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上這幾種孩子,會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1.

前幾日,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家住蘇州某小區的八旬老人,有兩個孩子,但很少有時間陪伴他。由於保姆一直細心地照顧著他,老人覺得保姆各方面做得都比較好。出於感激,將一套市場價超過百萬的房產,以公證遺贈的形式送給照顧自己6、7年的保姆。


攤上這幾種孩子,會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納尼,這不就是現實版的蘇大強嗎?保姆收了工資,認真工作是天經地義的,咋就到送房這個地步呢?說實話,這是我當時的想法。

直到刷到這樣一條評論:博主是一名律師,在他從業期間遇到過一些老人,雖然有幾個孩子,但沒有一個孝順的。更心寒的是,子女不僅不願意照顧他,還拿他的養老金,盯著他的房子。啥都不做,就盼著老人快點死掉。

在博主看來,之所以現在很多老人會將財產留給子女以外的人,無外乎是因為老人沒有感受到子女對其的關心和慰藉。

確實,我們總覺得當子女的要賺錢養家很辛苦,不可能整天圍在老人身邊。卻忽略了在現實生活中,不時會出現子女滿堂,家庭條件也不錯,但對老人不管不問。甚至等老人死亡多日都不見子女,而是隔壁鄰居聞到味道後報警的人間慘劇。

賈平凹先生曾說,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有年邁蒼老的父母,將來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像父母一樣老去,這是生命的輪迴和必經之路。

然而,時間短暫,人生殘酷,生命本身也有不堪一擊的脆弱。誰也不知道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緣分到底還有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攤上有些孩子,會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2.


攤上這幾種孩子,會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最好的態度留給外人,最差的脾氣留給父母

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一種孩子。他們對朋友、同學、同事、不熟的人總是客客氣氣,斯文有禮好脾氣,什麼都能忍,哪怕被坑得很慘也坦然接受。但對父母卻大吼大叫、惡言相向、最沒耐心,一句話就能讓他的火蹭蹭燒起來,總是將在外面受的委屈和怒氣衝著父母發洩。

之所以如此肆無忌憚、無所顧忌,把所有的壞脾氣都給了自己最親的人,究其原因主要是這幾方面:

1)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覺得無論後果多嚴重,說話多傷人,父母都可以承受得起,能夠原諒和包容自己;

2)對外人發脾氣是要付出代價的,而父母則會默默忍受;

3)親密關係中的哈哈鏡

美國心理學家認為,在愛裡有一面哈哈鏡,它會反射出個體扭曲的自我形象,讓其感到挫折和失望,進而引發憤怒。譬如,對年邁父母發脾氣,其實是你因自己總是讓他們操心,不能讓家人過上舒心的生活而沮喪。

換言之,有些孩子會無意識地通過最親的人所做出的行為,來判斷自我價值。倘若那個結果是他們害怕和抗拒的,他們就會採取甩鍋、錯的都是別人、對父母態度惡劣等防禦方式,減輕“自己不夠好”的心理壓力。

然而,正如周國平所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這樣的孩子,不僅缺乏涵養,而且父母在他們面前會變得小心翼翼。

試想如果連最親的父母都做不到溫暖的話,那麼他們還能去溫暖誰呢?

3.


攤上這幾種孩子,會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理直氣壯啃老,卻邊依賴邊嫌棄

之前,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老母親六十多歲,為了賺錢還兒子欠下的賭債一天打三份工,有次急著趕工被車撞倒,三十多歲的兒子不僅不心疼,反而強詞奪理地說“誰讓你是我媽,誰讓我是你兒子”。

更可氣的是,這個三十多歲的大男人,沒有經濟來源就伸手問媽媽要,還總是嫌棄母親無能。真的是一副理直氣壯啃老,卻邊依賴邊嫌棄的惡臭嘴臉。

而現實生活中,也總是能見到這種絲毫不知道感恩的孩子。他們埋怨父母沒有光鮮的學歷和工作,總覺得衣著土氣的父母上不了檯面,格格不入。父母要給買房、買車、帶娃、做家務,一切家用還要出。勞心勞力不說,還要看他們的臉色過日子,活得還不如保姆。

對於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原本應該心存感激,但他們卻覺得理由應當,天經地義。邊心安理得地啃老,邊居高臨下地嫌棄父母沒本事。總是對外人的小恩小惠感激不盡,卻對父母的好視而不見。

殊不知,當這份付出被無視,換來的不是尊重而是嫌棄,那些被綁架的父母要嚥下多少委屈。而他們以為的理所當然,只是因為父母一直在默默守護罷了。


攤上這幾種孩子,會讓父母越年邁越無助,越付出越心寒

最後的最後,想說一句:

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如果你為人父母,趁孩子尚且年幼,教他知禮向善,別到晚年自食惡果;

如果你為人子女,趁父母健在的光陰,請善待之,別讓他們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