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達到了孔子的做人要求,會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水域天成



道德規範可分為九個等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墨家的道德是上上。毫不利己,無私奉獻。儒家的道德規範是中中。

為何孔子以中等的道德規範,作為人們的行為準則呢?

因為孔子洞察人性,知道人性自私。儒家的核心道德不是公德。而是私德。

愛自己,愛親人。自私自利。這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

愛自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愛親人:父母有慈、父母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儒家把99%的愛都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1%的愛用於他人。1%就是公德。

儒家的公德不要求個人犧牲,不要求個人奉獻。只要求人人與人誠信。見利思義。遵守公序良俗。儒家最高的公德,是在不犧牲自身利益的情況下,君子救急不救貧。

最後,再說兩則‘救急’的實例。

《呂氏春秋》記載:子貢贖回了魯國在外的奴隸。沒有去國庫報銷。孔子大罵子貢害人。今後再也沒有人贖回本國奴隸了。因為人性自私。再有人贖回奴隸,若報銷。會被人指責德不如子貢。名譽受損。若不報銷。利受損。

《呂氏春秋》還記載:子路勇救溺水兒童。孩子被救後。其家人萬分感激。送給子路一頭牛。子路推辭不掉。告訴了孔子。孔子稱讚子路受牛的行為。今後會人人皆為子路。

因為救人後,被人稱頌。又獲得了一頭牛。名利雙收。

孔子既反對道德境界過高。又反對道德境界過低。過猶不及,此之謂也。

今天的日本是保存儒家文化最完整的國家。人人遵守公序良俗。人人拾金不昧。人人與人誠信。

附錄:在墨家看來,儒家自私自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墨家毫不利己,無私奉獻德道德作為行為規範後。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物極必反,過猶不及。


楊朱學派


雲漢鑫曰:人人都達到孔子做人的要求,人世間將實現真正和諧的大同世界,世界就將回到道的樂土~東方常樂世界!

和諧社會就是世界大同!在大同世界裡,人類的力量不再是分散,而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類社會的多元化特徵更加明顯,不同的種族、職業以及政治和宗教信仰都能夠互相尊重,即平等競爭,又分工合作,各種主義、思想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為人類社會服務,共同譜寫出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華麗的篇章,為構建起東方常樂世界打下基礎。

道的東土就是東方常樂世界!在道的樂土~東方常樂世界裡,科學技術得到空前的提升,人類社會的生存空間得到極大的拓展,民主法制得到完善,人人享有充分的平等自由、各安其業、生活富裕、神清氣爽,得享天年,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將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福生無量天尊!



精忠勇士之雲遊天下


提問者說的孔子道德要求大約指的是那種高大上的偽道德水準吧。很可惜事實註定讓你失望了,也證明你已經完全被那套人人有高度覺悟,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理論洗腦了,這種社會其實就是你所問的高道德水準的社會,在現實中永遠不可能存在,因為人性是複雜而又自私的。子貢在鄰國看到一個犯事的奴隸,心生憐憫將其贖回魯國並交給官府,按律子貢可以向官府拿回贖金,但子貢沒有要回,孔子知道這件事情後,批評子貢沒有要回贖金,因為這回造成高水準的道德綁架,以後有類似的事情就會以子貢為例,子貢都沒要贖金,你們也應該向子貢看齊,無償贖人,那麼還有幾個人會去做這類口惠而實不至的事呢?孔子從未要求一套相同道德標準,一個社會需要領導官員,教師醫生,科學家演員,也同樣需要底層的環衛建築工人,缺一不可,所以才說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同崗位行業角色也有不同的道德標準。凡是以相同的道德標準大談奉獻貢獻的,絕對是別有用心的人,特別是高度覺悟的某某接班人


1啊米豆腐1


人人達到孔子做人的要求,那當官的永遠當官,窮人永遠是窮人,孔子的思想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對老百姓來說要你死,比捏死一隻馬蚊還容易,所以,孔子就一臭知識分子,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捍衛者,沒什麼了不起,在古代他是狗屁聖人,論現在他就一馬前卒,在戰場是先鋒是炮灰……


張郭老


孔子提出的做人標準是很高的,所以,他雖然是對所有人提出的,所謂“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但主要是對君王和士君子、士大夫提出的,希望通過上行下效來引導社會風氣,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如果全社會的人都能達到孔子提出的做人標準,那就是所謂“大同社會”了。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和諧無我。一切都是自然規律再走。可是現在的人被西方洗腦了,現在的人越來越自私,因為叢林法則就是快快快,比別人厲害。比別人多。﹉各種問題。簡單一個例子。現在男女戀愛自由以後,女人被騙多了就現實了,認為男人不可靠錢可靠。而男人越來累。社會越來越累﹉要做到很難。西方說人跟狗差不多。只是有人性罷了,現在的人就信,而天朝說人為萬物之靈,覺得我們裝逼自大。。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是做到了無我和諧


朱哥哥zyx


孔子倡導人殉,奴隸也是人,難道就可以心甘情願去陪葬嗎?

孔子說的做人的道理,是因循周禮的。人分三六九等,不可逾矩。你願意做天子死忠死孝的忠臣嗎?你願做封建帝王的順民,父親耳提面命的孝子,丈夫面前不敢出聲,溫順的,沒有家庭地位的妻子嗎?

做人是不是就該做個新社會人人平等,有尊嚴,講人格的國家主人才好?而不是去做孔夫子說的死守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人才是。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彬彬有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順自然38


現代社會不需要孔子的做人行為,而需要的是現代文明做人的行為。要進步,不要後退!


聖地一凡


孔子是奴隸主!按他的標準做人?

細看“傳統文化”傳承。 就是所謂的優秀傳統文化,如儒學、國學。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傳統文化?

文化是習慣的集合。習慣的淵源又是什麼?習慣是特定經濟模式之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但經濟模式是決定性因素)人們的普遍行為模式。

文化是上層建築,是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反哺經濟基礎的。不同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是不同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弄清自古以來,中國有幾種文化模式。我覺得有兩種:1,服務於爭霸圖強,適應奴隸制井田模式逐漸崩潰封建小農生產模式逐漸興起的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的經濟基礎是衰敗的奴隸制生產體系和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的混合體。文化強調的是變革!是圖強!是為爭霸服務!那時百家爭鳴,各顯奇能。是思想大解放的黃金時期!2,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2000年的文化。漢武以後的文化產生並服務於穩固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強調的是穩定!所以才拼命的強調“孝”!看重的是“孝”,而是孝字後面的那個“順”!是宣揚窮人要恪守本分,服從既得利益者!強調“孝”,就是為了讓你“順”。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只有一個目標:恪守本分,不可僭越!目的是要建立“各安天命,不得僭越”的維護士大夫利益的“安定”的“順”社會。是“存天理滅人慾”!是思想禁錮的時期!

第三個問題是:傳統國學在今天有進步意義嗎?需要傳承嗎?如何傳承?

我們現在熟知的,依然在發揮作用,民眾依然遵從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形成與漢武帝之後的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下的封建郡縣制相適應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的文化能適合資本化的商品經濟的經濟基礎?顯然是適應不了的!。歷史不能完全割裂,文化不能一股腦的拋棄,但也不能不加分別的一股腦的傳承。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批判性的傳承,吸取傳統文化中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有益因素 ,如“人無信不立”的有利於商品經濟發展的誠信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