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兩位當世梟雄相會於亭下,以青梅為下酒小食,列數當世英雄。當曹操一語道破劉備苦心遮掩的稱霸之心時,後者慌亂失態,只能借雷聲草草搪塞過去。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雖然二人最終兵戎相見,友情不復,但這一幕“青梅煮酒論英雄”,卻成為千古稱頌的佳話。其中的重要角色——酒,也在自己中華文明最佳代言人的履歷上添上了光彩一筆。

需要指出的是,歷史長河中頻繁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國酒,並非今人熟悉的樣貌。黃,而非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才是華夏酒文化的真實本色。

中華酒文化的本色

在當代人眼中,白酒與黃酒是涇渭分明的兩種事物。但事實上,它們並非並行獨立的陌生人,而是一脈相傳的同種兄弟。

史料證明,黃酒是中國最早發明的發酵酒,其起源來自於穀物釀酒,採用的是複式發酵法。這是中國釀酒物質起源的根本所在。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從早期米酒到成熟黃酒,期間歷時上千年。早期用穀物製作的發酵酒,尚不能稱之為黃酒。這種低級工藝階段的產品,遠達不到現代黃酒的高度。

公元前200年的漢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黃酒的成熟期。《齊民要術》、《酒誥》等科技著作相繼問世,酃酒、新豐酒、蘭陵酒等名優酒開始誕生。張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中國傳統黃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期。

唐宋以後,隨著釀酒業的進步,黃酒開始出現,而且產量逐漸增加,最終在元朝時,中國發酵酒的釀造基本擺脫了濁酒的困擾,進入了黃酒的階段。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不過,黃酒的主導地位並未保持太長時間。

公元1000年的北宋到公元1840年的晚清時期,歷時840年,是我國傳統酒發生質變的提高期。由於西域蒸餾器的傳入,舉世聞名的中國白酒誕生。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另有古籍紀錄“燒酒始於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年)”。

度數更高、品質更純的蒸餾白酒,最終取代黃酒成為中國酒的形象代表。

先進與富足的象徵

今天,飲酒可謂隨時隨性,而在文明之初,一滴酒的得到並非易事。

在那個原始荒蠻的階段,世界大部分文明中的居民,能夠獲取足夠的食物尚不容易。若非糧食等物質財富達致一定富足程度,絕然沒有釀造酒這種非必需品的動力和能力。

相比之下,中國史中酒的身影,始終活躍,五千年來未曾間斷,印證著這個文明的先進與富足。

與中華文明的演變遷移一致,酒出現、崛起於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等政治、經濟中心。其後隨領土國域的擴張和糧食生產力的提升,不斷延伸、普及至四方。直到今天,河南、山西、山東、安徽以及四川等省份,依然在中國酒業版圖中佔據著核心位置。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經典黃酒“女兒紅”


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酒種,黃酒見證了這一歷程的大半,尤其是整個文化範式的初步成型期。自儀狄造酒開始,黃酒就與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更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炎黃子孫。歷朝歷代,無數精彩的重大事件中,英雄、百姓共同談論著酒得酒失,品評著酒色酒香,吟詠著酒詩酒歌,遵從著酒禮酒俗,塑造著獨具特色的中國酒文化。它不僅僅給予中國人放縱心性、激發靈感的精神享受,也作為祭祀、慶典的禮儀用器,承載傳遞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白酒映襯下的落寞

品質與口感更加高級的白酒出現,改變了中國酒的歷史走向。在白酒的衝擊下,黃酒日益收縮到江南、長江流域等大米主產區,成為特定區域的文化代表和當地特產,逐步失去了主流品類的地位和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

黃酒沉寂期間,白酒在中國社會大紅大紫,“步步高昇”,乃至走向世界,化身中國符號。

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茅臺、汾酒等斬獲獎項,打響了中國白酒的世界名號。此後伴隨現代商業的發展,白酒進一步邁向品牌化,名牌化。195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評酒會評選出了八種國家級名酒。其中白酒類包括茅臺酒、汾酒、西鳳酒和瀘州老窖特麴酒。此後經過1963年、1979年兩次評選,最終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麴、西鳳酒、董酒、瀘州老窖特曲、雙溝大麴成為全國人民皆知的十大名酒。

改革開放後,以央視為代表的電視媒體的崛起,中國白酒群雄崛起,圍繞電視媒體展開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廣告投放大戰。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白酒營銷堪稱瘋狂


率先打響第一槍的,是地方品牌。白酒大省河南的林河、杜康、寶豐、張弓等豫酒品牌,藉助央視廣告的投放聲名鵲起,開啟了中國白酒地方品牌向全國品牌的大轉變。

同一時期,湖南湘西的酒鬼酒,憑藉敢於高過茅臺的定價,以及著名藝術家黃永玉設計的獨特錢袋包裝,一夜之間名揚全國,也就此拉開中國白酒迄今未停的高價競賽。

1995年,來自山東的秦池以6666萬元拿下CCTV廣告“標王”,將“在央視打廣告就是品牌”的魔力效應推至頂峰;

2000年,水井坊同樣祭出“貴過茅臺”的定價策略,給中國白酒在新世紀的競爭,定下高端比拼的基調。

此後,郎酒抓住央視廣告的低潮空白期,藉助春晚等焦點節目,重金砸響紅花郎系列;洋河三藍(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又以更大手筆坐上中國白酒廣告投放之王的位置。如今,整個行業又開啟了新一輪邁向高端、小酒興起的整合。

經過價格與廣告的兩線大戰,中國白酒的品牌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成為國民經濟中品牌化程度最高、品牌競爭意識最強的行業之一。而身為中國酒始祖的黃酒形影相弔,留給其他地區消費者的記憶,更多是咸亨酒店、孔乙己和他的九文大錢……

當代復興的機遇

回顧黃酒行業建國以來的發展,之所以從“國酒”變成“特產”,其背後有灌裝等技術發展滯後、啤酒和葡萄酒等替代產品出現、沒有跟緊消費升級趨勢、營銷手段落後等許多原因。

在大眾消費者的認知中,除了江浙滬,黃酒依然“並不流行”。這一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黃酒本身——深厚悠遠的文化底蘊、符合當代健康潮流的品性,都是黃酒復興的獨特優勢,其口味也並非只有江南本地喝得慣,而在於全國消費者沒有聽到黃酒的聲音。

新世紀以來,黃酒行業開始了品牌化的發展進程,企業在品牌營銷方面的意識與力度不斷加大,整個行業掀起了第一波廣告投放浪潮。憑藉媒體和廣告宣傳,古越龍山、會稽山、石庫門等一眾黃酒品牌聲名鵲起,知名度快速提升,形成了行業今天的格局框架。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國產品牌崛起


不過,與白酒多媒體、全天候的“任性轟炸”相比,黃酒整體發聲的力度近年來雖然繼續提升,但要在這個信息過剩的互聯網時代保證自身立於消費者視野的“C位”,無論是投放的平臺、頻率,還是所傳播信息的角度和形式,黃酒都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面對從全世界湧來的替代品和競爭者,不僅“酒香不怕巷子深”行不通,站在巷子口吆喝也不夠。

此外,黃酒企業的品牌思維比較陳舊,很多品牌沉迷於過往的輝煌之中。無論是在包裝設計還是傳播語言上,還停留於宣講歷史、仿古瓶型、年份窖藏、大師定製等等與當代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隔絕的話語上,人為壓縮了自己的擴展空間。

如今,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和見識的增長,“沒得喝”、“不知喝什麼”的狀況不復存在。民族自信恢復的中國人,對精神文化消費的追求日益提升,對國產品牌的信任穩步增進。眾多傳統行業、經典品類,包括沉寂許久的黃酒,迎來了當代復興的機遇。其崛起的關鍵,還在於摒棄中國酒業一貫的舊式營銷套路,用現代化、國際化的品牌語言,與當代消費者的需求精準對接。比如在包裝設計上,不再古香古色,精簡現代,大膽借鑑國外優秀樣例;在價格設定上,規避白酒在高、低端的優勢,發力中端市場;在營銷傳播上,活用互聯網、新媒體工具,主動向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發起情感溝通等等。


煮酒論英雄——中國黃酒的過往與未來

國際化包裝將成潮流

相信古老的黃酒,終不會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