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都不會說?那是你邏輯不好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應該怎麼做。”卻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這麼做。”小孩子只能將家長和老師們的話奉為圭臬,幾乎不會有人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就是邏輯教育缺失的結果。

所謂“邏輯”,在廣義上被定義為“我們評估信息的過程”。想要評估信息,首先就要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之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重新排列組合。

但是由於邏輯教育的缺失,大部分人在對外表達的時候都會產生邏輯混亂的現象。在需要做決定的時候,同樣也會因邏輯混亂產生選擇困難症。等到因邏輯混亂,而使對方對自己的想法產生誤解。或是因為做出錯誤決定後,產生不良後果導致自己懊惱不已。

邏輯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就像前面說的。整理想法、對外表達、做合理決策等等,都需要邏輯。《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就非常適合邏輯不清的朋友們。

話都不會說?那是你邏輯不好

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

布蘭登•羅伊爾,其作品先後五次榮獲“國際圖書獎”、五次榮獲“總統圖書獎”金獎,2011年榮獲“年度教育圖書獎”。

任職於Kaplan期間,他潛心研究英文寫作、語法和邏輯推理教學,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獨創了一整套教學體系,並先後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等經典著作,成為全球英文寫作、語法、邏輯推理領域的標杆之作。


《數學之美》中對於信息的傳遞過程有過如下概述,信息發佈者按照一定規則對信息進行編碼,之後傳遞給接收者,接收者再按照相應的規則進行解碼。

大腦對於信息的接受也是同樣的過程,首先是接受信息,之後按照思維方式將其重新排列組合。之後按照邏輯對外傳遞。

首先來看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處理信息的。

人的大腦非常複雜。當信息傳遞到大腦時,會下意識的對其進行加工。比如當我們看見一個蘋果是,會自動想象它的形狀、外表和光澤。而那些寫作高手經常會利用這點,來煽動讀者的情緒。

莎士比亞說過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莎姆雷特。”這也說明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於信息的處理結果是不一樣的。《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中將思維方式劃分成了四種,分別是:分析型、理想型、現實型、綜合型。

這裡並不是在批判思維方式的優劣,而是要我們明確這四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在處理信息的時候,明確知道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有效的避開思維陷阱。

我們的大腦在接收信息之後,會將他們暫時儲存起來。然後轉入後臺處理,在空閒時拿出來重新排列組合。這就是為什麼好點子總是在我們做其他事的時候蹦出來的原因。好點子是許多已知條件重新組合而成,那麼該如何進行創新性思考呢?

《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中對於如何進行創新性思考,給出了幾個不錯的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方法包括頭腦風暴、魔鬼代言人和重述問題。

要知道由於人的思維和所經歷的事都是有限的,所以通過頭腦風暴可以儘可能的收集到不同意見。知名公眾號大V咪蒙就是這樣,每當她需要起標題的時候,會將寫好的標題發給幾個編輯群,由群裡的人投票選出得分最高的標題。

而魔鬼代言人指的是那些不擇手段反對自己的人,在這裡知道是用窮盡法列舉反對意見。當人們使勁反對不同意見的時候,會創造性的發揮自己的想法,找出各種理由來反對。當我們想出一個點子的時候,通過魔鬼代言人可以激發更多的想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到不同的結論。當我們提出一個問題時,試著通過重述這個問題,來尋找新的角度,也許就會得到新的想法。比如對於考公務員的事,有的人認為公務員穩定,社會地位高,而另一些人卻覺得考公務員是在浪費生命。這就是重述問題的優勢。


在對信息進行加工,並形成新的想法之後,我們就面臨著如何進行表述的問題了。有人會覺得表達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想到什麼說什麼就可以。但是卻忽視一個問題,如果我們邏輯不清,則對方不能明白我們話裡的內容。就像顏氏家訓中的名篇博士買驢,洋洋灑灑幾千字,一句都不提買驢。

所謂“論述”,就是指“一個有論據支撐的觀點或陳述”。一段完整的論述應該包含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關鍵假設。要想對方明白我們在說什麼,首先要明確我們的觀點,也就是論點。接下來為了證明我們的論點正確,還需要論據支持。

完成整個表達過程後,回頭檢查是否有邏輯漏洞也很重要。學會辨別邏輯最大的好處,就是不至於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邏輯漏洞。也就是說不至於被人隨便帶了節奏。接下來就來看下常見的幾種邏輯漏洞。

我們已經知道了完整的表述邏輯有三個要素。那麼在闡明論點時,用清晰明確的語言是尤為重要的。模稜兩可的詞彙會讓對方誤會你的所傳遞的觀點,進而影響你的邏輯完整。如果對方從一開始就誤會你的意思,那麼接下來你說什麼對方都會認為是錯的。

在說明論點之後,就要我們對論點進行論證。在這個過程中,詳實有利的論據會讓你的觀點變得無懈可擊。那麼可靠的論據要避免以下幾種。最典型的就是以偏概全,妄圖用偏見去代替整體。

我們開篇就提到了感知信息的過程。那麼在搜尋和使用論據的時候,就需要注意,不能讓自己的個人偏好和“毒水井”影響論據的公正。個人偏好很好理解,這裡要說明的是“毒水井”。所謂“毒水井”,是指當我們過於從一個人的背景,尤其是國籍、種族、性別等,來判斷其言論時,我們的邏輯就會出問題。如果你打心眼兒裡認為對方的出身有問題,那麼不管他說什麼都不會信。

正確的假設也會導致邏輯漏洞。最常見的是非此即彼,要知道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出現中間選項的情況很多。另一種情況就是局部錯誤,不能因為整體是對的,就斷定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是正確的。打個比方,一個球隊偉大,並不意味著該球隊所有的球員都同樣偉大。

思維的邏輯非常重要,在生活中出處可見。如果不能掌握清晰的邏輯,我們將會面臨很多問題。希望對於自身邏輯有問題的朋友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獲得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