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孩子大了卻常因為父母的一點問題而恨父母?

用戶69330831


愛之深,恨之切

說到這個問題,讓小弟不得不聯想起這幾天傳的沸沸揚揚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案中的母親謝天琴對待吳謝宇傾盡所有,把這個兒子照顧的無微不至,培養成了大家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可以算是個“完美的孩子”。可結果呢?走上了弒母這條毀盡人生的路。

當時我看了這條報道,大家跟我應該一樣想法,根本無法想通。母親對待孩子傾盡所有的愛,怎麼會招致孩子這麼大的”仇恨“,甚至到了殺之而後快的程度?因為在我印象裡愛一直都是恨的剋星,是化解仇恨的良藥,這應該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可是,直到昨天,我忽然想到了下邊這個鐵圈箍南瓜的實驗

美國麻省Amherst學院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實驗人員用很多鐵圈將一個小南瓜整個箍住,以觀察當南瓜逐漸長大時對鐵圈產生的壓力。最初他們估計南瓜最大能夠承受500磅的壓力。在實驗的第一個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壓力;實驗的第二個月時,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壓力;當它承受到2000磅的壓力時,研究人員必須對鐵圈進行加固,以免南瓜將鐵圈撐開;最後,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後瓜皮才產生破裂。

我想很多朋友包括題主都聽說過這個實驗(沒聽過的話就算我輸了😊),當時大家都在強調南瓜的承壓力、並獲得人對毅力的更加推崇,而很多人並沒有關注到這個實驗的結果“南瓜承受了超過5000磅的壓力後瓜皮才產生破裂”。“南瓜”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是會破裂的。

再回到前邊這個案子,這個吳謝宇何嘗不是小南瓜,而謝天琴的“愛”又何嘗不是箍住吳謝宇的鐵圈。就像案子後續調查的那樣,吳謝宇在殺害母親後做了兩件“叛逆”“不乖巧”的事。索要謝天琴的大學同學和好友籌集了1.8萬元慰問金並一位性工作者談戀愛,更拿出十幾萬元向其提親。

孩子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我們的孩子

對待孩子,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總是把她們所為人生唯一的延續,唯一的人生寄託。就好像孩子是一件“稀世珍寶”,是自己最重要的私人財產一樣,總想著,我對他無微不至的呵護、關懷,讓他能保值升值,將來還很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我們做父母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孩子首先是個人,然後才是我們的孩子。

孩子有自己作為人的本性,有作為孩子的天性,他們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寬容的一面;又貪玩的一面,也有自律的一面。。。。。。而我們這些父母(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門楣高雅”的父母們)呢,又那個不是把孩子作為“完人”來培養。就像前邊的那個實驗,一圈一圈地往孩子這個小南瓜上箍鐵圈。可又有多少父母瞭解自己孩子究竟能承受多少“鐵圈”,就知道“為了孩子好”一圈一圈的箍。最後悲劇就此發生。

回到本題,

題主問,為什麼孩子會“很父母?我倒想問,除去作為父母親人的這層關係,兩個成天壓抑自己,用愛綁架自己,讓自己犯一點小錯都感到愧疚的人為什麼不恨呢?(一念佛,一念魔,自己成不了佛,不瘋魔又能做什麼?!)

驚醒吧!各位父母親們。孩子要的是快樂的愛,而不是嚴肅的愛。放下“拼死拼活“拿出真誠的心快樂的愛自己的孩子吧!

最後

衷心祝福題主每天都有一個好心情,與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注:小弟非專家,若有不足,還請賜教,可留下你的評論,大家一起分享一起進步。更多分享,敬請關注。

小爸爸愛小寶貝


我周圍明確表現出來“恨父母”或者行動上表示“恨父母”的人很少,然而更多地“恨”是父母自認為孩子恨他們。


舉例來講,我有個很好的朋友,志向挺高遠的,大學畢業後一直想讀研究生,但是父母考慮到他還有個弟弟,經濟壓力太大,而且認為已經把他供養大學畢業了,所以就沒有支持他讀研究生。他工作兩年,攢了兩年的錢,考上了北京某學校的研究生。(他普通二本畢業,剛工作的時候一個月才1500塊錢,為了攢錢經常泡麵,饅頭,也不敢談女朋友,也不敢和朋友出去吃喝,真心不易。)

研究生畢業之後,他應聘到深圳的一家公司,被公司派往海外,工資加補助第一年就能拿到二十萬,他和我說過,他要好好努力掙錢,供弟弟上學,在縣城給父母買套房子。

然而,有次回老家,他母親來我家串門,對我媽媽說“你看你家娃孝順啊,你再看看我家娃,畢業之後,跑到海外,他是恨我們當初沒有供他讀研究生啊?”

私下裡,我也問過朋友,“是否會恨父母沒有支持他讀研究生才跑這麼遠的?”

朋友說,“你還不瞭解我嗎?我們家經濟有限,我就想多掙點錢,讓父母過得不辛苦,讓弟弟不要面臨我當時的兩難選擇啊。”


所以說,有的時候真不是孩子恨父母,而是父母認為孩子“恨”他們,其實這和老年人的心理有關係的。

中老年人情感不穩定,易傷感,易激怒,不僅對當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發對以往情緒壓抑的怒火爆發。發火以後又常常感覺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會對這點小事發火的,從而產生懊悔心理。恐懼也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害怕,有受驚的感覺,當恐懼感嚴重時,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抑鬱是常見的情緒表現,症狀是壓抑、沮喪、悲觀、厭世等,這與老年人腦內生物胺代謝改變有關。長期存在焦慮心理會使中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久則會引起神經內分泌失調,促使疾病發生。中老年人由於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來自360百科)

人到老年,大概有落葉歸根之感,他們和孩子不一樣,孩子對未來是無知的,所以除非受家長影響或是遺傳因素、或是疾病因素,很少會出現敏感神經類的。

然而,大多數老年人都有些“神經質”,他們總擔心自己不中用了,會胡思亂想自己哪件事是不是讓孩子討厭了,甚至有的老年人不惜上演“大戲”騙取孩子的可憐,同情……

最近讀了很多關於育兒的書籍,一天閒來無事,在網絡上查找關於老人陪護的書籍,發現數量很少,一開始認為是不是社會對老年人太“刻薄”了,想了想,才明白,老年人經過一輩子的風霜,閱歷無比豐富,誰又能改變得了他們的想法呢?


說到底,老年人會產生年輕人“恨”他們的想法,還是年輕人做的不夠好,讓我們放慢腳步,多陪伴一下父母吧!

祝天下父母親身體健康!

我是喜愛孩子的幸福媽媽,樂意分享和幸福相關的秘密,歡迎關注,點贊,留言及轉發分享。


秘語相傳


這個問題也是我一直糾結的,我雖然是名學生,雖入世不深 ,但是還是想站在孩子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從小到大,父母對我都很放心,從幼兒園到大學,我每天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唯一的煩惱就是學業的壓力。可這些壓力和我的父母比起來簡直不算什麼,父母卻總是心疼。從小到大,我也是父母心中的乖乖女,也算懂事,可是我卻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錯誤:我把父母給予我的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了,我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都太容易了,我甚至無視這一點一滴的愛。因為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全天下就算所有人都不愛我了,我的父母依然愛我。接下來我要跟大家說一件我和父母間發生的事,這也是今天我想說這個話題的目的。前天吃飯的時候,我跟我爸說:爸,我剛買了點衣服,一會兒幫我取一下快遞。當時我說的時候還一臉興奮與自豪。我爸說:我一直有個問題不明白,你說這孩子花父母的錢怎麼就不知道心疼呢。為什麼子女說買什麼父母就給買,而父母老了之後要點什麼子女還得算計來算計去。聽了這話,我嘴裡嚼的饅頭再也咽不下去了,眼淚瞬間就下來了。我又不想讓爸媽看著我哭,就說了聲吃飽了跑到衛生間哭。我是真的很羞愧,很羞愧,我又心疼爸媽,因為我讓他們寒心了,我這麼糟踐爸媽的愛,我怎麼就得到的這麼理所應當。


爸爸媽媽是世間最動聽卻又最沉重的字眼。當我們降臨在父母溫柔的懷抱中時,我們有家了,家裡因為有了我們更加歡樂與幸福了。於是無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都把愛無條件的給予我們,在父母看來,這肯定不是隻是為了完成撫養我們長大的義務這麼膚淺,更多的是對我們真切的愛與信任。從此,父母為了讓我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將來找個好對象,有個好工作。拼死拼活為男生買車買房娶媳婦,培養女生琴棋書畫,成為一個大家閨秀最後嫁個好人家。這也許就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


從小到大,我倒是沒有記恨過父母,我父母對我很好,為人很不錯,交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辦法。就算有矛盾,大部分也是我的錯,都是我先去認錯。題主所說的孩子記恨父母的問題我覺得主要和從小家庭的教育有關。不正當的愛溺愛或者虐待。溺愛孩子這類主要發生在從小一直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身上。老年人就想給孩子好的,要天給天,要星星摘星星,長期這樣孩子就習慣了。一旦想要的玩具汽車不給買就撒潑打滾兒,大哭大鬧。這樣培養的只能是個白眼狼。虐待孩子父母無論什麼原因拿孩子當出氣筒,或者因為小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誤了,又是打又是罵。這就不配為人父母了。


總之,將來的我也要為人父母,孩子要好好教育,父母要好好感恩。我們每個人虧欠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趁有機會擁抱彼此,趁有時間陪伴身邊,好好感恩,用力去愛。


綜藝淘笑點


聽幼兒園老師講過一個故事,因為望子成龍太過迫切,一名學生的家長恨不得孩子天天學習,只要稍微鬆懈就會棍棒伺候,結果孩子就變得厭學甚至討厭起了父母。最後發展到父母做什麼,孩子都覺得父母是在和自己作對。


後面卻因為老師開車帶過他幾次上下學,有一天他忽然冒出一句:老師,你比我爸爸媽媽對我好。老師當時覺得很震驚,父母拼死拼活養了孩子那麼久,結果卻被孩子句話給否定了。後來這個老師就經常反思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最終發現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中國父母和大多數國家的父母不一樣,從孩子出生開始操心,然後一直操心到孩子的學業、家庭、婚姻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中國父母是全世界最辛苦的,甚至沒有之一。然而現實卻堪憂的,當父母們累死累活替孩子操心一輩子,等孩子長大了卻一點也不領情。

父慈子孝、母慈子孝漸漸也成了稀罕物,大多數子女一旦長大就開始抱怨甚至恨父母的種種,翻舊賬也就成了常態。農村中子女不孝順父母,鬧得雞飛狗跳的不乏其人,甚至高達七八成比例。但父母們此時還能做什麼呢?只能像個皮球一樣被人踢來踢去,毫無存在感。

其實家庭教育不完善,這樣的問題只會更多而不會更少。孩子不懂得感恩,變得自私、敏感、暴力、怯懦等,何嘗和父母曾經的所作所為沒有關係呢?


桔洛家庭教育


有些人,你對她好100次,有一次沒做到位,他就會說你不好。而有些人,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人的品德,素質之所以差距那麼大,關鍵是教育問題。

有一個故事,媽媽和孩子鬧彆扭了,孩子賭氣不回家,後來太餓了,路邊一家餐館的奶奶,給孩子煮了一碗餛鈍,吃完後,孩子說“奶奶您真好,比我媽媽對我都好”。奶奶說“孩子,我才給你煮一碗飯,可是你的媽媽從你出生到現在,每天給你做飯,媽媽怎麼會不好呢”?孩子聽了後很慚愧,趕緊回家了,和媽媽認錯。

所以,人首先要教育,從小教育孩子懂得孝道,知感恩。你問題中的問題就不會出現。

如何教育?

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一位柔和、寬容、大度、善良、智慧、孝順的母親,加上一個睿智、開明、上孝下親的父親,孩子天天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一般不會養出忤逆兒。

如果,父母每天髒話連篇,家裡每天吵的雞飛狗跳,小事斤斤計較,父母對老人尖酸刻薄,對子女不高興便打罵,那孩子也多半會有性格缺陷。

建議大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下弟子規動畫片,也可以看一下德育動漫。是針對孩子情商教育和德育培養的。很值得推薦看。


米兒媽


真的是為了孩子嗎?沒有一點不為自己的面子的想法嗎?我小時候,我父母根本不允許我自己有想法,他們覺得吃喝都是他們給的,我就必須聽他們的安排,我要是不願意,非打即罵,我也很感恩她們把我養大,但想起來曾經的事,還是忍不住難受。即使現在說出來,他們還是說是為了我好,真是為了我嗎?大雪天非要我給她同事送東西,就是因為同事說她做飯好吃,她就想讓人嚐嚐味道,我在路上滑倒了,把東西倒了,回到家她不關心我有沒有受傷,而是關心同事吃到有沒有誇她。我暑假做作業,就因為沒有按她說的,先寫作業再做手工,我先做了手工,就被全部撕掉,就因為他對同事說我在學習,結果回來看到我在做手工。


毛頭小燈


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這句話: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啊。升級版,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會怎樣怎樣。

我是一名85後二胎媽媽,我的童年就時常聽到我媽這樣對我傾訴。我母親是一位特別傳統善良的女人,由於家庭原因並沒有讀過什麼書,但是對知識的渴望卻一直影響著她。小時候她對我和哥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好好讀書考上大學。以至於我生活上完全依賴我媽,到我真正上大學時,因為這項技能缺失還被舍友嘲笑並孤立了一陣子。好在三觀比較正,我很快也適應了大學生活。那時候內心其實是雀躍的,因為從小就在父母眼皮底下,一直被管教著學習,終於離開他們身邊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活,我著實覺得輕鬆和愉悅。

變故是發生在畢業之後進入社會工作。當時擺在我面前的有兩個選擇,繼續考研在校學習和考公務員進入工作。父母偏向前者,而我選擇了後者。就是這一選擇,後來折騰了我七八年,感覺八年抗日戰爭都該勝利了,可我卻死在了抗戰的路上。可以說我的自我意識覺醒比同齡人晚很多,在沒上班之前我的生活就全部圍繞著學習來,我習慣了父母的安排習慣了按部就班,習慣了不出意外也習慣了在父母羽翼下。

可是選擇的公務員考試,在我們那個三線城市,很多是講究人情關係的,我最好的一次成績進入某財政局面試第一名,我還記得當時忐忑又慌張,因為太多的人告訴我要去走動要準備好錢,說實話我迷茫了,也退縮了,因為我家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負債了,這還是父母一直瞞著後來實在瞞不住才讓我知道的。我忽然覺得自己這次考試像是辦錯了事,因為我很清楚的知道家裡沒有關係更沒有錢,我感覺揹負了很大包袱,面試過程恍恍惚惚,以至於最後的有關母親的演講卻讓我無話可說。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結果可想而知,我落選了。那段時間我很灰暗,初戀感情的負面影響還沒消散,現任就因為我考試沒過而劈腿他人,當時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我像是個被遺棄的人,我怨天怨地,對父母也說過很過分的話好像一切的錯都在父母,我盡情傾洩著自己的情緒,卻深深傷害了我父母。

直到今天,我也成為了媽媽,有了媽媽的體會,我在管束自己孩子時,時常想到我父母,想到當時的我。所以我認為,孩子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了,有時候父母愛之深,可能會打著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控制越多日後可能遭到孩子的反彈越重。所以教育是需要正確引導,愛也是門藝術和學問,在教育的道路上,這是個永久的學習課題。


童顏2019


如出現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因為父母在教育上出現了問題。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從小就像一張白紙就看父母在上面怎麼樣去描繪了。

孩子從小所接觸的教育與人事會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個小男孩從生下來那一刻全家人都把他視為掌上明珠,那真叫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摔了。特別是奶奶更是如此。每當寶寶碰到或摔跤了,奶奶不是打桌子就是用腳跺地,還邊打邊罵:你們這些壞東西把我寶貝碰(摔)疼了吧,我打死你們。好傢伙等寶寶上了幼兒圓、小學幾乎隔三差五就和小朋友打架,每次他的家長都要到學校去大鬧一場。搞得學校的老師頭都大了。最後老師把他一個人給安排到教室的最後面去坐。長此以往沒有幾個同學願和他一起玩了。他的成績也直線下降。好不容易上到初中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了。他的母親生病住院給他打電話他都不回。爺爺奶奶過世他也不回。最近聽說他在外面跟人打架被人打折了腿。有個同鄉問他;你家裡出這麼多的事,為什麼不回去看看。他說他恨那個家和家裡所有的人。一輩子都不會再回去了。那怕他一個在外流浪。

從這件事就可知道,一個人從小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個孩子從小就像一棵小樹苗,能不能成材成什麼樣的材,成棟樑還是燒火棍全靠園丁的載培了。真是慣子如殺子。


鎖清秋5258


可憐天下父母心,很多父母為了孩子,拼死拼活一輩子,以前抱著養兒防老的想法,現在很多都是生了兒子卻不如一個女兒的。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包括自己親人就有這樣子的。

小叔自小因為家裡各種原因而沒有讀多少書,但在他的腦子裡從來就有一種想法,以後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給到他最好的教育資源。所以,當他的兒子也就是我的堂弟還未小學畢業的時候,小叔就開始幫他物色縣城好的初中,摸清要入學需要什麼條件,即使自己只是一個鄉下種地的,但凡有空餘時間,不是在給兒子物色學校就是在山裡幹活賺錢,省吃儉用都要把孩子送縣城去讀書。但是,令人嘆息的是,堂弟去了縣城讀初中不到一個星期,就因為各種問題不願再去,小叔為此很生氣,幾番到學校去打聽是什麼情況,同學都不說,老師也只是說沒有什麼,就是經常不在課堂,跟一群相仿年紀的跑出去玩。幾次溝通下來,堂弟說什麼也不願再去縣城學校,小叔沒辦法,只好求人把他又弄回到鄉里的初中讀書,可沒幾天,堂弟又因為跟老師發生爭執竟跟老師動起手來,這樣一鬧,堂弟寧願在家跟著小叔一起下地也不願再去學校。擰不過孩子,小叔只好妥協,現在兩人都很少正常的溝通。

為了孩子,小叔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人脈,當然也包括自己辛苦賺來的金錢,但現在,卻成了孩子的仇人一樣,兩人動不動就是吵架,或者離家出走。為什麼會這樣呢?探究其根源,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小叔自己,從來沒有問過堂弟自己是否願意去縣城讀書,也沒有問過他想要的到底是什麼,當然還有一點,也是後來我跟堂弟聊天過程中才知道的,小叔跟嬸之間的關係不好,兩人也是經常吵架,有時候大年三十也吵,所以,堂弟很想逃離這個家,不知根源的小叔卻還一直責怪堂弟,說他一點都不懂事,看他以後長大了要怎麼辦?

很多時候,父母都是習慣了把孩子當小孩,不知道去徵求他的意願和想法,也習慣了居高臨下的指示命令,卻從來沒有想過要蹲下來站在孩子同樣的高度去看待問題。所以,不要說孩子長大了為了一點事就恨父母,那是因為孩子從小就積攢了這些怨氣,只是缺乏一個引爆點。也不要說這樣對父母不公平,也是父母自己沒有做好榜樣。


覺醒的爸媽


個人感覺主要基於三點原因:沒有讓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攀比虛榮心,沒有讓孩子學會感恩,沒有教會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初中的時候,我也怨恨過父母。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有新版的26式自行車騎,而我卻只能騎家裡唯一的破28式自行車;冬天時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穿時髦好看的毛衣,而我卻穿著媽媽手縫的棉襖;夏天時為什麼別人家孩子可以吃5毛一根的雪人冰糕,而我卻只能吃5分錢的冰袋。



因為怨恨父母沒本事,所以父母讓我做什麼事情,我都乾脆不做或者反著做。直到後來的一件事改變了我的看法。有次爸爸買了一個雞腿回家,然後切成小塊放在碗裡,爸爸和媽媽一直在吃炒的大白菜,只有我一個人在吃雞肉,然後我夾給他們吃,他倆又給我夾回來,說不愛吃肉。

只要吃肉他們都是這麼說,我直接端碗就全吃了,剩下的骨頭縫的肉不好吃就扔進碗裡。吃飽後就去屋裡寫作業,忽然肚子疼要上廁所,路過廚房時瞟了一眼,發現媽媽和爸爸一人含著一根雞骨頭,津津有味的在那嚼著。當時我的雙眼就溼潤了,到了廁所再也控制不住淚水,順著臉頰就流下來了。。。



父母雖然沒本事,但是傾其所有為孩子著想;而我呢,居然為了小小的虛榮心,不懂感恩也就算了,還怨恨自己的父母。自那以後我就開始奮發讀書,寒暑假兼職打零工,後來不僅為自己買了嶄新的飛鴿自行車,還給爸爸和媽媽一人買了一件新毛衣。

自己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人生可以由自己改變。有虛榮心沒有錯,錯在不應該怪父母,應該用自己的雙手去奮鬥、去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