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權勢如何?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權勢如何?


首先看顯性權勢方面

一是在軍隊方面:武德四年,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為大唐統一全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表其功,李淵破天荒的創設了一個新的武職——天策上將軍封給李世民,這個職位僅次於百官之首的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位在親王及三公之上。因為當時三師空缺,所以李世民就是當時大唐的百官之首。同時李世民還兼任三公中管理軍隊的太尉之職,所以李世民是無可爭議的最高武職,再通俗一點就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二是在政府方面:李世民在三師空缺的情況下,不僅擔任三公之上的天策上將軍,同時三公中的前兩位太尉、司徒均由李世民兼任。同時在隋唐開創的“三省六部制”的政府體系中,李世民先是兼任尚書省的尚書令,武德八年,又兼任中書省中書令

。在唐朝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政府體系中,李世民擔任兩個最高政府系統職務。

三是在爵位方面:這點顯而易見,李世民是李淵的嫡次子,即使李世民沒有任何戰功,僅憑血統他也毫無爭議是親王爵位,再加之他本身排行第二,僅次於太子李建成,又立下大功,毫無疑問位列親王之首。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權勢如何?


再看隱性權勢方面

相對於上文提到的李世民的各種官職和勳爵,在隱形權勢方面,李世民同樣權勢驚人。

一是在朝野內外的聲望:李世民不是靠自己的血統才擔任了那麼多那麼高的職務,他的職務顯見是靠他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這一點連太子李建成都要遜色一些,畢竟李建成自從成為太子之後,就鮮少有機會離開長安去建功立業的舞臺施展才華(有限的幾次都是在北方防禦突厥,但是都沒有大的戰事發生,影響力較小)。李建成在京師朝堂的輔政之功,只能是在文官系統有所影響,但是畢竟不如李世民領兵在外,為大唐掃滅群雄來的光芒耀眼。

二是自置官屬帶來的隱形權勢:李世民的天策上將府是皇帝李淵親自下詔同意自置官屬的機構,也正因此李世民利用天策上將府和文學館的名義,收攬四方人才入館備詢顧問,名正言順的擁有一套自己的幕僚班底。

加之李世民本身兼任三省中負責執行政令的尚書省及負責擬定詔令的中書省,李世民的自置官屬之外完全可以安插大量自己的親信在政府系統擔任各種職務,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班底,使李世民的秦王集團儼然成為政府之外的一個小政府。

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權勢如何?


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是百官之首,文職、武職都是最高,又是親王之首,在政府行政機構也兼任最具實權的尚書令和中書令。加上和太子李建成一樣可以自置官屬,又因為無人可比的戰功帶來巨大的聲望,使得李世民穩居臣子之首。

僅次於李淵和太子李建成(太子是儲君,對李世民來說也是君主),但若綜合顯性和隱性的兩方面權勢來看,李建成僅僅依靠儲君的名分尚不足以壓制李世民的權勢,所以甚至可以說李世民和李建成並列第二號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