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袋鼠是二戰中一種很有趣的車輛,這種裝甲運兵車是用去掉炮塔的坦克改裝而成,與當時流行的半履帶裝甲輸送車相比在越野能力上高出一籌,防護力更是具有絕對優勢。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加拿大公羊坦克改裝的袋鼠輸送車

狹義的袋鼠是指加拿大人在法萊斯戰役之前用牧師自行火炮改裝的一批車輛以及之後用加拿大公羊坦克改裝的車輛,但很快這個概念就被擴展到所有改為運輸步兵的無炮塔坦克上。從來源和使用上看,這種車輛的改裝來源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主要用戶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以及跟著敲邊鼓的其他英聯邦部隊,所以將其稱為英聯邦的車輛可能比較妥當。

最早的袋鼠是使用M3/M5斯圖爾特輕型坦克改裝的,這種車輛出現的時間大概是在1943年北非戰役末期。當時隨著美援新式中型坦克數量增加,英軍不再需要斯圖爾特型作為低配巡洋坦克使用,因此替換下來的斯圖爾特就被拆掉炮塔改為雜用。為了能夠增加運載量,有的斯圖爾特型甚至拆掉整個車頂甲板,這種方式載人較多,但載員身體暴露在外,危險性較大。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斯圖爾特/袋鼠多用於火炮牽引車

斯圖爾特/袋鼠裝備後曾作為伴隨坦克部隊的人員輸送車使用,但並不成功。這種車載員少,裝甲也弱,所以戰爭中後期多被用作火炮牽引車。斯圖爾特/袋鼠從北非一直使用到德國投降,但名聲不顯,改裝數量也不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噸位限制導致性能與通用載具(布倫機槍車)和美國M2、M3半履帶車重疊沒有本質區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車輛改裝時並未命名為袋鼠,而是屬於袋鼠車大量出現後追加分類和命名。

第一種真正意義的袋鼠產生於1944年7月底。當時英聯邦軍的裝甲輸送車除了國產通用載具外就是美援的M3半履帶裝甲輸送車,但為了準備諾曼底登陸以及其後的陸上作戰,美軍大量減少了給英聯邦部隊的半履帶車。相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倒是供應充足並且有一部分處於閒置狀態。

當時加拿大第二集團軍正按蒙哥馬利要求準備實施法萊斯戰役。此前從諾曼底登陸到古德伍德作戰的一系列戰鬥都證明了車載步兵伴隨攻擊的有效性以及裝甲輸送車能夠顯著提升步兵效率和降低傷亡的作用,但相應的裝甲輸送車也在戰鬥中嚴重損耗。此次作戰第一階段將有6個步兵營伴隨坦克部隊利用夜色和煙幕的掩護穿過德軍前沿陣地直達主抵抗線,為此將調用英國第一集團軍和加拿大第二集團軍所有單位的M2半履帶偵察車和M3半履帶輸送車,不足之數還需要新的車輛進行填補。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袋鼠之父蓋伊·西蒙茲

恰在此時英軍正在用自己的24磅炮替換美製M7牧師自行火炮的105毫米榴彈炮,在諾曼底附近加拿大第3步兵師的3個炮兵團的72輛牧師處於閒置狀態。加拿大第二集團軍司令蓋伊·西蒙茲中將(此君戰後任加拿大總參謀長)遂於7月31日下令將這些牧師改裝為運兵車輛,項目代號“袋鼠”。改裝工作進行得非常快,因為8月8日進攻就將開始。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牧師自行榴彈炮改裝的袋鼠輸送車

牧師自行榴彈炮是在美國M3、M4坦克基礎上改裝的,本身就是坦克底子。改裝為裝甲運兵車時主要是拆掉火炮和彈藥架,封閉火炮開口,在原戰鬥室內佈置長凳改為載員艙,用鋼板將駕駛艙和載員艙隔開。原車如有高射機槍座圈即保留,如沒有則設置一個簡易機槍支架。車內除2名乘員外一般可攜帶10名步兵,但實戰中往往儘可能多的塞人,有時甚至能夠翻倍。與其他直接用坦克改裝的袋鼠車相比,牧師/袋鼠由於有加高的戰鬥室所以空間較大,給乘員的保護也較多。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牧師/袋鼠防護面積比其他型號袋鼠大

改裝完畢後的72輛袋鼠被平分給從兩個方向進攻的加拿大第2步兵師和英軍第51高地步兵師(蘇格蘭部隊),在超載的情況下能勉強塞進去3個營,在混搭通用載具和半履帶車後保證了運輸量。事實上在法萊斯戰役中為保證三階段的步兵輸送任務,裝甲輸送車必須頻繁來往於前線和後方的不同步兵部隊之間。

在法萊斯的作戰中袋鼠車大獲成功。因為重量比坦克輕,該車無論速度還是越野機動性都比坦克好,坦克能到達的地方袋鼠車都能同步到達。生存性上袋鼠車則比通用載具和半履帶裝甲車好太多了,通用載具最厚的裝甲只有10毫米,半履帶車是12毫米,而袋鼠車高達52毫米,免疫一切德軍輕武器。由於卸除了彈藥架,袋鼠車也沒有坦克那麼容易起火。再加上袋鼠車只需跟隨坦克前進並及時卸下步兵,不要求加入攻擊,所以在戰鬥中損耗也較小。

最初的袋鼠單位被命名為加拿大第1裝甲人員運輸中隊。當時可用的牧師車體有限,除了最初的72輛外,諾曼底戰役結束時最多還能騰出96個牧師車體。而這些車輛都是美國的租借物資,最後要還的,在改裝上也受到美國的限制。因此英國人決定將500輛閒置的加拿大生產的公羊坦克改裝為新的袋鼠。

加拿大生產的公羊坦克在總體佈局上和美國的M4謝爾曼差不多,相當於謝爾曼的降級版本,屬於生產出來就過時的東西。這種車在去除炮塔後還有一個小型的車體機槍塔,很適合作為輸送車使用。改裝時和其他袋鼠一樣,簡單卸除炮塔,去掉彈藥架,用鋼板隔斷駕駛室和載員室,然後在戰鬥室內佈置長凳。因為公羊比其他幾種坦克略小,所以公羊/袋鼠載員為8人,公羊/袋鼠是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袋鼠型號。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英國53步兵師乘坐的公羊/袋鼠在卡昂郊外

隨著大量袋鼠車的進入,加拿大第1裝甲人員運輸中隊也升格為加拿大第1裝甲運輸團。到12月份,英國皇家坦克團第49營也改裝為袋鼠部隊,更名為第49裝甲運兵車團。這兩個團都隸屬於英國第79裝甲師,即“霍巴特的馬戲團”,每個團包括兩個各有53輛袋鼠的中隊,可一次運載兩個營的士兵。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步兵從袋鼠上跳下投入戰鬥

國外有人注意到袋鼠單位名稱的變化,加拿大人去掉了“人員”的單詞,似乎更希望能將袋鼠看作一種戰鬥車輛而非專門的人員輸送車。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謝爾曼III坦克改裝的袋鼠

在意大利前線,英軍則將較老的謝爾曼坦克和部分牧師自行火炮改裝為袋鼠。謝爾曼坦克的改裝方式與公羊坦克一樣,由於車體較大可容納10名步兵。

機械化步兵最強的防護,二戰英聯邦袋鼠裝甲人員輸送車

丘吉爾坦克改裝的袋鼠

在戰爭末期還出現了最後一種即用早期丘吉爾步兵坦克去除炮塔後改裝的袋鼠,載員為11人。這種車的前裝甲更厚達102毫米,在安全性上可謂無與倫比,但最大時速也下降到25千米。

雖然袋鼠車在運用上很成功,極大降低了步兵傷亡,但也並非完美無缺。和當時專門的裝甲輸送車相比,袋鼠既髒又吵,震動、噪音都比較大,舒適性差,長距離乘坐非常疲勞,這是所有袋鼠的通病。


說起來將去除炮塔的坦克移做輔助用途在二戰中是常見做法,比如我們熟悉的德國豹式裝甲搶救車,以及蘇聯用去掉炮塔的KV和T-34充任的裝甲牽引車,但大量拿來運輸步兵的好像也就是英國和加拿大軍隊。

常見的資料中都認為袋鼠顯示了全履帶裝甲輸送車的優越性,並直接催生了戰後第一代裝甲人員輸送車。但不知為何其重甲強防護的特點卻沒有繼承下來,戰後研製的第一代裝甲人員輸送車幾乎無一例外薄皮。越南戰爭中甚至出現越軍用機槍將美軍趕上裝甲車以便更有效率地一鍋端掉的怪事;俄軍的裝甲車和步戰車也是同樣思路,步兵寧可坐在車頂,裝甲形同虛設。

即使到了現在,重裝甲人員輸送車仍然不是主流。以我的愚見,車輛越重則製造成本越高,耗油、保養費用也隨之上升,步兵裝甲車輛的防護程度,說穿了就是使用方人的價值和車輛經濟成本之間折算的結果,所以人命從不是無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