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长治市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9.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

日前,记者自长治市统计局获悉,一季度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开局亮眼,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实现首季“开门红”,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我市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其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9.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

地区生产总值稳中有升。1至3月份,全市GDP为359.3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3位,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4亿元,下降4.0%,占GDP的比重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193.5亿元,增长8.9%,占GDP的比重为53.9%;第三产业增加值161.4亿元,增长7.8%,占GDP的比重为44.9%。从县区看,全市沁源、平顺、武乡、沁县、黎城、壶关6个县区累计增速高于全市增速。

工业经济红红火火。1至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1%,增速居全省第3位,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2.8个百分点。分行业看,能源工业增长6.42%,材料与化学工业增长23%,消费品工业增长24.23%,装备制造业增长24.07%,其他工业增长212.39%。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全市重点监控的16种工业产品中有12种产量增长。从先行指标看,全市工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15.03%,比全省高7.3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结构优化。1至3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2亿元,同比增长11.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6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2.38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2.38亿元,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0.19亿元,同比增长22.3%。

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提高,1至3月份,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2元,居全省第3位,增速7.3%,增速居全省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3元,增速9.7%,增速居全省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快速增长,1至3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1.3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29.38%,增速比全国高23.18个百分点,比全省高5.4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0.53亿元,同比增长31.5%。市场销售稳中趋缓。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亿元,增长8.7%,增速居全省第2位,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增势稳定,随着乡村旅游百花齐放,全域旅游快速发展,1至3月份,全市旅游总收入104.58亿元,同比增长19.2%。(王涵)

长治机场新建航站楼工程开工建设

为进一步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提升机场运输保障能力,开拓更远更多航线,带动长治经济转型发展,4月24日,长治机场新建航站楼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20年竣工。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提高区域内综合运输能力,并对改善投资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我市重要的空中交通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长治机场自2003年复航运营以来,已累计开通国内31条航线,通达27个国内城市,旅客吞吐量连年攀升,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612万人次。目前,机场现有航站楼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满足机场发展需求。

为适应全省民航事业的发展和规划的需要,满足航空业务量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及山西航产集团决定启动长治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该工程由省发改委和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于2015年10月联合批复,充分考虑机场近远期发展的需要,在节约用地、节省投资、充分协调与周边位置关系的条件下,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设施对机场进行改扩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需求,适应长治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建的航站楼工程为地上二层,建筑高度18米,总建筑面积达14613.2平方米,将最大程度发挥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航站楼建成后,将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长治机场候机楼硬件设施落后问题,从而提升航空服务保障能力。(张鹏 程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