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生於憂患

華為,生於憂患

如今的華為,不僅僅是一家公司。

文 / 華商韜略 張津京 逗號

4月24日,華為榮獲2019“世界品牌500強”榜首。連續四年奪冠的阿里,則退居第二。

華為去年營收7212億元,同比增長19.5%,淨利潤593億元,同比增長25.1%,其中,研發費用高達1015億元,佔銷售收入14.1%,位列歐盟發佈的2018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第五位,超越了蘋果和英特爾。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公佈數據稱,整個2018年度,華為一共向該機構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位列全球第一!

華為成為一個符號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世界第一大電信設備服務商,服務全球1/3以上人口;2016年營收5000多億,超過BAT總和,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首。

但華為依舊是憂慮的,任正非更是如此。

怕掉隊的他,選擇了很多進步的方式,技術則被他放在了第一位。

“沒有研發,就沒有銷售”是行業和市場教會華為的。

90年代初,華為剛剛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即使面臨發不出工資的窘境,研發經費還是大筆往裡砸。

“我們保證按照銷售額的10%撥付研發經費,有必要且可能時還將加大撥付比例。”1998年頒佈的“華為憲法”——《華為基本法》,將科研在華為的至高地位制度化。

有數據統計,國內企業科研經費投入的平均水平在1%以下,華為是其10倍以上。

“目前累計研發投入3100億元,未來每年將保持200億美金的投入。”這是華為2017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CEO徐直軍給出的數字。

3100億,這相當於阿里2016年營收的2倍;200億美元,這佔到華為2016年營收的25%。

這幾年,“焦慮”的華為以每天10個的速度出產專利。任正非甚至把華為研發總部命名為“2012實驗室”,取電影《2012》世界末日之意以警醒眾人。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任正非都堅信

:“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前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華為5G事件,更是將華為的“研發技術”推置了風口浪尖。

由於在4G標準剛剛提出的時候,華為就開始同部研發5G技術,到現在華為5G的產品已經非常完善。

從芯片、手機基帶到交換機、基站,再到中控設備,華為已經可以完整供貨。

甚至華為還針對西方國家的現狀,創造性解決了微波和基站共存的問題,將微波通信和5G基站做到了一起,在西方並沒有普及光纖的情況下,實現高帶寬的互聯互通。

華為,生於憂患

任正非表示,“誰不買,誰沒想明白,我們將微波數據傳輸和5G基站做在一起,這個全世界只有華為能做到”。

而英國電信首席設計師尼爾·麥克雷曾表示,“現在只有一個真正的5G供應商,那就是華為”。CNN也不得不承認,美國在電信設備領域“沒有一個華為這種級別的全球競爭對手”。

並且,很多西方通訊企業在4G搭建時,採用的就是華為技術。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甚至加拿大的主流通訊企業,4G就採用華為技術。如果5G不採用華為,不光互聯互通需要自行做很多不必要的開放,甚至還要有重複的大規模投入。

正因為此,任正非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信心很足,絲毫不擔憂華為的未來。技術才是硬道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政治干涉經濟,一旦成本過高,經濟實體的能力肯定會讓事件迴歸正軌。

隨後,事態的發展也正如任老所預料的。

華為,生於憂患

特朗普以及歐美各國對待華為的態度,180度的轉變都與華為的“硬實力”脫不開關係。

此次,華為獲得“世界500強”的桂冠,還有網友戲稱多虧了美國總統的加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華為撐過了冬天,但他不會讓自己忘記寒冷的感受,因為“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