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每次推薦書單,總有人留言說:

“書買了那麼多,但還是不知道該和孩子怎麼讀?”

還有人吐槽:那麼多書,孩子看來看去的總是那幾本,讀得自己都快吐了~

其實,孩子三歲以前,的確是非常喜歡重複閱讀的。潼潼也不例外,像《100層的房子》、《肚子裡有個火車站》、《媽媽買綠豆》這些繪本,我們一起讀了真的不下幾百遍了。

也許成年人會在這樣的重複中心生厭倦,但對於孩子來講,重複是他們“活命”的根本。因為,他們需要在重複中學習技能和認識世界。

但在我看來,反覆閱讀也並不意味著每一次都完完全全照書念一遍,如何將一本書讀“厚”,甚至常讀常新,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小暖之前分享過關於如何給小月齡寶寶讀繪本的文章《這樣讀繪本,才能讓小月齡寶寶愛上閱讀》,那篇的側重點放在瞭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這方面。那麼今天,小暖就來和大家聊聊如何給三歲以上的孩子“精讀”繪本。

讓繪本與生活經驗碰撞火花

《我爸爸》、《我媽媽》算是我給潼潼入的最早一批繪本,從她幾個月開始共讀,一直到三四歲的時候,還偶爾翻出來讓我講一講。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我想,這兩本書之所以能受到低齡寶寶的喜愛,正是因為它選取了最貼近孩子生活,最為孩子熟知和了解的兩個形象:爸爸和媽媽

兩本書的文字都很簡單,非常“好讀”,但它們都非常適合用來進行拓展閱讀。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我曾問過潼潼:你覺得自己的媽媽和書裡的媽媽一樣嗎?

潼潼一時回答不上來,我重新翻到第一頁,讓潼潼根據每一頁的文字,對照現實中的媽媽形象。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潼:媽媽不是手藝特好的大廚師,但你做的雞蛋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媽媽不會雜耍,種的花也總養不活,也不是舞蹈家、航天員、演員……

我:看來媽媽可不像書裡的媽媽這麼能幹,會這麼多東西。媽媽也不是超人。

那你還會喜歡這樣一個媽媽嗎?

潼:當然喜歡啦!超人又不是媽媽,我喜歡的是媽媽你呀!

我:那如果讓你模仿書裡的話,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媽媽,你會怎麼說?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潼:我的媽媽能讓小寶寶好好睡覺,她還會寫文章。她會給我講故事、陪我做手工,帶我吃好吃的,還出去旅行。

我每次哭的時候她都會抱抱我,我媽媽特別特別棒,我最……最愛媽媽了,媽媽也愛我。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我:那你有不喜歡媽媽的時候嗎?

潼潼想了想,點了點頭說:有時候媽媽跟我發脾氣,批評我的時候。

我:那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人,讓你有時候不喜歡,有時候又特別喜歡呢?

潼潼又想了一會,說了好幾個人:爸爸,奶奶,還有幾個幼兒園的好朋友的名字。

我:潼潼,你覺不覺得“愛”挺好玩的,有時討厭,有時喜歡

那你長大了要不要當媽媽?

潼:要啊,我喜歡當媽媽。

我:那你要做個什麼樣的媽媽呢?是像這本書裡一樣的嗎?

……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在這樣的一問一答中,將孩子置於書中情景,幫助他們啟動現有的生活經驗,讓孩子帶著“假如是”這樣的疑問和推斷,通過閱讀繪本,審視與認識生活。

就像我自己,想借由這本小小的“媽媽書”,讓孩子理解“愛”的複雜性和它的意義,幫助她窺見“不完美”與“愛”的關係,也通過遙望未來為她種下“責任”與“性別身份”的思考之種

這樣的“精讀”,也是對以往生活經驗的一次提煉和昇華,為孩子打開一個小洞穴,讓他們有向深處窺見的機會和出口。

用閱讀經驗聯結“這本書”和“那本書”

跟孩子一起讀繪本,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讀完手裡的這本,讓孩子突然想起了之前讀過的某一本。

他們為自己的“小發現”而興奮不已,雀躍地跑到書架前抽出那本“差不多”的書,塞到你手裡讓你讀。

這樣的相似,有的時候會是某種敘述結構,有的時候會是某個主題,有的時候會是某種語言表達方式。雖然孩子根本搞不清楚這些專業名詞,但並不妨礙他們“用心”、“用直覺”去感受這些相同。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比如和潼潼讀《誰的牙齒》,故事中的小猩猩不斷地提問:“這是你的牙齒嗎?”每個小動物都做了不同的回答。

雖然只是一顆小小的牙齒,但動物們的簡單回答中卻蘊含了他們的各自特點,比如被人類拔掉的象牙、比如斑馬的牙又鈍又平。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小猩猩與動物朋友們的幾次對話,看似重複,卻一點點將劇情引向高潮。直到鱷魚出現,整個故事的矛盾衝突達到了巔峰。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有一段時間,潼潼很愛這本書,反反覆覆讀了一個多月。突然某一天,潼潼在聽完牙齒的故事之後,拿出了那本同樣讀過無數次的《是誰嗯嗯在我頭上》,對我說:媽媽,我覺得這兩本差不多耶!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都是小動物在問同樣的問題,開始大家都說不是、不是,問到最後才發現是怎麼回事。”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雖然孩子的解釋非常簡單,但我依然驚喜於她的細心和感悟力。

儘管她並不明白,這樣類似的兩個故事代表了某種相同的敘事節奏和方法,在寫作文時都非常值得借鑑和模仿,但這並不妨礙她去模仿,在這樣的模仿中潛移默化的習得如何表達。

有時候,我旁觀潼潼玩過家家遊戲,她會無意間用類似的方法編故事:

小牛撿到了一件黑白條紋的衣服,它問小鳥這是你的嗎?小鳥說,不是不是,我的衣服是褐色的;小牛又問小鴨子,這是你的衣服嗎?小鴨子說,不是不是,我的衣服是黃色的……小牛問斑馬,這是你的衣服嗎?斑馬說:哎呀,是我家寶寶丟了衣服。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你看,小孩的模仿能力最強了。用不著非要直白的教給孩子寫作文的方法。在閱讀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更能讓孩子記憶深刻。

所以,我們平時讀繪本的時候,也可以用這種“橫向比較”的方法,去調動孩子的“閱讀經驗”有意的將“一本書”與“另一本書”聯繫起來。

這種聯繫可以是敘事結構上的,比如讀《和甘伯伯去遊河》的時候,可以和《晚安大猩猩》比較一下,讓孩子感受“漸進式的敘述”,體會連續發展的重複性故事引發的結局;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這種聯繫還可以是故事主題上的,比如讀《不一樣的小豆子》時,我拿出了《自己的顏色》和潼潼做比較閱讀。

兩本書都是“找尋自我”這樣的主題,但又有點不那麼一樣。小豆子渴望變得和大家不一樣,希望擁有孔雀的尾巴、老虎的皮毛、大象的鼻子;而變色龍則因為自己總是變來變去沒有屬於自己的顏色而苦惱。

一個渴望與眾不同,一個渴望和大家一樣,這樣相似主題、不同角度的繪本最適合來一場“思維碰撞”。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討論,和別人一樣好不好?與眾不同好不好?

還可以假設一下,如果遇到和好朋友的喜好、意見不相同的時候,該怎麼辦?做自己與向別人學習、改變自我到底哪個更重要?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這種聯繫也可以是圖畫細節上的。

有時候一個作者會將某個繪本里的主人公“植入”到另一個故事中。

比如和潼潼看賴馬的一系列繪本,她總能眼尖的發現另一本書裡的人物,《愛哭公主》裡的小鱷魚公主、《生氣王子》裡的小象王子都出現在了《勇敢的卡爾小火車》當中。

發現這樣的“彩蛋”不僅能鍛鍊孩子的觀察力,也可以讓他們對情節進行擴展,可以將依照幾本書,混搭、創意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故事。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用說來聽聽代替問“為什麼”

其實,“精讀”最核心的方法便是:聊書。

用“聊”,是想讓閱讀討論變得更加隨性自由一些,它可能不需要特定的提問程序,也不一定非得找出所提問題的精準答案。

這種精讀可能更像是某種思緒的分享與碰撞,希望孩子們都能在閱讀中學會思考,也能和他人分享閱讀所帶來的那份熱情。

當然,“精讀”離不開提問,但如果提問過於嚴肅、認真,也許會讓孩子覺得這樣的分享有點“不好玩”,或者會擔心自己“答不好”而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在我看看,將“提問”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少問“為什麼”

有時候,“為什麼”式的提問會帶有一種質詢感,或者代表了某種挑釁、拷問,會讓孩子聽了就打退堂鼓,或者讓他們得出某種籠統的回答,以至於沒辦法“聊下去”。

我們可以將“為什麼”變成“說來聽聽”,在提問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

1

多問詮釋性問題

像書中的主角是誰、講了什麼樣的故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等這樣的問題,都屬於事實性問題。

它們可能更多的是考察孩子是否讀懂了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但是對於“聊書”來講,還不夠發散和缺乏廣度。

我們應該多提一些能讓孩子去詮釋的問題,比如:“這本書最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哪裡?”、“這本書你最喜歡\最討厭的地方是哪裡?”、“有哪些地方讓你意想不到?”

之類的。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2

多問開放性問題

比如我們讀《大衛不可以》,如果問孩子“大衛有哪些做錯的地方?”這樣的問題就是封閉性的問題;如果我們問“大衛是不是一個好孩子?”

就開放了許多。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因為它的開放性,我們可能衍生出許多其他的問題,比如“你認為什麼叫好孩子\壞孩子?”、“你在聽到媽媽說不的時候,有什麼感受”等等。

3

多提延伸性問題

既然是聊書嘛,就要足夠天馬行空。

多問一些根據書裡的內容延伸出來的問題,可以開啟孩子的想象與共情之力。

在提問時,多以“假如”開頭。

比如“假如是你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做?”、“你有沒有遭遇過和書裡相同的情節?”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玩“猜劇情”的遊戲。

比如我們讀《阿羅有支彩色筆》,在一頁跨頁中,畫了阿羅手拿一支蠟筆爬上了山頂,阿羅遇到了危險,從高空一直往下掉。

但阿羅最後掉到哪裡去了呢?在這個跨頁中並沒有畫出來,需要我們翻到下一頁才可以看到阿羅的結局。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猜一猜,阿羅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啟發孩子多想幾種情況,這樣的腦洞時刻可以鍛鍊孩子的想象、預測與推理的能力。

等到我們翻到下一頁,看到作者給出的“答案”時,我們可以和孩子聊一聊:

“你覺得這樣的劇情合理嗎?是真得嗎?你有哪些沒想到的地方?”等等。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其實,和孩子“聊書”,更像是某種閒話家常,我們也應該放下心中那杆“對與錯”的標尺,為孩子營造一種更加輕鬆、不設限的聊書環境。

說到底,閱讀的終極意義在於思考。閱讀,就是一場思維與思維的碰撞。

特別喜歡唐諾在《閱讀的故事》中所寫的一句話:可能性,而不是答案,才是閱讀所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最美好的禮物”。

對於孩子來講也是如此。不要去質疑這簡簡單單的幾行字、幾幅畫能給孩子帶來什麼,也不要擔心重複閱讀會不會妨礙孩子接受新的信息。

因為,閱讀從來都不僅僅是“看到”,而是思索、啟示和理解,它從來不決定於我們眼睛的速度,而是我們心智的速度、深度和眼神的廣度

某一天,你也許會發現,在閱讀與聊書之間,藏著一整個世界等著你和孩子一起去探尋。

-END-

繪本買了這麼多,怎麼跟孩子共讀才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