光喊救命去了,記住了?”

“記住了!”

“來,我們模擬一下!我扮演壞蛋!”

“救命啊~~~~~~”


勇氣固然重要,但是面對絕對的實力面前,莽撞硬拼是匹夫之勇,上兵伐謀,要善於利用各種資源,比如老師、比如父母、比如同學。打得過就打,打不過不跑那才是傻子,跑不過那就認命——不過山水有相逢,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不急。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在學齡期長期受到校園霸凌的孩子,即使成年後,也很難走出這種心理陰影,甚至會變得懦弱、膽怯,不願與人交往。

由此可見,長期在學校被欺負,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是嚴重的,若家人有所察覺,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那麼,當得知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後,家長應不應該支持孩子打回去呢?

從理性的角度看,很多家人會認為“以暴制暴”不是一個好的決策,這樣只會助長校園中的暴力風氣,並且,法治社會下,暴力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因此,有的家長得知自己孩子在學校受到欺負後,要麼會讓孩子儘量躲開那個惹事的孩子,要麼就將情況向班主任反映,交給老師處理。

然而,老師往往會找到惹事孩子或者其家長談話,事情就這麼不了了之。事後,那個惹事孩子還會不會繼續找麻煩,就不好說了。

而且,校園霸凌中,很多欺凌者都會警告被欺凌者不要將事情說出去,否則會受到很嚴重的報復行為。因此,家長的這種做法其實難以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再受到校園暴力的傷害。

並且,對於大多數不幸遭遇校園暴力的孩子而言,令他們最痛苦的不是肉體上的痛,而是心理方面的陰影,若沒有及時疏導被傷害兒童的心理問題,很可能會形成“創傷”,讓他們難以從校園暴力的陰影中走出來。

我們引入一個概念——心理創傷。“心理創傷”指的是那些由於災難、虐待、暴力等超出一般人經驗的消極事件,給當事人帶來的巨大影響,經歷創傷之後,會讓人產生無力感、無助感,並在很長一段時期都難以走出創傷帶來的痛苦中。

對於校園暴力形成的創傷來說,會讓孩子感到難過、痛苦,甚至產生社交回避、自閉、厭學情緒等。因此,家長應給予足夠重視,當發現孩子遭遇欺負之後,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

如何進行心理干預呢?從心理角度考慮,當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後,家長是可以支持孩子“及時還手、以牙還牙”的 。

<strong>一方面,孩子及時的發洩出自己的情緒,不用隱忍、埋在心裡,對他們情緒的疏導是有積極意義的。當他們還手之後,身心上都會覺得好受很多,不會長期被這個惡性事件困擾。

心理構建:不好惹

另一方面,惹事的孩子往往都是欺軟怕硬,你越是隱忍,他就越跋扈,因此,當你鼓勵自己的孩子打回去時,也能向惹事的孩子透露“自己是不好惹的”。

從個體心理角度看,“不好惹”屬於一種健康的心理構建,有助於劃清心理邊界、構建自信、健全的人格。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自己被欺負會產生不悅與憤怒感,一味的壓抑自我的情緒並沒有什麼好處,不如及時還手。

並且,獲得家長的支持後,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家長是愛自己、接受自己的。當然,一定要叮囑孩子不用意氣用事,將反擊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就好。


第一心理


您好,我是Parent Club Amida老師. 剛才看到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支持打回去,也有很多讀者評論表達支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憂心。如果一個社會的教授和絕大部分家長都支持“以牙還牙”,社會該多麼戾氣, 孩子將來該多麼像戾氣的你。

你以為打回去是充滿正義,可是考慮了事情來龍去脈了嗎? 即使確實被人欺負了,考慮了孩子打鬧的特點了嗎,考慮了孩子不同年齡段打鬧的實質了嗎? 就只懂得教孩子打回去嗎?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生活中遇到問題,直接拳頭解決吧,我相信你以及對方會很快被抓進派出所。可是如果你都不這樣做,為什麼卻教孩子去打回去呢?

大到一個國家,我們受欺負時,是不是就要打回去呢? 我們一直受美國欺負還少嗎? 最近的華為難道不是一直在受美國欺負嗎? 你看都是打回去嗎? 之前土耳其不是射殺了俄羅斯飛行員嗎,你看戰鬥民族真的直接打回去了嗎? 就拿所謂軍事最強大的美國來說,自己國人被沙特所殺,夠慘的吧,直接打回去了嗎?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這是數學,放在人類文明裡面,這樣做情商最低。情商低的結果就是,你以為以牙還牙是直線,卻可能是虛線,不能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帶來新的更大的問題。

成人之間,國家之間尚且絕對不會採取“打回去”,智者、領導人尚且不會採取凡事“打回去”,你以為你是誰,你們家孩子是誰,你在教他社會是什麼樣子的? 你們家開的伊甸園嗎? 其實作為家長最清楚,社會是複雜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的,逆境是常有的,所謂“被欺負”也不是隻對你家絕緣的,佛家宣揚逆來順受消業障,小平主張韜光養晦,勾踐採取臥薪嚐膽,太極主張以柔克剛,我國法律主張打架必備被拘,那你,憑什麼要求孩子“打回去”? 你都做不到的事,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社會都不容忍的事,你憑什麼要求孩子去做? 簡單打回去,你跟欺負你的人素質有何差別? 不打回去,就是懦弱嗎? 那聖人懦弱,小平懦弱,勾踐懦弱,法律懦弱嗎?

家長之道,唯愛與榜樣。你想讓孩子打回去,請在生活中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你敢嗎? 你敢社會允許你這樣做嗎?

其實你是哪種家長,當孩子被欺負時,你的反應相當不一樣。睿智型家長這麼認為: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是非常正常的,也許在前一分鐘還在爭搶打鬥,下一分鐘就手拉手玩到一起去了。我會適當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讓他學會應對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如果孩子解決不了,我再幹預也不遲。

結局:孩子學會協調關係,解決衝突,保護自己。

理智型家長這麼認為:

大多時候,孩子之間的打鬧是無心的,但孩子被欺負,我會心疼。

我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如果孩子錯了,我會讓他主動道歉,讓他明白打人是不對的;如果是其他小朋友錯了,讓他明白寬容原諒別人的過錯是一種美德。我也會告訴孩子,當有人想打你時,可以大聲呵斥:打人是不對的,你不可以打我!也可以儘快跑走,去告訴老師。

結局:孩子學會寬容,學會承擔責任,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奇葩型家長這麼認為:

我家孩子被誰欺負的,快點給我站出來,看我怎麼收拾你。不管三七二十一,走過去就給小朋友一個耳光、一個巴掌。

結局:孩子失去了友情,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你是哪類家長,你贊同哪一種? 歡迎評論。



ParentClub家長會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的觀點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父母必須永遠是孩子的支持者。

成為孩子永遠的支持者不是包庇、溺愛和無原則遷就,而是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所謂“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是說在任何時候我們首先要感受的是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並努力表達和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是最難做到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首先考慮到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我們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該怎麼處理?我們大多數父母首先產生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而這些感受而後需要又源於我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所以我們會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者做出指導、提出要求,或者是用自己習慣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總之,我們會用我們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處理這件事。

那什麼才是用“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來處理這件事呢?

最基本的就是尊重、滿足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一種情況: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如果產生了生氣、憤怒的情緒,有了報復的心態,就會產生“打回去”的需要並且付諸於行動。這種情況下,不管學校老師或者其他家長怎麼看,我們父母只需要聽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講一下,然後有個擁抱,保持微笑就行。保持微笑和擁抱既是對孩子的一種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力量,而不評判(不對孩子的行為說“對”或者“錯”,而是像聽故事一樣傾聽孩子的敘說)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形成聽從自己內心感受的特質。父母要牢記: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讓孩子自由的處理自己的情緒比所謂的教育重要一萬倍。很多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因為小時候在父母和老師的管教下被壓抑了太多的負面情緒。作為父母必須清醒的意識到:不能再讓自己的模式延續在孩子身上。

第二種情況: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了,會產生害怕、恐懼等情緒,會迴避、退縮,慢慢就會變得怯懦、自卑、脆弱。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勇敢地站起來,帶著自己的孩子找到那個欺負他的人,當著面嚴厲警告他絕不允許再欺負自己的孩子,然後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打對方兩下。這一過程可以在雙方父母溝通協調、達成一致的情況下來處理,並且掌握好度。這樣處理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同時也把一些消極情緒釋放掉,從而讓孩子變得更有力量。如果對方的父母不配合,則可以製造一個模擬的場景,父母和孩子一起“暴打”那個打人的“假人”,嘴裡還可以大喊:看你再欺負我,看你再欺負我們的孩子┄┄還是那就話,少勸慰、少提建議、少講道理,先處理情緒,先感受孩子的感受,滿足孩子真正的需求┄┄

最後我想說,情緒好了,世界美好,一切都好;情緒不好,世界醜陋,一切都不好!

所以,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欣賞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是父母最重要的必修課!因為只有父母有了這種能力,我們才能夠真正成為孩子的支持者!


吳志偉心理學工作者


女兒上七年級(初一),才一個學期,被同學威脅了3次。我只告訴她六個字:不惹事,不怕事!具體來說,就是不挑事,遇事不先動手,但是對方一動手,立刻還擊,而且給我往狠往死裡打,可以抓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打到服打到怕為止!如果對方人多,第一反應就是跑,跑不了的話也不能慫,全力往死裡幹其中最弱的一個,令對方投鼠忌器!我說,天塌了,爸爸給你頂著!

還好,女兒比較理智,雖受到威脅,還是微笑用語言化解了矛盾!

但這社會就這樣,不要跟我說大道理!


擁悔112070521


在過去,我會回答:請讓孩子一定打回去!

現在,我並不會這樣做。

支不支持孩子,這是家長的態度問題,毫無疑問,孩子需要我們的支持;

打回去,這是處理方式,正確與否,見仁見智。

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後的高度,和你一樣,想讓孩子超越你,更加出色,那麼請不要這樣去教。

以下觀點,將引起燒腦情節,請謹慎觀看。

“打回去”,這是我們大人所認為的最佳答案,同樣也包括了“忍著點,避開他”。

一旦你給了孩子最佳答案,孩子將深信不疑,而同時,他思維成長的天花板就已經定下了。


我的處理方式:

1. 靜靜的聽孩子對問題的表述,待他發洩完平靜下來

2. 向孩子提問:你覺得誰對誰錯?錯在哪裡?

3. 在上面的答案的基礎下,再次提問:你覺得可以怎麼做?

面對陌生問題,面對他們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當孩子說出的答案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答案千奇百怪。

4. 嘗試

當孩子說出那些答案的時候,讓他們一一進行嘗試,一個不行那就下一個。

例如,很多上過幼兒園的孩子都會回答:告訴老師。

事實上,很多時候告訴老師並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老師不可能一直盯著孩子。這就是孩子用自己想到的方式所遇到的困難。

這時可以問問孩子,需要什麼幫助。


堅持這樣的開放式提問去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孩子以後將無所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