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

黃岡市轄黃州區、團風縣、麻城市、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黃梅縣、龍感湖管理區。2013年,全市轄區面積1744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33萬公頃,全市總人口750.15萬人,比上年末淨增1.97萬人。其中,常住人口625.19萬人,比上年增加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55‰。全社會地區生產總值133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6.79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521.28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454.48億元,增長11.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27.90:38.97:33.13調整為26.77:39.12:34.11。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批發和零售、住宿和餐飲、金融保險、房地產及營利0業分別增長8%、7.6%、4.2%、17.5%、10.2%和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314元。全市全口徑財政收入189.46億元,增長22.8%。其中,上劃中央收入37.83億元,增長15.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9.98億元,增長27.1%;稅收收入達到53.02億元,同比增加12.58億元。稅收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66.3%,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財政支出390.68億元,增長15.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00.82億元,增長10.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3.17億元,增長30.3%;教育支出60.34億元,增長1.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7.73億元,增長14.9%;醫療衛生支出29.71億元,增長10.8%;環保支出7.25億元;農林水利事務支出46.15億元,增長6.5%。

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2.22億元,增長5.2%。糧食種植面積53.6萬公頃,增長0.03%;棉花種植面積5.342萬公頃,下降2.77%;油料種植面積25.066萬公頃,增長2.38%。種植業總產值268.05億元,增長4.2%。糧食總產量318.98萬噸,比上年增產6.49萬噸,增長2.1%,其中小麥18.49萬噸,增長1.62%;稻穀266.52萬噸,增長1.07%;棉花產量8.62萬噸,減產0.71萬噸,下降7.6%;油料產量55.39萬噸,增加2.72萬噸,增長5.2%;蔬菜產量279.55萬噸,同比增長4.4%;水果24.05萬噸,增長8.33%。畜牧業總產值184.59億元,增長6.7%。肉類產量58.44萬噸,增產1.64萬噸,增長2.88%,其中豬肉產量37.71萬噸,增長6.44%;禽蛋產量58.22萬噸,增長5.2%;生豬出欄507.02萬頭,增長4.86%;牛出欄48.39萬頭,增長6.3%;山羊出欄73.04萬隻,增長6%;家禽出籠6054.09萬隻,增長5.5%。漁業總產值60.74億元,增長7.5%。水產品產量47.83萬噸,增長5.3%。其中,魚類41.94萬噸,增長5.27%。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總數達到12處,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有12處。完成造林2.099萬公頃,育苗0.069萬公頃,封山護林0.607萬公頃。完成連村通組公路1850公里,改造農村危房15177戶,46萬農村居民和7.5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得到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普及率達87.4%。新建、改造村級綜合服務社410個,建成放心糧油經營示範網點209家。幫助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6.5萬人。9.8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在“萬名幹部進萬村潔萬家”活動中,全市新建縣、鄉垃圾處理場215個、垃圾中轉站3300個、垃圾池(房)6.51萬個,配置垃圾轉運車2.66萬輛、垃圾箱23.5萬個、垃圾桶139.6萬個,清除垃圾57.3萬噸。武穴市“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中轉、市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黃梅小池鎮和英山縣方咀鄉分別被認定為全省首批“四化同步”示範鄉鎮和新農村建設示範鄉鎮,16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通過省級驗收。武穴市城鄉一體化試點工作全面啟動,黃梅妙樂、黃州小汊湖等一批城市標準、農村特色、產城一體、城鄉統籌的新型農村社區開始規劃和實施,英山茶葉景觀帶被評定為“全國最美田園”。

全年全市工業和建築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34家,比上年增加25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13.65億元,當年淨增51.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6.45億元,增長12.4%;國有企業增加值3.54億元,增長6.6%;集體企業增加值3.73億元,下降2.1%;股份合作企業增加值6.6億元,增長17.4%;股份制企業增加值301.78億元,增長16.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加值42.93億元,增長7.9%;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55.08億元,增長6.3%;輕工業增加值169.53億元,增長15.7%;重工業增加值244.12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5.2%,實現營業收入1336.94億元,增長23%;利潤總額54.1億元,增長49.62%;稅金總額36.83億元,增長21.9%;總資產819.68億元,增長28%。全市已建成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55個,入園企業3000多家。

全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16億元,增長28.4%,其中,投資額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65.6億元,增長28.8%。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經濟投資390.6億元,增長45.7%;集體經濟投資103.4億元,增長17.5%;私營經濟投資423.3億元,增長41.3%;其他經濟投資149.4億元,增長20.6%。全年投資項目3517個,項目計劃總投資3567億元。在建項目3474個,下降8.9%,其中新開工項目2726個,下降17%;億元以上項目562個,投資額626.4億元,增長81.4%。在全部入庫投資項目中,工業投資項目共1267個,比上年同期增加229個,其中製造業項目1084個、採礦業項目64個、電力等能源項目142個;工業新開工項目956個,比上年同期下降281個。建築業單位數229家,比上年增加28家,總產值634.47億元,增加145.44億元,增長30.4%。實現增加值110.52億元,增長12.1%。建築單位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053.9萬平方米,其中招投標承包面積3269.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8.7%。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132.7億元,增長68.9%。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245.8萬平方米,增長91.8%,其中新開工面積605.3萬平方米,增長79.6%;竣工面積430.6萬平方米,增長68.7%;銷售面積421.3萬平方米,增長64.1%;商品房屋銷售額132.4億元,增長66.8%。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3142元/平方米,比上年末上升51元/平方米,上漲幅度為2%。商品房屋空置面積197.6萬平方米,上升152.3%。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6.4億元,增長13.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3.3億元,增長13.7%,佔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8.3%。其中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27.9億元,增長13.7%。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3.1億元,增長9.4%。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549.9億元,增長13.1%;農村實現零售額76.5億元,增長14.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103%,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5.2%、居住類上漲3.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3%、菸酒類上漲0.4%、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2.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7%、交通和通信類上漲0.9%,衣著服裝類價格上漲0.9%。年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1721.14億元,各項貸款654.57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719.43億元,增長20%,當年新增286.57億元,同比多增20.36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54.21億元,增長18.1%;當年新增貸款100.4億元,同比多增14.16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賬面盈利22.1億元,比上年多盈利6.2億元,增長38.92%。商業保險機構實現保費收入45.07億元,同比增長17.08%;各項賠付和給付支出16.2億元,同比增長78.71%。外貿進出口總額5356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4.9%。其中,出口45133萬美元,增長29.4%;進口8434萬美元,增長5.4%。新批外資企業5家,比上年少批11家。合同外資金額12167萬美元,下降21.9%,實際利用外資6749萬美元,增長89.2%。交通運輸郵電業增加值28.82億元,增長8%。公路總里程2.59萬公里,橋樑3965座。行政村通暢率100%,行政村通客車率98%。貨運量5731萬噸,貨物週轉量131.27億噸公里,客運量12959萬人,旅客週轉量93.7億人公里。郵電業務總量29.28億元,其中郵政2.82億元,電信26.46億元。全市營業網點148處,信筒(箱)317個,郵路總長度3112公里,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31930公里。函件212.6萬件,快遞24.8萬件,報刊期發數42.9萬份,累計7128萬份。全年接待遊客15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8.25億元,增長21%。創建旅遊強縣3個、旅遊名鎮3個、旅遊名村17個,4A級景區達到10家,3A級景區發展到16家,1A級景區總數達到33家,星級賓館(飯店)41家,其中四星級6家、三星級18家。

全年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5家。建立8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5家省級校企共建研發中心,7家省級製造業信息化示範企業,18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8家省級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企業。黃岡市人民政府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20所重點高校、科研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56名專家成為市政府諮詢委員,開展三批實習實訓活動,吸引72所高校2萬多名學生報名。全市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901人,新建科技特派員示範基地164個,創辦企業54家,建立經濟合作組織121家。引進、示範、推廣農業新技術389項,新品種250個。創辦合作社或各類專業技術協會322個,市級科技開發推廣機構6個,縣級科技開發推廣機構72個。有15個示範基地和15個示範企業入選全省100家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和100家示範企業。培訓農民技術骨幹50.2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54.8萬多份。全年全市申請專利1500件,授權專利500件。全年共有幼兒園794所,在園幼兒15.51萬人;小學746所,在校學生43.19萬人;普通中學207所,在校學生33.8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29所,在校學生5.14萬人;大學5所,在校大學生5.27萬人。新改擴建鄉鎮公辦幼兒園103所,建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206所,4個縣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全市建有文化館12個,群藝館1個,實際使用房屋建築面積2.23萬平方米;公共圖書館12個,實際使用房屋建築面積2.78萬平方米,藏書總數為190.5萬冊,文博單位30個,實際使用房屋建築面積7.23萬平方米,文物藏品總計14.7萬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4家,城關電影院12家;縣級以上新華書店11個。廣播電視、電話“村村通工程”和“農村信息化示範工程”進展順利,數字電視實現整體轉換。廣播覆蓋率98.01%,電視覆蓋率98.09%。文化惠民工程進展順利,建成標準農家書屋4388個,建成鄉鎮文化站129個。全市共有衛生醫療機構4283個(包括私營和個體),其中村衛生室3573個;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23192張;擁有醫生數10713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啟動,參保率達95%;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參合率99.6%。2013年,黃岡市先後承接全省乒乓球、羽毛球兩項精英賽。打造“挺進大別山”體育賽事品牌,先後舉辦挺進大別山漂流賽、全國熱氣球挑戰賽和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等高級別賽事。全年參加省青少年田徑、射擊、舉重、體操等13個項目省級年度比賽,共獲得16枚金牌、13枚銀和16枚銅牌,獲團體總分715分。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94萬人,培訓勞動力4.83萬人次,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37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81萬人,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53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與上年基本持平。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2元,增長9.94%;農民人均純收入6966元,增長13.4%。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36.3%,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38.5%。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全年全市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278.49萬人,徵繳保費收入32.55億元。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57.33萬人,徵收保險費24.31億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啟動,參保人數達98.51萬人,參保率達95%。為14.86萬城市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3.71億元,為40.8萬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5.14億元,城鄉低保人均月補差分別提高40元和21元。全市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2475套,基本建成15811套。其中開工廉租住房1963套、經濟適用住房327套、公共租賃住房3118套、城市棚戶區改造3547戶、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264戶、國有墾區危房改造2289戶,林區棚戶區改造967戶。完成新增租賃補貼2366戶,當年發放租賃補貼16557戶,發放補貼資金2609.44萬元。全年支出救助資金10.24億元,其中大病醫療救助6.01萬人,支出資金10933.6萬元,門診救助2.68萬人;資助新農合46.87萬人,支出資金2744.5萬元;幫助困難群眾參加城鎮基本醫保13.49萬人,支出資金209.3萬元。福利彩票總銷量3.7億元,較上年增長6261.24萬元,增幅20.35%。其中,電腦票銷售27086.36萬元,中福在線銷售8655.36萬元,網點票銷售1179.88萬元,無紙化銷售99.90萬元。籌集市縣兩級公益金2939萬元。

羅田縣、蘄春縣、英山縣啟動生態縣創建工作。全市有2個鄉鎮獲省級生態鄉鎮命名、49個村獲省級生態村命名,7個鄉鎮獲市級生態鄉鎮命名、51個村獲市級生態村命名。全年全市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下降3.5%的目標,實施COD減排項目99個,減排9057.2噸,扣除增量,淨削減1668.21噸;實施SO2減排項目27個,減排4668.3噸,扣除增量,淨削減433.69噸。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淨削減1.56%和1.47%,均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年度控制目標。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0天,優良率達82.2%,均高於前兩年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