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糧田村:七星伴月映糧田

糧田村位於饒平縣三饒鎮西北部,下轄頂厝村、旱行村、灰厝村、樓後村、樓內村、埔仔村、下林村、向北厝村(現上林村)、竹林村等9個自然村,區域總面積1.66平方公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是晉陶潛的《桃花源記》,也是糧田村的寫實。村前臨清溪,後倚鳳山,土地肥沃,溝渠縱橫,利於莊稼作物種植,一年四季猶如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春觀油菜花,夏聞瓜果香,秋看金黃稻海,冬瞧綠蔥青蒜,令人心曠神怡。糧田村在置縣時稱良田,因該村地理位置俱佳,有大片平坦沃地,宜種稻谷、蕃薯等糧食作物,是三饒的主產糧區,故改名“糧田”。

風景秀美的糧田村還流傳著一位抗日名將的故事。在糧田村灰厝有一座面積近百平方的潮式“四點金”老院落,風雨侵蝕的古屋己破爛不堪,從這座沒有精美裝飾的普通小院,走岀了—位戎馬生涯的抗日名將——黃頌聲。褪色的木門楣上書寫著:“孝悌傳家政,詩書育後人”。簡樸字句,顯露岀先輩的美好家風,以及對子孫的殷殷寄託。由於歷史原因,他的事蹟少為傳頌, 然而他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後人敬仰。黃頌聲,生於1909年,俗名鍾,1934年考入黃埔軍校十一期學員;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抗日救國,英勇殺敵;1942年初參加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屢建奇功。他的左肩膀曾被日軍子彈擊傷,受遠征軍統帥陳誠和羅卓英器重,並逐步提升為閩、粵督察及華南縱隊司令官,曾著有《滇西追述記》一書。他為官忠正,清貧守身,回家奔喪時他為鄰村解決歷史遺留的山界爭議案件,還走訪村裡貧困老人,令鄉人稱讚。後隨國民黨逃往臺灣,1952年在南澎島戰役中被擊斃,職務為縱隊司令,是年43歲。

糧田村不僅有英勇抗戰的故事,關於村名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人們認為與“七星伴月”有關。在糧田區域原有七個小山墩圍繞成半圓狀,喻七星伴月。這裡明、清時期居住有七個姓氏:邱、黃、張、林、何、蔡、梁, 相傳梁姓人口較多,還出了—個姓梁進士,擁有大量的田地,因此俗稱為“梁田”,因潮音“梁”與“良”諧音,爾後才稱“良(糧)田”。這七個姓氏和諧相處,共建美好家園。但到了民國時期梁姓外遷他鄉,糧田村內只有六個姓氏,經濟發展便停滯不前。但到了21世紀初,隨著陶瓷產業的發展,糧田設立陶瓷開發區,有陳姓居住於村,該村又恢復了七個姓氏。

喜今朝,七星伴月輝映鄉村。今日的糧田村正著力打好新農村建設的脫貧攻堅戰。該村種植大蒜已有多年曆史,由於糧田村氣候溼潤適宜,土壤肥沃,且沿襲世代傳承的種植良法,其出產的蒜頭以皮薄、肉實、粒大的優點廣受好評。糧田村村民利用自家種植的蒜頭進行獨特醃製,經過醃製加工後的鹹蒜頭酸甜適口,暢爽開胃,且不添加任何防腐劑,廣受好評。扶貧組深入瞭解糧田村的環境優勢及農產品特點,決定因地制宜,幫扶當地貧困戶種植大蒜、醃製蒜頭來實現脫貧致富。扶貧組通過成立大蒜農民合作社保障貧困戶增產增收;開辦種植技能培訓班指導農戶;培訓貧困戶利用網絡平臺進行銷售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一條龍產業模式,進一步做大產業總量,提高農民收入。古老的鄉村在歲月洗禮下又煥發了新生機, 新農村建設助力新糧田。(潮州市扶貧辦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