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投資: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最近有一熱門話題年收入15萬元左右的年輕人如何理財

,被瀏覽逾千萬次。

小編進去看了看,總結了幾份指南與大家分享。

投資知識、經驗是終身可以使用的

年輕時投資: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1. 要不要投資?

任何人不僅應該投資,而且應該認真學習專業的投資知識。我國傳統文化一向讚揚勤勞、苦幹的打工族,給個人投資者則往往扣上「剝削階級、資本家、不務正業」等大帽子,整個社會環境對個人投資者的態度並不是特別友好。

但實際上,因為工資沒有規模效應,年輕人很難通過工作來實現財富增值。看看你身邊的有錢人,基本上都是年輕時通過投資、創業來實現財務自由的,而單純靠工資來積累財富則很難做到這一點。

年輕時投資: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2. 年輕人收入不高,投資還有意義嗎?

我們應該從一個人的生命週期來看待投資。從20出頭參加工作,到 70 歲左右徹底退休,一個人的投資時間大概也就50年左右。每個年齡段的投資活動,都有其重要性。

20-35歲,這15年是個人事業的起步階段,收入低,財富更少。但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風險的承受能力較強。

另外,年輕人學習、理解能力較強,正是學習、瞭解投資的大好時候。也許這15年裡,你賺不了多少錢,但如果在此期間,你能夠真正理解了各種金融工作的屬性、定價方式、週期特性,熟悉基本的交易手法,對我國主要行業、公司的發展情況、歷史延革、商業模式都比較清晰的認識,就會為將來原始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投資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在這個年齡段,不要過分計較投資收益,

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年輕時投資: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3. 投資和消費、交際、提升專業素養,哪個更重要?

這個問題要分開說,和消費相比,我覺得投資更重要。

投資複利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投資越早,未來的收益就會成倍地增加。假設每年年化收益10%,1塊錢在20年後這會變成6.7元,30年後會變成 17.4元。你看,早投資10年,投資收益會多出好幾倍。

事實上,股神巴菲特之所以能賺那麼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起步非常早,30歲以前就已經積累了非常可觀的原始資本。

有些人覺得年收入15萬根本存不下錢,我覺得還是要儘量節省,如上所述,這些資金未來會帶給你很豐厚的回報。

有計劃有控制地消費和理財,

是學習、思維、控制等能力的體現

在個人消費和理財上我絕對不是成功人士,不過是一個走過彎路跌跌撞撞但也沒有摔過大跤的普通人。

1. 對自己的資產負債心裡有數

這個是所有消費和投資的第一步。

我每個月會做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把資產分為:流動性資產(馬上可以變現的錢)、固定收益資產(到期贖回的理財)、權益類資產(股票)、固定資產(房產)、應收賬款(別人欠我的錢);負債會分為:房貸、個人借款、應付賬款(信用卡賬單)。

為什麼要分這幾項呢?

一是要知道自己各項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按照自己覺得合適的原則,做各項資產之間的調整,以及各項資產內部的調整。

二是對於自己家中每個月的資產變動心裡有數,這樣也可以根據家裡資產情況相應的制定相應的消費計劃。

年輕時投資: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2. 對自己的消費做計劃和記錄

我會在每年年初都列一個大項收入和開支計劃,開支包括給家人買保險、給家人準備度假、給家裡買大件、過年節給父母的錢,這些都會先做一個計劃,然後再加上自己家中日常必須的開銷,就是每年家中的大概支出。收支有數、心裡不慌。

我沒有隨手記賬的習慣,覺得麻煩而且小錢也沒有必要。我絕大部分的消費都是信用卡消費或者轉賬,所以我會在每個月清賬的時候對著信用卡記錄和轉賬記錄,把大項的開支列出來,看看自己有沒有開銷過度。

這樣的可能性並不多,因為對於大項開支我們年初基本都已經有計劃,就算有了也是意料之中;小項的開支我們允許自己靈活調配的幅度,查賬更多的是一種瞭解和確認。

3. 建立自己的消費原則,願意花錢買時間

我是很愛玩的人,因為工作和個人的關係都去過不少國家,見識過有錢人的樣子,都喜歡錶、逛博物館、華美高級的東西。

也許是因為見識過不同世界的樣子,我更加不會被物質的迷霧所衝擊,願意踏實的生活。這是我的消費原則:生活小物上願意花錢顯著提高生活質量,生活大件上謹慎有計劃。

我願意在生活的小物上花更多的錢,比如買埃及棉的浴巾、好品質的床單這些東西只是比普通的同類貴30%的錢,但是卻可以感受到品質和便捷的顯著提高,和一種經久耐用和舒適。

我也願意用錢買時間。平時工作都很忙,週末有時還會安排加班、看書、出去玩,如果週末還要花幾個鍾整理家裡,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就太少了。感謝中國的人口紅利,可以隨時約到50塊/鐘的保潔。我還每週都會使用一次超市購物 APP,已經大半年沒去過超市了。

買大件我們會列在每年的開支計劃裡。我們辛苦的工作,計劃的消費,不是為了攢更多的錢,而是為了更有品質、更可控的生活。

年輕時投資:要專注於厚積,將來才能舉重若輕地薄發


4. 家庭抗風險能力

經常聽人說中年人的孤獨,一醒來全世界都是在向你提要求、要依靠你的人,你卻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家庭可以有多富貴,這個要靠努力、平臺和運氣,但我們都可能有失業、災病的風險,這個可以通過風險控制措施,比如保險、不同類型理財、資產配置、學習財務知識、多和身邊的人交流理財,為自己和家人編織安全網。

安全網是我們生活的底線。

我不害怕消費能力的下降,十塊有十塊的過法、一百塊有一百塊的過法,我不相信人生的一帆風順,但我想竭盡全力保護自己所愛之人。

有計劃有控制地消費和理財,這是個人學習、思維、計劃、控制能力的體現,我身邊有很多做的非常成功的人,我誠懇的向他們學習,防止自己的狹隘。

以上是我關於個人消費和理財的一點小心得,和各位分享,也希望聽到各位的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