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寧:張昌西和他的生態“養豬經”


鄉寧:張昌西和他的生態“養豬經”


黃河新聞網鄉寧訊(師耀澤 武高峰 記者 張建峰)兩千餘頭黑豬在山坡上、樹蔭下、溝壑中悠閒“散步”,哼哼聲此起彼伏。張昌西左手提著鑼,右手拿著鑼錘,用力敲擊著,一聲聲清亮的響聲迴盪在山谷之中,放下鑼錘,轉身端來幾大盆玉米粒,往地上一撒,黑壓壓的大豬小豬陸續從各個山上飛馳而下,一擁而上,爭相吃食……陽光打在張昌西的臉上,這個精明幹練的中年人,笑容愈發燦爛。

“從2015年開始購買的100頭小黑豬到現在至少發展到2300頭以上,每頭黑豬都是自然繁育、自然放養、自然出欄,飲地下山泉水,吃山間綠色'糧'。一般一頭黑豬從繁育到出欄為13個月以上,豬肉品質還是得到了群眾認可”。張昌西興奮地對筆者說道。

張昌西現為鄉寧縣西交口屯子窯村委主任,早年出去打過工、經過商,2001年開始還經營過幾輛大車,收益還是不錯。2015年一次和朋友在外遊玩,偶然在陝西發現了這個項目,於是想到家鄉林地多、氣候適宜,張昌西便萌生了自己的“創業夢”——放養黑豬。

“剛開始家裡人特別反對,覺得憑著多年積攢下來的錢,也能過個好日子。”張昌西說,雖然當時家人不支持,但他始終堅信,只要堅持發展下去,一定能成功。

說幹就幹。張昌西先後去北京、陝西、河津等地考察,越來越感覺這個項目還是不錯。經過多方踩點選址,最終確定於西交口鄉北營行政村林草茂密區域的野溝自然村,在這方神奇的土地上,念起了自己的“養豬經”。

2015年3月,他從河津下化一家養殖場分三批購買回了100頭“山西黑”小豬仔,每頭1000元,同時引進了“山西黑”、“北京黑”種豬。


鄉寧:張昌西和他的生態“養豬經”


“隔行如隔山”。張昌西在開始養殖時也遇到了很多挫折,並不順利。“也許是豬仔水土不服的緣故吧,隔一兩天死了一個,死一個1000元吶,感覺心痛,就像身上掉肉似的。我白天從網上學習各種養殖經驗,夜裡每隔一會兒就要進圈檢查,生怕那一頭又倒下去,每晚只能睡一兩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健康活下來78頭。”

看著小豬仔們每天活蹦亂跳的成長,張昌西就採用敲鑼的方式進行訓練。剛開始,每當你敲鑼的時候,這些小豬根本就不配合,原先還在圈舍周圍,而一敲就是跑了,越跑就越遠了,而你不敲鑼了,倒是圍在廠子周圍。後來再次去陝西考察學習定時敲鑼辦法,開始還是不湊效,但定時敲的時間長了,小黑豬仔們也就跟著一些膽子大的、領頭豬的回來了。就這樣持續訓練了三個月後,每當豬聽到鑼響,很快就跑回來,慢慢的也就順了。

通過近一年的放養觀察,感覺這個地域挺適合養殖產業。於是在2016年7月,張昌西成立了以黑豬原生態養殖為主的“興農相逢專業養殖合作社”。先後投資370餘萬元,通過利用原有廢棄的20餘孔土窯洞改建圈舍500平米,新建飼料儲備庫160餘平米、打深井1眼。

“像現在這個季節吧,山裡也有些草了,豬早上5點左右出去,自己找點吃的,8點就回來了,補充點玉米,喂吃了就又跑山上游山玩景去了,到晚上6點左右的時候,才逛回來,形成了規律,還有跑的遠的,好長時間都不回來,它們能尋找各種野菜、山杏、松榛等果實,渴了有山泉水,在山裡面吃、山裡面住,都習慣了,所以到現在要說具體的數,我也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常常是好多小豬仔跟著大豬回來的,到現在大概就有2300餘頭吧”張昌西言語中透著幸福。


鄉寧:張昌西和他的生態“養豬經”


“有一次,我們晚上9點多從黃華下鄉回來時,就有二三十頭黑豬成群結隊的在路邊晃悠,見了人也不怕,優哉遊哉的,太可愛了。”西交口鄉政府工作人員張武豔笑著說道。

“一個人富不算富,能帶動鄉親們脫貧,是我最高興的事!”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該合作社已帶動貧困戶146戶540餘人。同時,為當地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豬、技術和銷售渠道等社會化服務。“由於散養黑豬基地的豬仔品種優良,繁殖率高,野外生存能力強,生長週期長,黑豬肉在市場上的潛力還是很大的,但在去年,受非洲豬瘟的影響,還是存在一些滯銷現象啊。”

正在清理圈舍的57歲王有柱和妻子喬安弟都是養殖基地的工人,有多年的餵豬經驗,笑嘻嘻地說:“現在合作社每年保底給我們3萬8千元,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對基地的豬進行補充餵食、清理衛生。說實在的,這兒養的豬確實是地道貨。”

“今年,西交口鄉把興農相逢專業養殖等特色產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為種植養殖產業搭建平臺,聯繫專家、尋求客商,推廣銷售。”西交口鄉黨委副書記焦彥華介紹說。

有了政府的支持,張昌西的幹勁更足了,信心滿滿說道:“目前,基地正在註冊商標,下一步準備在西交口鄉屯子窯建設黑豬繁育場。同時還要在修路等基礎設施上下功夫,和太原、臨汾等幾家老闆商談合作事項,爭取打開銷路,推出本土產品,打出自己的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