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南通:“三力”并发追梦创新之都

4月2日,创下多项纪录的广东南沙大桥通车。人们或许不知,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南通企业量身打造的“造桥神器”——2000吨节段式架桥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港珠澳大桥的“最终接头”到长征七号火箭的“海上行宫”,从国产大飞机C919的舷窗玻璃到“复兴号”高铁的电机摩擦盘,众多大国重器都打上了“南通智造”的烙印。

全社会研发投入3年增长43.2%、高新技术企业数3年增长6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全年PCT专利申请突破1000件……反映创新水平的核心指标,南通全部融入苏南板块!

“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谁抓住了创新‘牛鼻子’,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南通正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努力成为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协同,对长三角北翼地区具有传导和带动作用的创新高地。

借力:携手上海打造跨江创新联合体

“总投资50亿元的启东研发副中心建成后,将集聚6000多人的研发团队,规模有望超过上海总部。”走进位于启东生命健康科技城的药明康德,项目负责人李金鹏告诉记者,启东已成为公司布局未来的战略重点。放眼生命健康科技城,尚华医药研发基地、启东复旦生命健康科技园等重大项目都在快速推进,它们与药明康德均来自同一座城市——上海。

“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南通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有条件借力上海融入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体系。”南通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说,在省政府批复的《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中,明确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四大定位,“创新之都”是其中重要一条。

找准两地科技合作的契合点,沪通演绎互通。从2017年起,南通连续两年赴沪召开“对接服务上海科技创新恳谈会”和“沪通科技合作推进会”。去年,更在长三角地区率先与上海签订《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地将落实共建沪通科技合作集聚区、沪通科技资源共享合作、沪通科技创新智库战略合作、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建设4项子协议,合力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引领示范区。

上海的科创资源与南通的产业基础深度融合,不断开花结果。4月2日,全球最大绞吸挖泥船“新海旭”号从海门起航,开赴沙特建设油气开采人工岛,引发世界关注。该船由上海交通大学领衔研发,江苏海新船务重工自主建造。此前,造岛神器“天鲲号”、世界首艘圆筒型钻井平台“希望1号”等“南通智造”的背后,都闪耀着“上海智慧”。

目前,南通已与上海共建了51家创新合作平台,合作园区共建实现市区全覆盖,南通60%的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关系。

聚力:集中资源锻造城市“创新核”

科教资源相对匮乏的南通,如何快速提升城市创新浓度?工科出身的陆志鹏常以核反应做比喻——在一定区域内高度聚合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形成核裂变的爆发效应,再以这一区域为“创新核”,构建起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域创新网络。

主城区一片17平方公里的热土,就是南通精心选择的“反应场”。阳春三月,走进中央创新区,处处是扑面而来的建设热潮:形似一只巨大葫芦的紫琅湖已经成型,沿湖一周,科创中心、会展中心等建设正快马加鞭……

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新区,中央创新区有何不同?“我们围绕一个核心——人。人才需要什么,就规划建设什么。”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琦说,中央创新区总建筑体量约13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及为科创载体配套的人才公寓、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就占了70%,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地段全部留给科创企业和公共载体。

不仅如此,南通还为中央创新区打造了极具吸引力的“两个一百”优惠政策:建立“100亿元科创基金”,对创新创业主体给予全方位扶持支持;建设“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以优惠价格销售、租赁给高端人才。为招引高校、科研院所落户,南通还出台政策,高校、科研院所与南通高等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可独立注册为南通市事业单位,获得一定数量的事业编制,并可给予500万元至8000万元不等的运行经费支持。

开建不到两年,中央创新区已成为南通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与中科院签订“人工智能产业国际交流中心”框架协议,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北京自动化所、上海微系统所签订入驻协议,同济大学、中科院兰州物化所等9家高校院所签订入驻合作意向书,深圳腾讯、金光纸业等3家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沈学础、匡定波、薛永祺、顾晓松4个院士团队正式入驻,目前还有在谈科技项目30多个。

给力:精准施策激活企业创新动力

今年初,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一次次镁光灯的映照下,南通光彩夺目,共有5家单位参与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5家获奖单位全部是民营企业。

“要不是那次跟着走出去学习,江海可能已不存在了。”说起10年前的太原科技大学之行,江海机床集团董事长陈友华感慨万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江海还在走规模扩张、打价格战的老路。当地政府组织企业到高校“开开眼”,他与太原科技大学一拍即合,两年后,被誉为“世界第一剪”的世界首台全液压双边滚切剪设备研发成功,打开了企业发展新局面。

在南通,大批企业正是在“有形之手”的推动下,走上创新之路。近几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78家;推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每年发放1000万元市级“创新劵”和1000多万元的科技金融贷款贴息,全社会研发投入3年增长43.2%,达到224.54亿元;推进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仅去年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23家,通过认定获公示636家,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08家。

“南通的科技创新资源不足,我们就鼓励企业‘走出去’,以技术需求对接创新成果。”李吉平说,南通对企业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实际支付的费用给予50%、最高可达500万元的补贴,力度是全省甚至是全国之最,近年先后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多项。创新因子的导入,让众多企业脱胎换骨。铁锚玻璃从一家校办厂,成长为C919、ARJ21、M700等民用飞机和多型号军机舷窗玻璃的供应商;中天科技从一家乡镇砖瓦厂,蜕变为电信、电力、新能源“三足鼎立”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仅在深海光电传输领域就创造了25项全国第一。

不久前,2019中国创新百强县区榜单公布,南通所辖8个县(市)区全部上榜,成为全国仅有的4个下辖区县100%入榜的城市之一。在全国的科创版图上,南通如同一颗耀眼新星在江海交汇点冉冉升起——连续7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连续5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城市排行榜”(30强),科技创新水平列《中国城市创新报告》地级市第8位。

南通市市长徐惠民说,力争到2020年,全市“3+3”重点产业全部建成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实现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创新要素的集聚力、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区域创新的协同力“五个显著增强”。

【科技动态】南通:“三力”并发追梦创新之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