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近日,中國足球青超聯賽又有不少場次打出籃球賽的比分,34:0,31:0,令這個肩負著培育中國足球后備力量的賽事平臺顯得十分尷尬,辦賽容易,辦出質量卻並不容易,很多人認為足協應該背鍋,但仔細想想,耽誤中國足球青訓的其實並不完全是足協,而是每個中國人都難以置身事外的另一領域——房地產。

足球落後不能全怪足協|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徐根寶點評中國足球一針見血

培養出多名現役國腳的足球名宿徐根寶曾經說過,“中國足球沒上去,主要是沒錢!如果錢多了、獎金多了,足球就上去了;現在的時代,錢比人家還要多,足球卻越來越不行!”目前為中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行業當屬房地產,數據顯示,2018年房地產對國內GDP的貢獻達59846億元,房地產既然能讓中國富起來,為何卻不能助力中國足球青訓發展?為何這鍋不完全該由足協來背?

足球落後不能全怪足協|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城市中心寸金尺土要建球場極為困難

土地財政、房地產行業稅收驅動著國家、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之下,賣地蓋商品房比推平建球場更符合經濟原則。以廣州天河區中心地段為例,現時的住宅用地樓面價已突破5萬/平米,假如地塊用途被規劃為球場和公共綠地而非住宅用地,財政收入隨時就直接蒸發數十億元,因此,同樣需要依賴土地資源的足球運動,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得不為GDP讓路。

足球落後不能全怪足協|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房價-生活指數-薪酬預期環環相扣

對於青訓機構而言,訓練場地租金、青訓教練的薪酬、日常雜費及相關稅費組成其運營成本,這些無不與當地房地產市場的走勢掛鉤。地價左右著訓練場地租金,房價、房租水平某程度上也改變著青訓教練的薪酬期望值,假如沒有官方背景或者大企業背景,單靠青訓學員微薄的學費收入,要提供優質、專業的青訓課程,絕對是難以為繼。

足球落後不能全怪足協|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高水平的青訓教練薪資叫價水漲船高

市區地價房價水漲船高,購房壓力早早就滲入到就學就業壓力當中,從而改變著人們的職業規劃。個人成長成才旅途上均開啟風險防控機制,走職業足球這條路,雖然收入高,但機會成本更高。從青少球員一步步成長為職業球員,其難度遠高於高考考進清華北大,如此客觀現實使得更多的父母更偏向於為子女選擇一條相對平穩、順利的學習、成長道路,自然也就跟職業足球分道揚鑣。

足球落後不能全怪足協|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不少民間青訓機構仍在苦苦支撐

再看看咱們的職業聯賽,參加中超中甲聯賽的俱樂部多數都有房企背景,或者有房企資本支持,然而從目前聯賽的經營狀況來看,基本上各俱樂部還是處於燒錢狀態,極難做到收支平衡,可能個別俱樂部尚有餘力保持對俱樂下屬的各級青少年梯隊進行大手投入,然而企業終究不是公益機構,也不可能一直付出不求回報。

足球落後不能全怪足協|一行業貢獻數萬億GDP卻成青訓絆腳石

青超聯賽中的強強對話:富力足校對陣恆大足校(圖:鏡看體娛)

繞一個大圈再回到青超聯賽上去,足協、校足辦一紙紅頭文件下來,各地快速響應組織場地、裁判、球隊開展各年齡段的青超比賽,參賽球隊數量逐年遞增,賽事規模也日益擴大。然而參賽隊伍中,有一直享受包括交流、場地、比賽實戰機會等的優勢資源的青少年正規軍,也有為了應付比賽,臨時生搬硬湊拉雜成軍的“足球操”練習者,兩者對壘,踢出籃球賽的比分也就再正常不過。

當然,就現狀來看,從中國足協到各省市足協,還是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細,譬如增加青訓教練的培訓名額,接納、幫扶民間青訓機構,搭建完善的省市縣區多級的青少年足球聯賽等等,但這一切在地方及國家經濟發展面前,在同樣依賴土地資源的房地產業面前,各級足協能改變的也極為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